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大礼仪之争:揭秘嘉靖时代的政治暗流

01-19

大礼仪之争:揭秘嘉靖时代的政治暗流

题记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距京城约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现在去十三陵,还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永陵,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规模仅次于明成祖的长陵。永陵建筑独特、规模宏大,是明十三陵中的代表陵墓。

十三陵之永陵


据一些资料记载,永陵因可能有《永乐大典》陪葬而闻名于世,也曾经因此引发了众多的猜测和考证,但是实际遥感探测已证实永陵内部全部积水,而且至今未发掘,也就无从证实这一揣测的真实性。但是嘉靖皇帝的故事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大礼仪之争,更是伴随着这位前清后暴的皇上走过功过参半的一生。

如果说,从十四岁被宣诏登基,是一个懵懂的少年,那四年时间的大礼仪之争已经让他成长为一个成年人。而之后的十三年,经过重重争斗,最终完成了对其父亲的追认,前后十七年,朱厚熜取得了大礼仪之争的最终胜利。

明世宗 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即位不久,嘉靖帝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


大礼仪之争是朱厚熜的聪明选择,政治根基不稳,怎么能成大业?


大礼仪之争


  1. 杨廷和的一手遮天,让小皇帝无计可施

朱厚照驾崩当天,内阁首辅杨廷和在第一时间进后宫跟张太后提出他心目中的人选,他说,朱厚熜天生明敏,温文尔雅,后天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明君的气度。张太后同意了,后面便有了朱厚熜登基。

其实这是杨廷和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且他的想法很简单,朱厚熜不过十三四岁,容易控制。而且他还伪造了朱厚照的遗诏,先去了江彬的兵权,然后杀了江彬,再肃清朱厚照在北京城的一切痕迹,这些准备,都是为了迎接和控制新皇帝。

他使出了几个手段:

  • 一是以迎接太子的仪式迎接朱厚熜,以便告诉朱厚熜,这个皇帝是我给你争取来的。这一下马威并没有吓到朱厚熜,他坚持要以迎接皇帝的仪式才进城,杨廷和妥协了。
  • 二是当朱厚熜提出要给他的亲生父母大礼和称号的时候,杨廷和又出来阻止,你继承的皇位是从朱厚照来的,而不是你的父母,那你可以称自己的父亲为皇伯或叔父,而要称朱厚照的父亲朱祐樘为亲爹。
  • 三是当朱厚熜提出想请外援,起用王阳明时,杨廷和极力反对,并且把王琼排挤出中央政府。


当这位小皇上知道了杨廷和的厉害之后,他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不扳倒杨廷和,那他的所有的想法都是白搭。但是由于杨廷和羽翼已丰,他一个小小的皇上肯定连跟他掰手腕的机会都没有。

扭转乾坤


2.任何事都会有转机,一旦出现,把握住你便有了进一步的资本。

  • 转机一:继位四个月后,朱厚熜下令去迎接他的亲娘进京,而杨廷和命令礼部,要以迎接王妃的礼仪,不能以皇太后的礼仪,朱母大怒,誓不进京,朱厚熜一怒脱龙袍,说,这皇上做的有什么意思,我不干了。杨这才退了一步,以迎接皇太后的仪式,但称呼不能改。这一次,朱厚熜算是扳回了一局。
  • 转机二:有人上书朱厚熜,他应该认亲生父亲为皇考,于是这一大礼仪之争又重新被提起。
  • 转机三:继位一年半的时候,朱厚熜的祖母去世,杨指使一切从简,惹恼了皇帝,他绕过杨廷和,直接任命张璁、桂萼等人直接进京任要职,一下子削弱了杨的势力。
  • 转机四:逼杨廷和辞职。杨廷和的势力继续被削弱。尽管后面还有些杨的追随者大力阻止大礼仪,但是在张璁、桂萼等人强力支持下,朱厚熜终于给自己的父母上了尊号。


皇权的象征


大礼仪之争的胜利给朱厚熜的未来执政造成巨大影响,是他心里一直忘不掉的痛


  • 可以说,大礼仪之争对于朱厚熜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大礼仪之争,显然也使嘉靖开始尝到了甜头,充分认识到了皇权的巨大威力,并让他在对大臣们无可奈何几年之后,突然发现了一个能随意对大臣们泄愤及报复的手段。对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一个初、高中年龄的半大孩子来说,在承受了三年多屈辱、压抑及愤怒后,突然发现手中握有无可匹敌的巨大权力会导致什么结果,几乎已不言而喻。


