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出土的青铜器 有不少是国宝
如果问,什么最能代表石楼的文化?
这便不得不说石楼的“一铜”和“一奇人”。“一铜”便是青铜器;“一奇人”便是姜子牙。
10月31日上午11时,从龙交乡采访出来,省道、县道、乡道交错前行,最终沿着盘山土路,一路爬坡而上,两侧黄土崖越来越矮。正午的日头直射时,采访团来到了一片已经枯黄的玉米地旁,这儿是罗村镇桃花者村的最高点。
这是一处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成的黄土梁,梁上种着玉米,远处的地里有一辆农用三轮车,三两人正在忙着掰玉米。
石楼县文管所的李大勇所长埋头向着一处凹陷下去的地方走去,又跟三轮车旁的村民确认了一番,然后指着这块长着玉米的凹陷处说:就是这里。
这个没有风景、没有建筑,只有些干枯待收的玉米秆“披头散发”地铺散着,但是这个地方曾经轰动世界。这里出土了百余件青铜器,其中不少是国宝,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龙形觥,便从这里出土。除了青铜器,这里还出土了一些金饰。当时出土的金饰中有一件头箍状饰品,还有一对串着绿松石的、造型如蛇形扭曲着的耳饰。学者刘敦愿在《山西石楼出土龙形觥的装饰艺术与族属问题》一文中提出“以龙蛇纹样为主装饰青铜器,应是夏族余民”的观点,亦即商代山西地区的戎狄族的制作。
石楼,夏为鬼方,商为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军,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石楼至今。
自1956年至1993年,从石楼县城二郎坡、义牒镇、桃花者等17个遗址,分9批8次,出土殷商青铜器300余件,以酒器居多,兵器次之。由于大量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频频出土,石楼县被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不过这些青铜器都不在石楼县,分别被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部门的文物部门保存。这个黄河岸边沟壑纵横的县城,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其丰富的青铜器文物却昭示着曾经的辉煌。
桃花者村除了出土这些大量的青铜器,还有人说这里是姜子牙的老丈人家。姜子牙是石楼县义牒镇人,其夫人桃花女便生活在这里。这让石楼的历史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无人居住的山巅有一座元代戏台
来到石楼的第一天,便听说了这里有一座无根楼——四照楼。四照楼是一座没有地基,只有16个石础,上面有16根精壮木柱撑起来了二层四角飞檐的木制阁楼建筑。最早的建筑年代没有详尽记载,只有清代两次修缮记录,有人推测其为明代建筑。
石楼的古建筑也引起采访团的关注,座谈会上得知,石楼县有两处寺庙建筑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一为兴东垣的东岳庙,另一为殿山圣母庙。
10月31日上午,采访团驱车前往龙交乡兴东垣东岳庙,在龙交乡的文化园中得知,在其行政区划内的黄云山已经找到了207种中药材,在中药陈列室内,有160多种中药材被制成了高品质标本,悬挂在墙上,供人参观。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也暗示着,这里曾经物种丰富,适宜居住。
从龙交乡文化园到兴东垣村大约10公里,东岳庙位于村里北垣上。中轴线上有山门、影壁、戏台、大殿。前院东西两侧对称建有廊房,后院有窑洞五间。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大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均为明清所建。据庙内石碑记载:“大元国至元四年重修。”大殿中檩记载:“大明崇祯十四年重修。”
