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的建造者是北宋的大书法家蔡襄!当时蔡襄(1012——1067年)被调往这里任知州,在他到任之前,当地百姓要想到对面去,只能坐船,由于地处入海口的位置,遇到涨潮时,百姓们要隔很久才能去对岸。因为地理区位条件的限制,所以使得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比较复杂!蔡襄为了方便当地百姓出行,他结合民间人士的智慧,决定修建一座跨海大桥!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泉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就这样,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万安桥(洛阳桥)应运而生!
我们都知道,就算是现在修建跨海大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别提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了!为此,这座桥是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建桥方法,即沿着桥址中心线,在江中铺满石块,筑成石堤,然后在石堤上建桥墩。桥墩的形状全部像小船一样,两头是尖的,可以减少潮水对桥墩的冲击,最大程度上保证桥墩的使用寿命!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沿海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几乎是无孔不入,一旦牡蛎壳跟石胶连成一片后,就会形成大量的碳酸钙物质,坚硬无比,人们即使是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把桥基和桥墩自然地胶结成整体,以此来加强桥基和桥墩的坚固性,从而使得这座跨海大桥的使用期更加长久!
洛阳桥历时6年(1053——1059年),花费了1400万两银子才建成。因为是跨海大桥,同其他三座齐名的古桥相比,建造难度要大很多!如果有想去泉州玩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这座著名的古桥,相信你在洛阳桥,也一定会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其实,中国的基建能力不只是现在这么强大,在古代依然是如此,只不过人们并没有细细深究罢了!
参考资料:《中国桥梁史》、《蔡襄传》、《宋史》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