皇权最大


  • 因此,嘉靖杖杀朝士之数量,独步有明一朝,朝臣虽朝服亦不免冠带受辱,所谓“中年刑法益峻,虽大臣不免笞辱……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四十余年间,杖杀朝士,倍蓰前代”云云,并非毫无来由。我相信这不是他天性所致,无论如何,不能把责任全推给他一个人去扛,杨廷和以及“议礼”的诸臣,不管其起始主观动机如何,客观结果就是他们至少要对此种后果,承担一半甚至大半责任。


  • 对朝臣和权臣一直持一种猜忌和不放心的态度,他甚至可以因为彗星出现而怀疑朝中有大臣擅权,从而导致张璁的去官离职。


大礼仪


  • “大礼议”事件对嘉靖个人的影响,还表现在他此后热衷于礼仪制度,对孝悌人伦等问题极为重视。记录了“大礼议”全过程的《大礼集议》,后来被他赐名为《明伦大典》,而议礼则成了嘉靖朝一个显著政治特点,乃至于嘉靖有“议礼皇帝”之称。


  • 只是礼仪制度再复杂也有尽头,且礼制本无外生喜死丧而已。很多年后,当嘉靖发现皇家和世俗礼仪再没什么可以研究时,便转而去研究虚幻的、可以无穷尽进行下去的道家礼仪,并因此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炼丹修道


  • 到最后,嘉靖终于成了一个成天穿着道家服装的炼丹皇帝。我想,这其中有相当部分原因,是拜那些大臣们搞出来的“大礼议”所赐。


双面人生,争议评判,嘉靖四十五年,有所建树,也有痴迷丹道。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执政的前二十年中颇有作为,以不因循守旧的革新精神开创了中兴局面,他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打破传统、体恤士农工商、有利社会发展的一面,还应当看到,他的时代的许多建筑,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坛,钟祥的明显陵、元佑宫等,至今仍显现着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风采,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后日益腐化,朝政日坏,大礼议杖笞群臣、崇奉道教并祸及自身、寻兴大狱、误用佞臣、刚愎自用、局势动荡不堪。嘉靖帝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却十分小气,又喜欢乱花钱,也很要面子,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阶、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


抗倭图


  • 主要成就:

1、“御外侵,修边墙;抗倭寇,安海疆”,补修长城和防御工事,安定东南沿海地区。

2、“恤士民、赈灾荒”,即体恤民情,减轻人民负担,减免赋税,赈济灾荒。

3、“兴土木,修殿堂;兴文化,建学堂“,发展教育,重视文学,发展艺术,带动思想文化复兴。

4、历时十年,重录《永乐大典》。

嘉靖通宝


  • 主要不足:

1、营建"大工"、毁商霸产、垄断经营、强权购置,重税盘剥,形势恶化,商业萎缩,商道淤塞,衰败渐显。

2、祭礼改制,重复建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继而引发权力斗争。影响深远。

3、崇道禁佛,炼丹修道,不理朝政。

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明史·世宗本纪》


结语:历史总是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包括对皇帝的评价和评判,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


一个皇帝的好与不好,其实都是后人评说的,而以其在位四十五年的前后来说,他还是一位不错的皇帝,尽管他炼丹修道,却也连夜亲自批复奏折,尽管他受大礼仪之争的影响甚重,但前二十年却也做出了许多革除积弊的事,所以,在史实记载中,对其评价还是蛮高的。


《明世宗实录》:“神圣不世出之主”;“躬秉圣资, 出抚兴运, 铲奸剔蠹, 丕举王纲, 肇修人纪。立极建中,,肇修人纪。凡诸大政令之因革,大典礼之制作,咸稽谋于天,会通古今,经画自心,毅然独断,一洗俗吏牵迹,经生守文之陋。……君臣奔走以受成,万姓倾心而向化。卒之幽明协顺,中外敉宁,声教暨于交南,威灵于穷朔。盖举我太祖、成祖丕造之光烈,而觐扬之巍巍乎,盛矣!”


作者简介:爱好文字,一直在写,一直在悟,看得见美好,容得了不堪,正心正己,一路前行。

虎皮鹦鹉繁殖前兆

拉长石和月光石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