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李隐龙:家乡唐河彩石引发的思考与联想

11-05

李隐龙:家乡唐河彩石引发的思考与联想

前几天看到一篇介绍老家保定唐河彩石的文章,仔细看了几遍,心中一时说不上是喜还是忧。唐河发源于保定西北部太行山,宛转流入白洋淀,虽然也经我的家乡望都县流过,但离我老家的村庄还有几十华里的距离,在家乡的确算是最大的河流了。在我的记忆中,从我十几岁的时候唐河就开始干枯,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老家人盖房子都是到唐河滩上去拉沙子。我从70年参军入伍到了重庆,直到92年调北京总参某部期间,在二十多年里,每年回家探亲坐火车路过唐河,都要透过车窗望一望河里还有沒有水。玩石头也十多年了,对家乡的唐河发现有奇石这事真没怎么听说过。每年清明我和夫人都要回老家给过世的老人们上坟,县城里的亲朋战友们也有很多,但从没听人说过有谁到唐河去捡过石头的。平原农村的农民更不可能,真若有人摆弄石头那是要被庄稼人笑话的。

可是今年清明回家,给父母和岳父母上坟扫墓完事后,内弟知道我喜欢石头,就领我去邻居家看了别人从唐河里捡回来了的一堆石头。石头大小不一,从拳头到磨盘大小的都有,说实在话,皮,色,质,纹等还真的都不错。我从中挑了几块带回了北京,有的单从皮色上看,还有点大化石的味道。今年五月国粹苑的国石展上,看到一块形象大铜锣的唐河石,好象还得了银奖。

我多年来一直是喜欢养养兰花,调北京总部后,每到南方出差必到当地有名的兰园去看一看。后来发现有的兰友家中,和兰花一起摆放了一些形态各异的石头,一刚一柔,一动一静很是显的风雅。据他们说玩兰容易赔钱 ,这石头放在那儿就能挣钱。想想还真是,北方养兰更加困难为此我也扔了不少钱。我问他们这色彩斑斓的石头是哪来的,他们说是从广西柳州来的,这是我初次接触到红水河石。之后在玩兰的同时逐渐开始接触石头,发现柳州人到北京來租摊开馆经营石头的还真不少,同时发现这石头并不比兰花便宜,所以有时为买看上的一块石头,经常在人家石馆或摊位上一坐就是大半天。由此和摊主熟悉了,慢慢的从中学会了如何看皮,动手没动手的差别,形质色纹怎么讲究等等。要说这京城的确是广纳博收,兰花是南方各地的品种都有,石头就更不用说了,全国各地哪的都有。

但要说在十多年前的奇石市场上,主要还是以阿拉善的戈壁旱石和柳州红水河水石为主。我呢可能是命中喜 水的原因吧,似乎对水石更要钟情一些。退休之后到南方旅游顺便去过柳州两次,柳州的奇石市场很多也很大,一个市场一天走马观花仍也看不完。在迷恋柳州石的同时,也结识了一些朋友,包括台湾来柳州开石馆的李明翰等。据柳州开石馆的石友们说,在八九十年代,柳州石界的老玩家们只玩来宾,天峨,幽兰,腊石等。彩陶,大化,三江开始也都不怎么玩,烏江更不看好。没曾想到没几年的时间,彩陶,大化想玩都玩不起了。尽管如此彩陶,大化等却热销于外地,当地许多人见有利可图开始经营石头,甚至一些企业家也转行来投资石头。可这时当地的老玩家仍然对大化,彩陶等敬而远之,一是觉得价格高得离谱,二是觉得没什么好玩的,不过就是个色彩。由于天峨石开发较早,以至有的玩家后来手上若没有一块象样点的天峨石,就不敢称其为老玩家了。

最早的柳州人玩石主要是看两点,一是最重石皮,没有皮的石头看都不看一眼。其次是重意,即石形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但在他们眼里有意境的石形又没有具体的标准和指代。完全是心中的一种观念之形,意象之形,或禅意,或变化,或静谥,或灵动,无法有法,却又法无定法,全在玩石人心中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大多又是在对石头的把玩过程中才产生的,而刚开始时只是朦朦胧胧感觉某块石头有些味道,一时说不清,心中又放不下,才下手请回家去的,经过长时间把玩人与石之间建立了隔舍不开的感情。所以,如果到柳州的一些玩家手中去买石头,只要对方开价,就不能过多的还价,差不多就掏钱成交。因为在玩家们之间都明白一件事,好石头不能随意示人,更不能轻宜开价,否则石头就不属于自已了。至于那些具象人或动物的石头,只有商家们比较看重,因为容易在展会上得奖抬高身价,而玩家一般并不怎么感兴趣,认为不过象个什么,有什么可玩的!可现在如若石头不象个什么,就会被人们认为不懂石头,更是与评奖无半点缘份。其实石头之具象只是石头的最初级的玩法,也是入门石界的必要法门,必经之路。