兴东垣东岳庙成为国保的价值不仅是其大殿为金代建筑,还在于大殿东西两壁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彩绘壁画36平方米,完整清晰。
细看这两厢壁画,甚为有趣,壁画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绘庑廊,庑廊下人物着明代官员服饰,或红袍、或紫袍、或绿袍、或蓝袍,线条简练,表情传神。细看庑廊下有题记,题记上书:“成州杨判官管天下贫穷。荆州郝判官管天下司状。”每个穿官服的人物旁边都有这么一条说明。壁画的下半部分则是堂下审案的情形。原来这两厢壁画画的是天下各州府的判官们如何审案,看来壁画展示的是阎王殿里的办公场景。
更让人惊喜的是,居然在庙里找到一件双耳三足的青铜鼎,无鼎盖,三足有兽头,鼎身有饕餮纹,甚为古朴,被文管所按章收管。
11月1日,采访团探寻了石楼县的第二处国保单位,前山乡张家河村南2公里处的殿山圣母庙。这里藏着一座全国最小的元代戏台,台上面积仅27平方米。
殿山圣母庙孤零零地立在山上,盘山而上,几乎不见人家,鸟鸣声分外清脆。路上偶见两口子一前一后弓着腰背着大袋高粱下山。虽然这里几乎没有人家,但李大勇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这里却是人山人海。
跟着李大勇所长的脚步进入山门,便可看到戏台的后墙,经过修缮的石基让戏台能得以更好保存。庙内石灯刻文记载:“元至正七年重修”。有关教授、专家也多次考察,认为戏台台基下裙墙旧砖接近宋砖尺码。除元代戏台,圣母庙里还保存有色泽艳丽的悬塑。悬塑第一层为相互连接的楼阁,楼阁的勾栏内和敞开的窗户里站着30个3寸高的小人。第二层是由四座楼阁组成,楼阁内分别雕塑着神态各异的小人。最上面一层由六个亭台组成,雕塑着39个人物,有不同程度损坏。
大殿坐北朝南,主神供奉着后土娘娘,两侧塑有送子娘娘和豆生娘娘。东西两侧的神台上还分别塑有两尊娘娘像,一怀抱婴儿,另一手里拿着笔和书。李大勇介绍,这两尊塑像中有一尊为包骨真身塑像。
庙里还摆着四副木制楼轿,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娘娘的塑像会被信众抬出去巡游,热闹异常。
造型独特的大槐树和一座废弃的小庙
看了一道湾,听了一首词,讲了青铜史,观了古庙宇,还有石楼的“一木”未睹真容。
10月31日下午3时30分,驱车赶往裴沟乡永由村,一株古槐就在村口,虬枝老干在瓦蓝的天幕下,别有一番古画韵味。据村中老支书介绍,古槐处原有古井一口,今已不存。古槐造型独特,似花瓶、如龙头、若人脸,位置不同造型不同,全看各人想象能力。绕老槐树一周,迈着大步整整15步,树围至少应该在12米以上。
村中温姓人家居多,相传居住历史甚早,为商之后裔,然而也不可考。倒是李大勇所长说,村中曾有五代温侍郎之墓,甬道、石人石马曾经皆存,可惜也于几十年前尽数不见。村外两三里路存有古庙一座,名为普济寺。
随着李大勇一同前往,枯草没膝,荆棘横生,对于经年累月寻访文物的李大勇,这些杂草荆棘不过是小儿科。寺门石狮两尊,相对而视,皆有小石狮或嬉于肩,或嬉于腰,活泼憨稚,甚为喜人。小庙始建年月不知,不过梁上有“重修于乾隆十八年”字样。正殿神像皆不存,东壁尚有壁画残存,真人大小的人物数人。画风细腻,神态逼真,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更为意外的是,此壁画下还有壁画所藏。李大勇说,希望有文保方面的高手参与,可保两通壁画皆完好。
这座小庙整体还算完整,修缮也花不了多少钱,如今国家也有认养文物的政策支持,若有人能把这小庙请专业人士修缮完好,也是好事一桩。古村、古树、古庙、古意还有古老的传说,也是一处不错的景观。
在石楼县义牒镇,采访团还探访了一处曾经由皇帝赐银修建的住宅——郝氏府邸。住宅的主人叫郝昇荣,道光年间任陕西华州知州,为官清廉,卓有政声,因而被皇帝嘉奖,为之建宅,还赐“大夫第”匾额。郝氏的后人带着采访团进行了走访,宅院规模不小,基本框架都完好,砖雕木雕精致,只是同样年久失修,荒草没径,一些精美构建已丢失。郝氏府邸虽说是县里的文保单位,但要等着县里微薄的财政收入维修,也是一时难以恢复的,大家对此感到惋惜不已。
因隋文帝赞叹“石叠如楼”而得名的石楼县匆匆三日走过。于其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只能略窥一斑。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