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是我国伟大的发明,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现代则称之为古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因为承载着古琴乐,古琴乐是全世界范围内精神境界最高的音乐,因而古琴可以被称为最高等级的乐器。
制作古琴被称之为斫琴,是一项非常高深而具有哲学含义的技艺。古法斫琴有接近150道工序,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传统技艺,古琴也是中国皇家最高等级的琴,由于部分古琴采用皇家等级制作标准,因而价格常常贵到难以想象。
我们有时候听到西方的钢琴很贵,比如斯坦威的琴,几十万一台,但是相比于古琴来说,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上等的古琴光用的木头就要几十万,加之各种工艺,一把好的古琴,常常在百万以上,如果是古董琴,价格则更高。
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琴是宋徽宗亲制的“松石间意”,拍卖价格高达1亿3千6百万元,它的价值已经远远不止琴之本身了。
每个中国男人,尤其是中国文人,都有一个古琴梦。李白有诗云: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吕洞宾也高唱:不事王侯不种田,日高犹自抱琴眠。
不过玉斋君还是更喜欢这首词:
我有一张琴。随坐随行。无弦胜似有弦声。欲对人前弹一曲,不遇知音。
夜静响琤轰。神鬼俱惊。惊天动地若雷鸣。只候功成归去后,携向蓬瀛。
每个文人都应该有一把古琴,什么样的琴值得收藏,什么样的琴拍卖价格高,今天就跟随着玉斋君一起来看看中国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30把古琴吧。
宋乃继唐以后古琴史上一个重要时代,上承唐代优良斫琴传统,加以帝王公卿之重视、文人学者之喜爱,渐而形成极具代表性之时代风格。较之唐琴“体大、身圆、漆色富贵喜伏羲式”的时代风格,宋琴体形渐趋扁平狭小,至中晚期之琴多呈肩耸而狭,尤以仲尼式为然,所以又有“唐圆宋扁”之说。此宋仲尼古琴,通体以黑色原漆为主,间朱漆,漆色温润雅致。配以蚌徽,排列规整。月华纹雁足,黄杨木制,雕工精美。造型古朴凝重,形制规整,正面由额至肩,由肩至腰,由腰至尾的三个部分,宽窄适度,比例协调。背面开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居腹部正中,凤沼在腰尾之际,双足定置于腰部中间,极规矩有法,堪称宋琴典范。
「松雪琴」唐代雷威制,宋代赵孟俯(子昂)旧藏,后为乾隆年间之刘墉所得,中山崇本堂郑某在京做官,拜刘石庵(即墉)之门,刘以此琴赠郑家。不久伪政府财厅长汪宗准之夫人,乃朱执信之妹,善鼓琴,托人来求让,出价军票两千元,(当时合港币四千元)我恨汉奸,却之。此琴是赵家之物,我想送给善摩藏之,悬挂在壁上,可做装饰品也。
此琴传为杨时百(1863-1932)之旧藏。杨时百,字宗稷,近代琴学大师,被尊为「民国古琴第一人」,晚清军机大臣张之洞、现代古琴大师管湖平等皆为其门生。杨时百于1911年至1931年分期出版了《琴学丛书》,共约四十万字,其中收录了古琴曲三十二首及相关乐理。〈琴话(二)〉中提到了其曾入藏一张益王「霜天铃铎」琴(图一),指的很可能即为此琴。为了将琴音调至合其所用,杨时百有将古琴剖开再重合的习惯,此琴面有多处重髹的痕迹,有可能即为杨时百剖琴后所为。
