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世界遗产地:揭秘地球绿宝石的神秘面纱

08-18

世界遗产地:揭秘地球绿宝石的神秘面纱

■“荔波杯”中国喀斯特地理人文摄影大展

■入展作品选登

■ 图南 点评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喀斯特特征和地貌景观方面的多样性是无与伦比的,是世界上多湿的热带到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景观蔚为壮观。荔波作为世界三大喀斯特核心区之一,以其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引领“中国南方喀斯特”步入世界自然遗产殿堂。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由中国摄影报社、贵州省荔波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荔波杯”中国喀斯特地理人文摄影大展已于近日揭晓殊荣。

新的一天好时光(地球绿宝石类) 禹耀君 摄

点评:几束阳光从破开的云层中射出,淡金色的阳光洒在带状的环城河上,将中心城区包围起来,作者的构图突出了视觉中心,让画面变得更加平衡。

天眼安家平塘,喀斯特为世界贡献(组照之一,中国喀斯特类)吴东俊 摄

点评:从空中俯瞰,缠绕在射电望远镜周围的公路显得异常崎岖,形成的带状图案也饶有趣味,但是并没有更好地衬托出摄影师想要表现的主题——射电望远镜,有些喧宾夺主,另外画面表现略显平淡,如果在构图取景的时候多深入思考,也许会拍出更好的作品。

大地彩绘(地球绿宝石类) 谢夏姣 摄

点评:一块块形状、颜色各异的梯田星罗棋布,摄影师通过航拍截取其中的一部分的确可以呈现出油画一般的效果,但是航拍要更注意细节的表现,比如这张照片中间的几棵树对画面的表现就没有多少帮助,仔细观察,换个角度,也许能拍摄出更好的效果。

一帘银丝(中国喀斯特类) 霍国军 摄

点评:摄影师利用处于前景的瀑布将画面分成若干部分,通过瀑布空隙将人和瀑布进行对比,以此衬托瀑布的壮观,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都颇有新意。

光绘七孔桥(地球绿宝石类) 陈汉添 摄

点评:这是一个平常的景致,摄影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利用光绘的方法为画面增加了6个“光圈”,桥孔在长时间曝光下变得清晰可见,再加上光圈的倒影,三层圆圈在画面中错落有致地排列,让这张照片顿时有告别平庸之感。

亭亭玉立(中国喀斯特类) 曾平凡 摄

点评:摄影师采用了不常用的二分法构图,远处的山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使楼阁和部分的桥与树完全镶嵌其中,给人如在画中的感觉,其实有时美景需要随时留心观察,还要耐心等待天公作美。

小七孔鸳鸯湖水上森林(组照之一,地球绿宝石类) 熊亚平 摄

点评:湖面和树木各占一半的构图方法略显呆板,左侧的树挡住了远方的景致,与淡淡的雾气一道营造了神秘的气氛,但是照片要表现的主体不明确,因此显得有些空洞。

醉美芦笛岩(中国喀斯特类) 陈平安 摄

点评:冷暖色的比例搭配的相对合理,四周偏暗但不失细节,而且更加烘托出色彩的艳丽,很好地表现出芦笛岩“大自然的艺术之宫”特色。

水墨丹青(组照之一,中国喀斯特类) 黄富旺 摄

点评:摄影师选择了三分法的构图方式,画面表现鲜明、简练而平衡。人与山的小大对比,树与山的浓淡相宜,很好地表现出了水墨画的意境。

后有追兵(组照之一,地球绿宝石类) 陈阜东 摄

点评:这是一张追随拍摄的照片,背景和前景的模糊使得两个主体更加突出,很好地表现了动感,对后面的骑手回头动作的捕捉更充分地展示了现场紧张的气氛。

白裤瑶服饰·织布(组照之一,地球绿宝石类) 莫经耀 摄

点评:照片构图紧凑,以黑白灰为主的色调映衬了房屋建筑和织布工艺的古朴,被摄者表情、动作自然,小孩子的出现更增添了日常生活的气息。

陀螺传情(组照之一,地球绿宝石类) 张国静 摄

点评:摄影师通过剪裁让照片更加紧凑,陀螺扔出的位置处于左侧三分之一处,在陀螺连接线的引导下,观众们的眼光很容易聚集在陀螺上,兴趣点突出。

田间游戏(地球绿宝石类) 李江华 摄

点评:三角形的构图能使画面具有安定、均衡又不失灵活的特点,但是右上角的菜地并没有起到增加环境信息的作用,反而有碍画面的简洁,应该多注意照片背景中细小的元素,让其为画面的表现力添彩。

天钟洞探幽(组照之一,地球绿宝石类) 朱文轩 摄

点评:通过和游客的对比,表现出了钟乳石的巨大,在各种灯光的映照下,钟乳石呈现出了奇异的色彩。摄影师还可以在表现手法上有更多的思考,比如完全将游客虚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虚实结合的效果。

荔波风光(组照之一,地球绿宝石类) 刘盛高 摄

点评:摄影师利用慢速拍出丝绢流水的感觉,固然表现出了动感和静美兼顾的效果,但是画面不够简洁,兴趣点不是很突出,这些都是应该考虑改进的地方。

闲话影展

用影像讲好本地故事 ▣林晓叶

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中国不缺故事,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它讲出来,而且讲好。换个角度来看,华夏大地的众多地域其实都有着各自精彩的故事情节,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一段完整的中国故事。而作为故事的参与者、记录者,摄影人用镜头讲好自己的家乡故事、本地故事,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当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地域性摄影展览就为广大摄影人提供了讲故事的平台。

要用照片讲好本地故事,并不是让摄影人待在本地拍照就成了,尤其要改变两种现象。一是有故事,没本地。照片的背景情节必然源于相应的环境,正如俗话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在“本地”落好脚,展示出地域特性,才能为画面做好注解,扩充信息量,同时加强照片的传播价值。二是有本地,没故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法显然也不可取,不能为了套本地的帽子而忽视对图像的基本要求。而如果照片缺乏通约性表达,难以引起更多人共鸣。因此,讲好本地故事,也需要建立一种意识,即通过本地故事讲中国故事、世界故事。

发掘“本地”,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我的地缘优势,把选题建立在对本地特色的了解和理解之上。当地的特色建筑、特殊民俗、特别风景等,都是可以关注的对象。考虑到信息爆炸的当下很多摄影人已经在影像表现本地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还应更上一层楼,去探寻那些少为人知的本地特色,寻找与众不同的视觉角度,或者拉长线、深入地关注一个本地主题,让内容更加充实。

打磨“故事”,需要我们充分运用摄影这门语言去表达。换个角度来说,其实我们拍摄的每张照片都是个人思想的传达,或是为眼前美妙的风景所动,或是被某个生活瞬间中蕴藏的幽默诙谐逗乐,做好传达,才会有更多人感受到其中的情绪。这一方面考验过硬的摄影技能、编辑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

“讲”出风格,是更高的要求,指的是客观呈现眼前所见的基础上,彰显出个人摄影风格。如同优秀的作家能够就一个素材以自己的文风写出篇章,优秀的摄影人也能以独有视角和视觉表达方式传达出引人入胜的画面情节。倘若一时未能树立个人风格,也不妨多关注摄影行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尝试适应当代传播体系的表达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入展作品

古钱币图片大全和价格

南红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