●北京校场三条,胡同里的猫
人把家猫放到野外,
它们四处游荡变成了一场灾难
裹在中秋假期汹涌的车流中抵达八大处公园的时候,天色阴沉,城里已然传来突降暴雨的消息。推开车门后,迎接我们的是一道闪电。拎着猫粮的喂养人等在路边,曾莉提前下车,熟练地移开入口处的两个可活动的路障,把车停在门前。两位志愿者阿姨从后备箱拿出准备好的诱捕笼、小推车、布袋和猫粮,大大小小的东西占满了手,突如其来的闪电让我们面面相觑。
我们要去抓猫,天气不利。曾莉讲了个不怎么让人高兴的故事,某一次,他们也是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这里,一场暴雨,大家下车吃了顿饭后徒劳而归。她是一家流浪猫救助机构的负责人,每次来八大处的工作是:把猫抓去做绝育手术,再放它们回来。根据喂猫人的消息,最近这两个月,新来了十多只猫。
猫来公园意味着被遗弃。每一天,八大处的猫群都可能迎来新的成员,它们有着相似的命运,要么被人遗弃,要么父母被人遗弃后生下了它们。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社区、街道,也会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里。人养猫做宠物,某天不要了,或者丢失,家猫就进入了城市。
■外来物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家猫(Felis catus)列为全球100 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之一。约在三千年前,猫即在东地中海地区被人类饲养,成为人们珍视的宠物,猫跟着人类抵达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它对鸟类和其它动物造成威胁,尤其是在一些从未出现过肉食动物的海岛上,孤独进化的本土物种没有抵御能力,猫便成了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入侵物种。
猫早年被视为捕鼠能手,在人类社会长期享有的良好声名掩盖了它在自然界的真实地位:居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又属掠食性最强的猫科。而对体积较小的鸟类及啮齿类动物来说,一只四处游荡的猫简直是个灾难。
一项发表在2013年美国期刊《自然通讯》上的研究表明,美国家猫每年杀死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间值分别为24亿只和123亿只,这个数字超过了因车祸、杀虫剂、毒药、撞击摩天大楼和风车等人为因素而致死的数量。也就是说,户外猫是因人类影响导致鸟类死亡的头号因素,正因为这一结果,《纽约时报》在报道标题中称“可爱的猫咪比你想象的更有杀伤力”。
猫对生态的威胁建立在它的数量上——它有着可怕的繁殖能力,3到4个月一窝,每窝至少三四只。猫咪的生育权也是常被生物界人士吐槽的一点:两只变4只,4只变16只,即便让每只猫只生一次,也能子子孙孙无穷尽。“一个人绝对没有能力去养这么多流浪猫,他能做的事情就是送人或者打引号的‘放生’,这就是一切流浪猫问题的源头。”学生物的养猫人周洋说,“在个体看来,我没有做什么啊,只是生了几窝猫,送了一些人。我并没有虐待或者伤害过猫。但是成千上万人这么做,最终变成了今天的局面。猫变成入侵物种。”
在正常生态系统里家猫起一定作用,前提是猫的数量是有限的。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拿食物链金字塔作比方,“本来它的形状是底部大、上面尖,但现在正好倒过来,上面的猫太多了,下面没有那么多食物。严峻的话,家猫可能把某个地区所有的麻雀或其他鸟类能抓的全抓了。”张劲硕说,“入侵物种这个概念,绝对不是说非本土的,即使是中国原产的物种,如果进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都算入侵。它对生态系统已经造成伤害了。猫这个问题一直非常典型,国内很多老百姓出于爱心去养猫,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家猫对当地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伤害。”
