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信阳毛尖:揭秘你可能不知道的历史

02-24

信阳毛尖:揭秘你可能不知道的历史

在比较早的时候,浉河区境内茶园开发基本选择两个地方种植茶叶,一是在自家的在房前屋后荒地,二是选择海拔在300米~800米之间的山区。新中国成立时,境内基本上形成了以“五云”“两潭”“一寨”为代表的优质茶园或茶山。(注:此时的浉河区也是原信阳县境内茶叶种植仅仅只有几百亩的规模,分别为元贞、广益、裕申、宏济、博厚、万寿、龙潭、广生八大茶社所拥有),到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县政府发放300万贷款给茶农(旧币),发展茶叶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垦植新茶园,改造低产、传统老茶园。至1954年6个茶社复垦老茶园250亩,并开辟新茶园688亩,并同时推广水平梯地,合理密植,茶丛距150厘米×33厘米,每亩茶丛增加至1300丛左右,15度以内缓坡地也基本上改为横向条列式栽植,80年代后才开始进一步缩小 行距,每亩1500丛左右;是年,信阳县(浉河区)茶园面积达4.1万亩!


20世纪90年开始,各地按照生产有机茶的要求,大力发展人工复合型生态有机茶园,打造优质生态茶园基地,促进了茶园面积的扩大和优质茶叶质量的提升。2011年,狮河区进一步提出茶叶种植规模化,大力发展田改茶,适度坡改茶,禁止林改茶,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茶园面积不少于5万亩。到2013年,全区约有7万亩稻田改为茶园,其中狮河港、董家河已成为“无粮乡”(这个是重点)。

至此,浉河区茶园近观历史年代来划分基本分为传统茶园、田改茶园、生态有机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茶园。


一、传统茶园


境内茶园一般夏季开荒,秋冬季播种。随着社会对茶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茶叶种植经验的逐步积累,茶农因地制宜,在高山向阳背风处垦殖茶园,收效良好。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和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及土门,海拔均在300米~800米之间(另外还有一些海拔不高,但落差较大的深山,如鸡公山、四望山、龙王寨、磨盘山、白马山等等规模在50亩以上的茶园),所产毛尖茶质量最优。这是因为:深山落差大、云雾多,光照适宜、短光波的蓝、紫、红光易被叶绿素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使茶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茶味香浓;高山雾浓,空气湿润,芽叶持嫩性强,粗纤维少;高山日夜温差大,茶叶经光合作用积蓄物质,有效积累多。据观察,这些深山日夜温差在9℃~15℃之间(低山丘陵只有3℃~5℃),使高山茶叶香味浓馥;山深林茂,枯枝落叶多腐烂为土,含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松软、偏酸性,有利茶树生长;高山空气、水质洁净,很少污染,使茶叶质量纯净,无杂味。茶农多注重选择原生长有松树、麻栎树、油茶、映山红、枫树、杉树及蕨类植物的酸性土壤山坡开辟茶园。

境内过去种茶方式粗放,全在山坡上随坡稀植,行丛距约120厘米×90厘米,每亩植茶500丛左右,很少施肥,每年只是在7月间伏挖深耕一次。茶园水土流失严重,亩产茶叶5公斤~6公斤。20世纪50年代,境内开始推广水平梯地,合理密植,行丛距150厘米×33厘米,每亩茶丛增加到1300丛。15度以内缓坡地,已基本上改为横向条列式栽植。20世纪80年代以来,境内又进一步缩小行距(132厘米),每亩1500丛左右。部分推广双行条列式,亩产丛增加到2000丛以上。茶叶产量逐年上升,平均亩产毛尖20多公斤,亩产茶叶达40公斤~50公斤。


二、田改茶



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狮河区本着“巩固山上,开发山下”的原则,注重向低山和浅山区发展茶园。制定了发展大山茶、小山茶和田改茶统一、协调发展政策。从2003年开始,重点抓好沿环湖路百里万亩茶叶长廊建设,浉河港、董家河、谭家河、东双河、十三里桥等乡镇适宜改茶的田块逐步改种为茶叶。对部分田改茶的茶园统一要求,选择适制信阳毛尖的无性系良种苗,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要求,逐渐建成了一批优质高效绿茶基地。



三、生态有机茶园开发

1.生态有机茶。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茶叶种类。生产过程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的标准。生态有机茶就是在这种无任何污染、生态系统平衡的园地里,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与方式生产出来的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认证的茶叶。

生态有机茶有以下几个条件:

(1)不使用基因手段;

(2)在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无机产品;

(3)不使用其他方法改变生长的自然规律;

(4)包装不产生二次污染;

(5)运输不产生交叉污染;

(6)经过国家机构认证颁发标志。

2.生态有机茶园。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开发出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四、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茶园建设


1988年,信阳地区开始提出“生态茶园”建设的新理念。从茶树生态、生理两方面入手,模仿自然,创造优化的茶树生态系统,建设多层次、多物种、具有最佳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茶园。主要技术是合理配置生态位。根据茶树喜阴好湿的特点,茶园内实行“乔一灌一草”三层结构,或“乔一灌”两层结构种植。每亩种植高大树木8棵~10棵,遮阴度30%左右,茶树2000丛左右。茶树幼年期,间作花生、黄豆、蚕豆、百合等经济作物,随着茶园覆盖度的增加,改为间作绿肥。茶园周围种植防护林带,茶园之间种植网格式林带,把茶园分隔成块。林带树种选择蜜源性树木,利于吸引茶虫天敌,达到茶叶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五、生态茶园基地建设


2010年以后,狮河区按照大力推进生态茶叶核心基地与观光体验园区建设的规划,开始建设生态茶园基地与生态观光茶园。按照规划,拟把狮河港镇、


生态茶叶种植基地


董家河镇打造成为名优茶核心生产基地;把东双河镇、吴家店镇、谭家河乡、柳林乡、十三里桥乡、游河乡打造成为名优茶重要生产基地。坚持走种植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建设。重点建设广义茶印象园、黄庙、郝家冲、李湾一楼畈、耙过塘、龙潭一马家畈、土门一凌岗等万亩生态丰产示范园,车云山、集云、何家寨、白龙潭、黑龙潭、龙王寨、老虎洞、出山店生态茶果庄园等茶旅游观光示范园。

综上所述,从各个茶园的茶叶种植间距及每亩丛数和茶树品种相结合,各家茶园树龄一目了然,是否是老茶园,什么品种也基本清楚,虽然不代表所有,本人也不接受反驳,各人理解不同,不争不显不露不骄不纵。

注明: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区林茶局,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推荐,在此表示感谢!

羊脂白玉多少一克

兰伯格犬多少钱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