北宋宫琴。三十至五十年代间,辗转传藏于江苏一带之琴家及收藏家。琴体广阔饱满,形制古拙。琴面经早期修补成黑色漆,牛毛断纹开始显现于九十徽间,及十三徽外。琴底原暗朱紫色,后漆为黑色,鹿角灰胎。大蛇腹间牛毛断纹,其断纹隐起如虬。琴底之颈腰处,均作唐琴独有风格之圆楞减薄处理。究基因,时为北宋初始,器物之还有唐朝遗风。琴之上下准声音平均,音色圆润,雄宏通透,绕有古韵,属“钟鼓之声”类,按抚顿刻,即有“欲罢不能”之感。琴底之颈处刻“虞廷清韵”四字行书,是为琴名。圆形龙池,扁椭圆形凤沼,以漆作贴格。面板之底当池沼口处,以微隆起之势成纳音。
此琴规整雅致,制作精良。表髹黑漆,八宝灰胎,底漆朱红,微露于表面。蚌徽。琴肩在二、三徽间,呈斜形。腰在八、 十徽间。蛇腹断带细密流水断。额面。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上刻隶书“中和”二字,填有金痕。下刻楷书五言绝句:“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款刻“敬一主人”。龙池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形大印,字内填金。龙池内腹木质古旧,依稀可辨左右分别刻“大明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和“潞国制”。 原盒已失,后配黑漆琴盒,铭“此中有真意”、“十二琴轩珍藏。武林琴士费竹斋制。竹斋”,“仲翔重修”,然琴盒内琴托裱饰有黄地六方纹锦,用色沉稳,晕色丰富,风格古雅,织造精工,常见于乾隆宫廷书画册页的封套装裱。
“寒泉”琴肩较耸且狭;琴颈起自二徽略下,较唐琴为短;收腰在近八徽至过十徽之间;因经修缮,漆面间有朱砂;面板弧度上准因低头略扁,而中下准略圆,边沿显厚。整个琴体显得极为秀润。蚌徽;琴背开长方池沼,池沼内木质已呈金黄色;琴名刻在龙池上方,余无铭文;两个护轸曾脱落或换过,显经重新安装。断纹非如《今虞琴刊》所记细牛毛断那样简单,而是琴面以小蛇腹断为主,略起剑锋;琴背以细牛毛断为主,间有蛇腹断;面底局部有多处接近梅花断的“梅花头”产生;琴额有冰裂纹。通体造化天然,美不胜收,而并不影响左手走弦。综合考量它面桐底梓的材质、木料的年代、制作的风格与工艺、漆面断纹的多样性(尤其是具有较为少见的梅花断)等等要素,“寒泉”的确具备南宋时期古琴的很多特征,査阜西定为宋琴是合适的。
杉木制,木质轻松,色黄微深。连珠式变体。造型端庄浑厚,面宽而扁,项、腰作连续四弧,肩尾宽度相差不大。鹿角灰胎,通体原髹栗壳色漆,朱漆修补,断纹极其美观,琴面背通体呈蛇腹间流水断,偶见龟背。原徽及雁足皆流失,后置金徽、玛瑙雁足却不失古意。龙池与凤沼作蕉叶形。池内纳音微隆,有拼接痕迹,为当时典型制琴手法。龙池上方刻宋高宗御书“南风”二字,“南风”两侧刻“天圆地方龙凤翱翔,南熏一曲物阜民康”,池下又宋皇家收藏九叠文“御书之宝”朱红宽边大方印,文字内填石绿,笔体刚劲古拙,断纹入内,应为原刻。
琴为仲尼式,通体施黑漆。琴面在黑漆细流水断纹之间,百衲拼合之纹多有透出,是谓百衲透面,可证其无底而真,也是此琴断纹与前两张琴有所不同之所在。该琴龙池内右侧镌:“韵磬”二字,左侧落款“赤城朱致远重修”。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北京匡时2010春拍宋元明古琴专场就征集了两把现存的元代古琴的精品:龟山异材琴和鹤舞琴。
“蕉叶式”的形状顾名思义琴身似芭蕉,琴首蕉叶的叶柄向下弯曲,支撑首部,两侧似蕉叶的叶缘,向下略微翘曲,琴体形态旖旎秀逸,曲折的线条象流动的音韵,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浪漫的情趣。蕉叶式古琴是制作工艺是最繁冗,技艺要求最高的样式。