■鸟
在国内,没人知道流浪猫捕杀了多少猎物,实际上我们也不知道流浪猫的数量。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观察尝试了解这一问题。
周洋童年时住在南京。爷爷奶奶在家里一楼的院子种了很多树,白鹭鸶飞来筑巢,家人怕惊扰鸟,决定避免在其繁殖期出入院子,只是隔着窗户看。某天,窗外一阵噪音,他们望过去,一只颜色偏浅、白色为主的猫跳下树,蹿出院墙跑了,鸟窝从树上掉下来,周围有血迹。
什么鸟也看不到了。那里原本是一对白鹭鸶在抱窝。
有一天,李强和自然之友野鸟会的同伴们去天坛观鸟。天坛是著名的观鸟区域,也是流浪猫管理的著名区域。他看到一只猫叼着虎斑地鸫从前方走过。“猫能逮着一个虎斑地鸫,很多人会觉得惋惜,你知道吗?”这位野鸟会的负责人在电话里说,他很愤怒。有位动物保护人士也讲述了类似的糟糕体验,你在那儿看鸟,结果看到鸟被吃掉。在植物园的观鸟活动中,她亲眼看见两只大山雀栖身灌木丛中,猫扑了过去。
虎斑地鸫很漂亮,身上有黄斑,所以叫“虎斑”,鸟友们想看但不太容易看到,因为它行迹隐秘。李强说,“猫如果叼着它,很多人会惊讶,因为虎斑地鸫个头挺大,比鸽子要大一点。”似乎是只健壮的成年流浪猫,至于模样、颜色,他全然忘记。他的注意力全在猫嘴里的鸟上。
鸟类学家闻丞则提到北大校园里的物种变化。根据北大绿色生命协会的监测记录,十余年里蓝歌鸲的数量减少到了十分之一,黄鼠、花鼠、岩松鼠已经绝迹。没有研究表明猫直接导致这些物种消失,能确定的是这些动物都在流浪猫的猎食范围之内,“猫抓虎斑地鸫、啄木鸟,冬天的时候还上树吃喜鹊、灰喜鹊,我们都亲眼见过。”他说。
不能说爱猫的人就是有爱心,前述动保人士说。她从2000年左右开始参与动物保护,要求匿名谈论这件事。“爱猫的人可能不爱狗,爱狗的可能不爱鸟,爱鸟的可能不爱猫。”鸟和猫都是生命,而鸟处于这条食物链的下端。
她呼吁鸟类应当得到公正对待:野生动物如豹猫、猛禽,它们捕猎鸟是正常的、良性的,但家猫不是野生动物,鸟不应该成为家猫的食物。把家里的猫变成流浪猫,人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方面,比起家猫,鸟在自然界中对人类贡献更大,一只麻雀每天可以吃七八十只虫子,这种生物的制约比杀虫剂有效。
猫天生爱吃鸟,所以鸟活该被猫吃,这种观念肯定不对——这是她的结论。食肉动物位于食物链的顶端,而所有食肉目中,猫科动物在捕猎方面的演化最强,猫与同属猫科的老虎一样,擅长潜伏、突袭。它们也不一定吃,有时只是玩。即便吃饱了猫也会去抓鸟来玩乐,这点可能比单纯的猎食让爱鸟人更难以接受。
■伴侣动物
流浪猫救助组织的志愿者陈楠见过冬天的流浪猫。2009年一行10人去北海公园给猫做绝育,陈楠看到结冰的水面下有四五只猫冻死。寒冬对流浪动物是个考验,它们很难找到水源。也有另一种情况,有的猫缺了只耳朵或者没了尾巴,不像人为,很有可能是极端天气时冻掉了。
●北京,退休的李阿姨在小区中给流浪猫喂食
猫在家养环境下可以活十几年,而流浪猫的寿命普遍只有3到5年,车祸、寒冷、缺水、饥饿、疾病,以及无序繁殖下更为残酷的生存竞争,任何一项都足以威胁猫的生命。没有一家机构有能力收容所有的流浪猫,如果无法被领养,绝育变成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曾莉所在的流浪猫救助机构有两个主要项目:流浪猫的领养和绝育。机构的办公地同时也是猫的中转站,可以暂时收容30只左右的猫咪,以供人领养。“一个机构拼尽全力一年也就领养两百多只猫,杯水车薪。”她说。而另一方面,只喂养,不绝育,不能真正改善流浪猫的处境。领地和食物有限,猫多了对其本身也是灾难。