现在是大众性赏石,普遍水平难免降低,那么这具象的石头就成了宝贝,不信你看,那些天价石,其吹捧的关健就是象的有鼻子有眼。在我看来,赏石目的的不同也就将不同的赏石人区别开来了,有人认为玩石只要个人喜欢就行,这无疑是以赏玩为目的,也就无所谓象与不象;如若想以石扬名谋利,那就必须讲究要象,而且越象越好,至于自己心中喜欢不喜观就己经不怎么重要了。《柳州名石大典》从2002年的卷一到2012年的卷四,至今已经出版了四卷。我最喜欢看的还是2002年出版的卷一,上面都是2000年以前柳州人玩的石头,若用现在人们的商业化眼光看,许多人可能觉得很一般,其实只怕是后来者看不太懂。大化石从96左右年开发,到2002年出《柳州名石大典》卷一,上边却根本就没有大化石。到2008年再出卷二时上边的石头就以炫丽多姿见长了,这时大化石就占了相当多的位置,因为这时的赏石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到后来2010年和2012年又出了两集,就更毋须再多说了。至今柳州的玩家们也仍然认为《柳州名石大典》(卷一)上的石头,那才是真正值得赏玩的好石头,后来的不过多是些商品石罢了。

北方的黄河石出名较早,尤其兰州黄河画面石,从解放前到五六十年代一直名气都很大。大约在2004年前后全国有个“十大名石种”的排列,九龙壁,长江石都排的靠后,除灵壁太湖外,彩陶,大化,戈壁,黄腊石都排得比较靠前。阿拉善的戈壁石因其特色和存世量之大,可以说占据了现代赏石的半壁江山,但我对戈壁石一直没什么感觉,总认为过于生硬了些。新疆青海那边的风凌戈,那时玩得人也很少,主要因为皮薄的缘故。至于松花石什么的,根本还没听说过。那时的长江石名气也不大,除长江红,长江綠泥石外真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种,可现在仅画面石就已不下几十个品种了。值得深思的是近年来各地都有新石种发现了,似乎每条江每条河都能产生几个石种,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件好事,我却感觉这其实是件坏事……!

汶川地震那年,由夫人开车本想去四川雅安和云南转转。走到绵阳遇到地震只好折回,非常偶然的到广元昭化古镇游览了一下。发现当地有人捡石头,引起我的注意,干脆住了八个月与房东捡了有十几吨 石头,离开时选了约有两吨运回了北京。两年后再路过昭化,北京有老两口捡石头的故事在当地已传得沸沸扬扬 ,引得不少游客留下来与当地人一起捡石头,从而造成了采金船,采沙场的石头一律由內部人捡,再不准外人进去捡了的结局。“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由此可以想象为什么全国各地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新石种!

从古代来说赏石仅是上层达官贵人以及文人们的一点雅兴,这种雅兴在达官贵人那里就是一种闲情意致。在古文人那里,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做人的精神,虽云头雨脚,低头躬身,却瘦皱漏透,如潇洒神仙。现代则不然,许多人是利用其谋生谋利谋名。古代是个体 小众赏石,现在则是群体大众都在参与赏石,这到底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真还说不清楚。从古代石谱看各地石种也真不少,但都被瘦漏透皱标准所限制,大部份石头都不合要求,可瘦漏透皱到底是什么?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所指何物! 现代形质色纹可就大不相同了,它极大的开扩了人们的视野,一个利字又空前的激发了人们的赏石热情,所以每座山每条河每个沙滩都在生产观赏石!

本人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捡石人发来的图片,向我请教他的石头好不好,值不值钱?这些人并不一定真正爱石,只不过从媒体上了解到别的地方那么多人从河里捡块石头就能卖钱,也就动了那以石谋生或谋利之心!可实在又不懂就来找我问问,甚至还想让我买他们的石头。在他们眼里我肯定是京城的一个什么大人物,或者是一位有钱的收藏家。其实我不过是一名普通的部队退休干部,因为天天在家带孙女出不了门,实在闲得无聊,就每天从 微信上看看这石界各地的信息,发现还真是个大江湖,乱象不少。偶尔参加了一两次石头评选,才发现这里边名堂也真不少。与此同时因写了几篇跛脚文章,说了几句大实话,批评了一些不良现象,也就得罪了京城的一些“大爷们”。因而招来一些骂声,骂我也就骂了吧,可又说我是“想出名而炒作自已”,唉,还真是高看我了。

总之,怎么说呢?不妨借用《踏石文化》一篇文章的题目:“风雅从来是小众”!可现在涌入这石界的人却是这么的多,把这石头从野外弄回家的也是越来越多,不过我总觉得有不少人可能从来也没真正的爱过石头,只不过认为现在这石头可是个宝贝,能为自已换来银子罢了……!

本文作者:李隐龙

《石界》特约撰稿人

草白蝈蝈图片

光绪元年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