天津古琴界从民国时期就有个传统——琴集。当时的津门琴人在古琴家宋镜涵的组织下定期雅集,唐稷臣、金致淇、杨葆元、凌其阵、杨新伦、汪梦舒、李允中、王端瑢、王端璞等著名琴家都是雅集的常客,其中王端璞先生还是近代琴学宗师吴景略先生的开蒙老师。每逢此时,诸城、广陵、九嶷、岭南各派名宿汇聚津门,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津门琴坛的活跃。
洛象琴的按音、散弹、泛音都完美无瑕,音色优美。近代出版的古琴专书,多有提及此琴。古琴界已将“洛象”作为式样名称“洛象式”。
一九八一年夏,老友卢翁将移居北美洲,行李繁重,为减舟车搬运之烦,慨然将家藏“洛象”琴惠赠。此琴来头不小,乃明朝成化年间宪宗御制。护以厚木漆匣,匣面上部刻隶书“洛象琴箧”四字。中部行书刻“洛象音雄而坚,韵长而留,其断为冰梅者,尤为难得,于癸未初冬得而藏诸余家,始自慰好古之心也,故识之。因树斋主人周文藻”。下刻隶书“光绪辛卯归顺德周图瑞周尊年藏,苏若瑚题”。旁刻篆书“周氏因树斋家藏”。
明代音乐成就显著,王公贵族大量造琴,四王琴按其顺序和年代排列为:宁、衡、益、潞。潞王朱常淓毕生致力于琴器制作,其所制琴琴质优良。崇祯皇帝即以潞王琴作为赏赐诸王和功臣的礼物,并亲笔题记。
潞王藩府在今河南卫辉市,清王世祯《池北偶谈》卷十九《潞王琴》称:“故明潞藩敬一主人,夙尚风雅,曾造琴三千张。予犹见长安市上售其一,有隶书‘中和’二字”。潞王朱常淓,神宗朱翊钧之侄,万历四十二年袭潞王爵位,封地在今河南汲县。字号仲和、潞佛子、敬一道人,曾用印“敬一道人中和甫之宝”,“潞国世传”。潞王工书善画,尤嗜古琴,编撰有琴谱《古音正宗》和《古今宗藩懿行考》等书。
琴乃文德积萃之象征,不只是以形制美为主的一般乐器,声音美对于书房设琴的文人是与形制美同样重要的。“善琴”的产生,只有在斫琴师有一定的琴学素养,斫法有据是积累多年经验尤其是有独到的审音追求基础上才成为可能。《斫琴古法》中岳山、龙龈均以反应灵敏,弹性极佳的木材为制作原料,此琴发出如此苍劲松透、温和圆润、浑厚之音色,实乃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王世襄旧藏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琴,为一床血统纯正的宋代古琴,由南宋思想家朱熹所藏。此琴长122.5厘米,额宽18.8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4.6厘米。琴为仲尼式,形制规整,通体施黑漆,琴面蛇腹断纹甚是精美。底面因重修未见断纹,惟尾部二寸处有补漆灰痕迹而断纹尽在,是重修者有意不全部重漆,以证明琴底并未更换。琴池内右侧刻字一行,刀痕极浅,又曾涂漆,所以较难辨认,但“朱晦翁藏”等字尚隐约可见,左侧深刻“古吴王昆玉重修”七字。
琴为仲尼式,桐梓良材。琴体颇扁而宽,为宋琴之代表。琴身髹黑漆,通体蛇腹断纹显著。琴身配金徽和碧玉雁足。龙池上方有篆书“龙升雨降”四字名款,古意盎然,涵义颇具道家气味;或曰新皇登基,恩泽天下,镌此以为庆贺之意。由此推知此器当于宋代中期,疑为徽宗宣和殿百琴堂遗世之物。
梅道人所制的仲尼式琴,琴体修美,面窄而圆,肩当三徽。虫蛀桐木制成,纯鹿角灰胎,原髹朱漆后修理时外髹黑漆,小蛇腹断。龙池与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两侧为南宋刻款。池右刻楷书为《建炎戌申春日(宋高宗赵构 公元1128年)》,池左为《四梅道人鉴制》。书风遒劲秀灵,镌刻精妙绝伦,书刻俱臻上乘。凤沼两侧为明代朱书题款,右为《崇祯庚午秋日》,左为《李渔修于冶城》,此琴选材精良,做工细致,蚌徽玉足,琴音松脆透润,韵味悠长。该琴尺寸、材料、款式与故宫所藏玉壶冰琴几乎相同,是同一时代的名家制琴,实为典型的南宋仲尼式风格。