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叫作TNR的做法,即抓捕、绝育、放归。社区里做完绝育的猫会打上耳标——标准做法是将一只耳朵剪平。一旦出现没有耳标的猫,意味着需要抓去做绝育,群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考虑到猫强大的繁殖力,漏掉一只猫的后果是可怕的,它一年至少可以生十来只小猫。
TNR是否可以有效控制猫的数量,有人存疑。曾莉不接受“人道处理”任何一只健康的猫。她的看法是,一定可以用“nokill”的方式解决流浪猫问题。有时,可能猫的数量并未真正减少,但是由于亲近人的猫减少了,人们无法真正感知到猫很多。不是生物多样性角度的问题,这里有一些微妙的区别,流浪猫问题在她看来更接近动物福利问题,“流浪猫也是生命。”
猫被视为伴侣动物,用于陪伴和愉悦,而并非出于经济或者生产原因饲养。伴侣工作第一是为动物做绝育,第二是教育领养者不能始乱终弃。他们希望宣传一种理念:科学地对待伴侣动物。把动物看作伴侣,意味着领养前的小心谨慎,和领养后的绝不遗弃。
这同时也意味着,猫不再被视为野生动物。纯野生环境下动物幼崽生存率很低,大自然自有其生态链来平衡,而城市流浪猫通常以城市垃圾为主要食物来源,加上温度适宜,它们就可能生育。“人类干预条件改变了,你不能把流浪猫当纯野生动物来对待。”曾莉说。
“猫太多了会影响到其他居民”,陈楠常以这个理由说服喂猫人给猫做绝育,或者,“你已经很艰难了,猫再多喂不过来。”至于动物福利或者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他觉得这是更高层次的原因了,说了人家估计也理解不了。
喂猫人的配合很重要,只有他们能够控制猫的出没。通常需要在行动前一天停止喂养,次日,志愿者带着诱捕笼准时来到喂猫点,笼内放着买来的妙鲜包或者猫罐头。但这个过程并不总是顺利,其他喂养人可能会阻止,也可能有人报警。陈楠为此专门写过说明如何区分猫贩子与志愿者,区别之一就是,猫贩子用的诱饵是鸟。
■人
猫必须在室内(Cats Indoors),这成为了美国鸟类保护协会一个项目的名字。除了呼吁人应当为宠物承担责任外,它反对现行的TNR策略,因为家猫种群能造成持续且严峻的生态威胁。TNR方案的问题仍然出在人身上,户外猫群落数量庞大,且总有人会遗弃,仅仅几只猫就能破坏整个计划。
对就职于国内一家鸟类保护公益组织的刘慧莉来说,保护鸟类的工作重点是阻止人的盗猎和栖息地破坏。她经手的4个案子,数字分别是10万、2万、3万、3.5万只,这是人的盗猎量。至于全国范围内的鸟类盗杀量,或者国内被猫捕杀的鸟类数量,没有统计,因此无法说清猫对鸟类构成的威胁程度。
●流浪猫救助机构“幸运土猫”,这里有二十多只猫等待领养
“伴侣动物并不在法律保护体系范围之内,没有反虐待动物法和动物福利法。大量的人养猫、贩猫、遗弃猫,都没有一个法律的管理。流浪猫应该做什么样的数量控制,我们觉得是要去推,但面对这么多社会问题,轮到解决猫的问题,肯定要到几十年以后了。”刘慧莉说。
她曾和另一观鸟组织的人合作,由爱鸟人士筹集部分经费,为某地区的十几只流浪猫做了绝育。至少在这点上,爱猫人和爱鸟人有可能达成共识:猫应当绝育。
也有冲突。有一次,某地几天内大量流浪猫被人打死,手段残忍。“我一直怀疑是一个爱鸟的志愿者干的,因为在那个案子出现以前,他跟我说过他怎么对付流浪猫,就是打,打到它不敢来这个地方吃鸟。”刘慧莉说,“那边管理猫的志愿者到现在还认为是我干的,因为我跟那个志愿者老在一起。”
谈论猫的天性似乎成为一种危险,有人要求匿名。另一位鸟类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因为“这个事情太复杂,我怕谈不好”,他曾在有实名认证的微博上谈论流浪猫对鸟类、特别是珍稀野生鸟类的伤害,引发争议,有对此不满的人甚至直接去了他的工作单位。“爱猫是一种政治正确。”一位受访者告诉我,“谁敢提捕杀猫呢?”
