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章大致可分为磨平印面、设计印稿、复印印稿、镌刻与作残、修改及铃印、刻款识、款识拓印等七个过程,现简述如下:
磨平印面
刻印之前,要磨平印面,才不会影响印章的使用效果。磨印面时,将砂布平放于玻璃板上或平整的木、铁板上,用左手按住,右手拇指、食指、无名指捏住印章,用力平稳地向前推磨,每推磨两三次旋转一下印章,不致磨偏,直到满意为止,另一种磨法是作顺时针方向的旋磨,如同磨墨一样。用力时要平稳垂直向下,磨平、磨正,不使一角或一边磨亏,遇到硬质印材,如钢、玉、象牙、牛角及硬质石材时,可先用砂轮、铁锉、木锉磨平,后再用砂布磨。
设计印稿
用手掌将一小张蜡纸坯或竹帘纸、毛边纸在印石底部压出印面框廓,用毛笔顺框廓线描出,将制作印文设计安排于框廓里。也可先用铅笔轻轻勾出印文,后用浓墨写好,写印稿的墨要选用上等油烟墨,墨浓,不要用宿墨,宿墨着水即化,设计印稿是刻印中最重要的一关,要认真反复推敲,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多写几稿,从中比较挑选。印稿的设计,要考虑篆法、章法两个重要环节。
复印印稿
古代印家多直接在印章上反写印稿。也有的是直接刻上去的。这二种方法需要有较深厚的篆法和章法的基础,一般多使用“水印复稿”的办法,是待写好的印稿干了后,将正面准确地紧贴印面,用浆糊将纸的边粘贴在印的四侧,或用左手捏定四边,然后用水湿润纸面,用数层宣纸吸去水分,再覆上坚韧的纸一起捏定,最后用拇指指甲反复压磨,先磨四周,后磨中间,直至全部磨到为止,轻轻将印稿一角揭开观看,如不够清晰,加水重复压磨,直到墨稿完全复上为止,如有不足之处,可用笔补正。还可用较光滑、坚韧、不易吸水的纸写好印稿,待墨干后,用清水涂在印稿正面,用宣纸吸去多余的水后,将印稿扭在印材上,再覆盖坚韧的纸,压磨而成。
待掌握上述方法后,就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将印稿写在透明的纸上,倒翻过来观其反字,照样写于印面,用镜子照看,反字即变正字,并修正不足之处,便可动刀镌刻。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玻璃小镜将欲刻印稿反射,依照镜中反文幕写在石上。这样久而久之,就可直接将印文反写于印面,或直接捉刀入石,以刀代笔。
镌刻与作残
印稿复成后,便可捉刀入石。刻印面是决定印章成败的重要环节,要有精湛的刀法技巧才能刻好。印面刻成后,要作适当残缺,多用刀杆敲击、磨擦印边而成,击边应视全印章法的需要而定,要防止敲击过甚。一般情况,方形印多击去四角,四边略微敲击磨擦。
修改及钤印
1、修改。印章刻就后,刷除石屑,即可钤出印蜕,以观效果。如满意,最好,如不够理想,或想追求刻刀所达不到的一些效果,象作残等,便要仔细分析,看准后补一、二刀或敲击三、二下,不宜多修多敲,否则,天趣全失,破碎不堪。
2、钤印。要做到蘸泥轻匀,垫物适当,钤印得法。
蘸泥轻匀,蘸粘印泥要轻蘸数次,边蘸边转,使印面均匀地粘上印泥,湿的新的印泥在夏天使用时,轻蘸三、四次即可,如蘸粘太厚,会使白文印的线条变细,朱文印的线条变粗,甚至面目全非,干的旧的印泥在冬天使用时,应适当用力多蘸粘几次,并要加力蘸压,否则,钤出的印章将不清晰不厚重,体现不出原印的风貌。
垫物适当,钤印时的垫物,视印面大小、印文朱白而定。一般钤盖三公分左右的白文印,垫新闻纸八、九层即可,或垫相应的硬橡胶板。钤朱文印可垫纸四、五层。如印面大,垫物相应加厚,如钤盖小朱文印,在玻璃板上垫二层新闻纸即可。
钤印得法
钤印时,可用印规定位,平稳钤下,先垂直均匀用力,后向上下、左右略微倾斜,用力压钤三、五次。拿起印章时,左手仍要按住印规,如不清晰,可重复钤盖。直至满意为止。钤完后,印面要擦净。不用印规钤印,方法同上,唯重复钤盖较难,弄不好会合不准,最好一次钤成。
刻款识
印面刻成后,还应在印的左侧,或终于左侧的两面、三面、四面、五面(指印顶)刻上款识,方能成为一枚完整的印章艺术作品。款识有长题或穷款。长者,可记叙创作感想,艺术主张,注释含义,镌刻诗文图画等,短者,只刻姓名,或加年月,或加地点。
款识拓印
款识刻成后,可用油烟墨将款识拓出来,与红色印蜕排置一处。拓款识有墨拓和蜡拓两种,因墨拓效果佳妙,拓出的款识乌金发亮,广被采用。在墨拓不方便时,蜡拓款识有快而简便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