琴体罩黑漆,通体开大蛇腹纹间。长方形龙池凤沼,琴额刻篆书“质清以敦,节安而舒,谁其鼓者,列仙之儒”,落楷书“乾隆御铭”。皆填以泥金,钤朱文小方章“会心不远”,琴额背面以绿松石填刻隶书琴名“文呈散绮”。 琴背取多块六边形小块沉香木拼攒而成,纹理细密流畅者,玄机深奥。
此琴在乃清宫皇家藏琴遗珠,与2010年以1.3664亿元成交的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同属于乾隆六年至七年(公元1741—1742年)敕命大臣梁诗正、唐侃将内府藏琴加以绘图考订,品评等级,登记造册,并在琴上亲自题咏盛举中的一床。古琴名品,自古以来以传承有绪,名家递藏、整修得当和琴音不损者为贵。此琴保存至今,琴体完好,历经明清两代内府珍藏,必将成为宝中之重。
猿啸青萝,通长120.5厘米,隐间110.5厘米,肩宽22厘米,尾宽17厘米。圆龙池径8厘米,方凤沼边5.5厘米。通身髹黑漆,漆面呈大蛇腹断,琴身嵌十三螺钿徽。配有象牙琴轸(缺一),青玉雁足。(早年更换下来的青玉岳山尚存。)龙池上题五厘米见方“猿啸青萝”行书四字,池下铭文为二厘米见方行书:“事余欢弄,龙舞凤翔。诸色俗累,一时消忘。横琴山庐藏”。再下是五厘米见方满汉合璧“唐凯”大印。琴内项间右侧有浅墨书“太康二年于冲”楷书一行。龙池内两侧“一九五六年春 管平湖再修”刻款。此琴为中国古琴界泰斗管平湖先生晚年所珍藏和使用。
琴为仲尼式,桐木胎,黑漆朱髹,虽存世千年,仍品相完好。通体断纹,因历史的蕴积而斑烂陆离,龙鳞,龟坼、流水、蛇蚹、错杂相间,美不胜收,世间罕有与其相匹者。琴名双钩篆书《太古遗音》四字由于年代久远,偶为湿琴荐所浸而有所脱落,粘补后略有漫漶,然尚遗“音”字下半部之“日”字清晰可见。龙池两侧镌有行草:“佩剑冲金聊暂据,匣琴流水自须弹。”字体似王羲之圣教序,颇具唐人笔意,且词义豪拓,亦有唐人气概。龙池下镌有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手书:“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紫阳琴铭一则,落款为:“淳熙丁未新安朱熹书”,为传世古琴所仅见者。
龙池纳音旁刻有楷书题款“赤城朱致远制”。
“朱致远琴,仲尼式,元代。黑栗谷色漆,细纹断,音色清越而俏嫩。散音、实音、泛音均属上乘,整体完好无损。龙池纳音旁刻有楷书题款‘赤城朱致远制’”。
明初清乾隆御赏“头等十六号”月露知音琴,仲尼式,通体髹黑漆,琴身均匀布满龟背、小流水断,牛毛断。金徽(缺一),玉雁足、轸。折肩在三徽,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腹内纳音隆起,天地柱皆具。
背板琴颈阴刻填石蓝“月露知音”,为圆形印面布局,龙池上部刻填金乾隆御题诗,龙池下阴刻填金“乾隆御赏”长方形大印。断纹通体完整,漆面保存完好,六百年余来藏于明清两代宫禁,无重修痕迹,琴声苍古松透,极为难得。龙池上部阴刻填金乾隆御题琴铭:月露与琴,是一非三,灭分别相,成无底篮元酒既淡,尺帛浑素,谁知音者,唯问月露。乾隆御识。钤印:浴德。御题诗文后之“浴德”小印,
《乾隆十年秋补桐书屋制》款
题识:
不解攫驿解琴意,七弦挂壁何不可。晖十有三丁晨星,导和理性图书左。
湘江夜月来水仙,窗映飘萧绿阴锁。何须鸣玉觅金儒,爱渠亦复周旋我。
御制。「乾隆御笔」印 乾隆十年秋补桐书屋制,尺度一依钦定律吕正义。
「比德」印 湘江秋碧「御赏」印
“虎啸琴,仲尼式,杉木制,琴体阔大厚重,栗谷色漆,漆灰甚厚,间有彩色石屑,所谓八宝砂者。大蛇腹断间杂细密流水断。龙池纳音旁刻有隶书题款‘赤城朱致远制’,音质古朴浑厚、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