鱼类学专家周卓诚也参与到这场关于猫的争议之中,起因可能是他的动物科学专业出身。他认为人应该用科学的态度面对一切事务。“TNR这个东西是科学对于爱心的妥协。爱心人士始终认为猫狗对于人类是最亲近的动物,希望能用nokill的方式,但事实上不行,因为它在户外无序繁殖,对生态造成很大影响。这样情况下怎么表现爱心?一劳永逸是扑杀,澳新政府的模式非常简单,纯野外状态的猫直接户外扑杀,城市地区是收容。”
周卓诚在杭州的家所在小区也有流浪猫,有时能听见猫在发情期的叫声。“我对猫很宽容,你只要没有造成极端严重的危害,我不会干涉。人对可爱的动物真心无法抵抗。”他的结论是,不管是TNR、扑杀还是绝育,各方可以形成一个互补关系,因为大家都是在处理那些声称爱猫、夸猫可爱最后遗弃猫的人造成的麻烦。
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开设了一门动物伦理课,认为人对待动物的观念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动物保护是以动物福利为基础的,把动物看成一个可以感知痛苦的生命来对待,哪怕我们利用它,把它杀了当肉吃,做实验,但要尽量减少给它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至于一个物种对其他物种的伤害,“没有必要制造两个动物保护群体的矛盾冲突,因为国内这些人本来就很少。最大的麻烦就是人。还是从人养猫的行为入手,不要去买,不要随便遗弃,要绝育,这是可行的。”
■共生
野化的家猫与驯化的家猫,区别可能不在捕猎本领,而是它们对人类的态度。野猫往往见人就躲,拒绝人类的接近,而一只受过良好驯养的家猫,正如我们最熟悉的猫,会主动凑到你附近,发出喵喵的动人声音。
猫行为学讲师张莉把这个过程叫作社会化。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猫的最佳社会化时段是出生后3到7周,这个阶段,你可以将猫培养成你需要的样子:如果希望让它习惯人类抚摸,就需要每天摸摸它;如果希望它将来不怕生,就要多让不同的人来家里走动。如果一只猫对人充满警惕甚至有攻击行为,它可能遭遇了人类不友好的对待。
●深圳,某宠物医院为一只流浪猫做绝育手术 图/陈文才
人在何种程度上驯化了猫呢?有一种说法是,猫和人是一种共生关系。农耕时期开始后,有了粮仓,老鼠出现,猫捉老鼠的技能对人有用,所以人就让猫留在身边。人并没有改变猫的天性,而猫选择人等于选择了一个食物来源。与野生的祖先相比,在捕食能力、行为、生活方式上,家猫保留了与野猫差不多的习性。
张劲硕说,食肉类动物基本都叫机会主义捕食者,逮着机会一定会抓,它是有经济头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景区的游客区域总是有很多动物,因为它们知道那里很容易获得食物,丛林里也有吃的,但捕捉很费力。”食物足够丰富时,如果鸟呆在地上,猫还是会去捕猎。
家猫离不开人类环境,宋大昭说,他是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豹项目负责人,常在野外工作,“一般离开村子超过一公里,基本就看不到猫了。”豹猫和家猫大小相仿,食物大体相同,但它是纯粹的野生猫科动物。相比之下,他觉得家猫在野外根本没法生存。“环境保护得好,小动物多,肯定日子好过点。在中国,捕猎能力那么强的野生动物都过得挺艰难的。”他说。由于野外食物不够,豹猫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经常到农民家里偷鸡。
而人同样离不开猫。八大处的喂养人十多年来每天都会去那里给猫带吃的,包括过年。曾莉接触到好些这种常年喂猫的人士,那些见人就跑的流浪猫,只有见到喂养人才会乖乖出现,不设防地凑过来。
“喜欢只是一种情感,你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做这些事。这些猫依赖你,你感到它们不能没有你,这是你离不开它们的原因。”曾莉说。
八大处佛寺林立,常年有人祈福拜祭,这也是很多人在这里弃猫的原因,相信在佛门圣地人会对动物不错。事无绝对,前段时间八大处部分楼宇整修,民工养狗看守工地,工程结束后,狗被屠宰吃肉。人们遵循不同的道德标准。在曾莉这里,人在抛弃猫的那一刻已经突破了底线,“这样的人教化是没用的。”她语气笃定,没有愤怒。“新来的猫一般都在地势较低的寺庙前,弃猫的人不会走更多山路。”
那天八大处之行收获了8只猫。但是丢失了一个放在隐秘处的捕获笼。为什么笼子也会丢?不得而知。
如果人们持续弃猫,不给猫做绝育,它们将不断生育,每3到4个月生育一窝,每窝少则三四只,多则七八只,7个月后小猫性成熟又会再生小猫。它们会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继续最原始的生存竞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毕竟,动物福利和生物多样性是文明社会才有的考量。动物只凭本能行事。
本刊记者丨朱诗琦
编辑丨张雄 lostbox@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