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偃师陈河村:玄奘法师的故乡,千年梵音古韵的回响

11-13

偃师陈河村:玄奘法师的故乡,千年梵音古韵的回响

玄奘故里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北依景山,南望嵩岳,东南为轘(huán)辕古关,西南临近伊阙龙门,原野平坦,河谷纵横,自古便为洛京畿辅之地。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北约1公里处的陈河村。玄奘故里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偃师市缑氏镇的凤凰山下,有条凤凰谷,谷东的陈河村就是玄奘的故乡。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玄奘故里"......

牡丹石:牡丹石是一种天然气形成的奇石,其产地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寇店镇五龙村。牡丹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或白或粉绿的花朵随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状如牡丹,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储量稀少,富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对应洛阳牡丹的悠久文化历史,被视为洛阳特产。

牡丹石其主要产地就是中国·洛阳·寇店·五龙村。据地质年代测定形成的时间,距今约为三至四亿年。有一种奇石,质地细腻,底色为黑,间布或白或绿的纹理,状如牡丹,形态逼真,有的如含苞,有的似盛开,酷似牡丹,故名牡丹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

牡丹石的底色为黑色,石体上均匀分布了很多的或白或绿的晶状体,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像含苞、似盛开,由此得名“牡丹石”。牡丹石之乡是闻名于世的洛阳龙门石窟东十余公里万安山下的偃师市寇店镇五龙村,此镇因宋朝名相寇准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万安山的褶皱中。据专家考证,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中,由晶体状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随其他岩浆流动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岩石是等同于大理石硬度的石质,那些或散或聚的晶体则是相当于玉石质量硬度的石质,在自然时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灵秀,汇诗情画意之美韵,成为美石中的奇葩。

牡丹石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美,更在于其资源的稀少性。专家在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只有中国洛阳此处有极少的储量,且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然而家乡人是近十年才发现牡丹石的稀有价值的,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洛阳悠久的人文历史,对开采出的原石进行雕琢,于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型。这里有扬蹄昂首的奔马、有展翅欲啼的飞鸟、有天子驾六。

牡丹石质地细腻,为灰绿岩和白色斜长石混合体,硬度6-7度,属于稀有非金属矿石,其花色多为白色,少为粉绿,花形逼真,花瓣宽厚,图案清晰,花姿百态、妙趣天成,因此牡丹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牡丹石是一种带有五瓣花状花纹的玩石,属于花岗岩石种,表面呈黑灰色,上面散落着浅绿色的五瓣花,色彩反差很大,五瓣花显得分外夺目。牡丹玉石形成于十五亿年前,多个长斑晶会聚,星球状体,其切面似牡丹花形。牡丹玉石石质坚硬,细腻光滑,花朵高雅、清秀,仿佛镶嵌于内,牡丹玉石岩脉产于最老的地层太古界登封群的石牌河组。 性能优越,风格独特,抗风化,经久耐用,无放射性,能改善视觉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黑石生白花,白花映黑石,黑白相间,妙趣横生。黑色的石料硬度达6度,可与花岗岩比高低;白色的花硬度为7度,可同白玉相媲美。

牡丹石发现于河南省的洛阳城郊和平顶山境内,因石身具有天然形成的牡丹花图案而得名。据地质年轮测定距今已有约3--4亿年。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矿物资源,被公认为世界奇石。经精心设计、雕琢、加工的牡丹石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其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更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未建设好的佛光寺和玄奘纪念馆。这里并不开门,要想去玄奘故里,要绕到这座大门后,沿着一条看似不通的下坡土路前行大约500米左右,左侧就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院落,真正的玄奘故里就在那里......

玄奘故居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坐北朝南,占地2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为东、西厢房和厅堂,西厢房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奋斗17载赴印度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的全部经卷。后院东厢房为玄奘母亲宋氏的居室,后堂为玄奘祖父、母居室。玄奘故里还保留有陈家古井,皂抱凤凰槐等遗迹和珍贵文物。

玄奘是唐朝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玄类文化。他的精神和成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1400年前,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玄奘法师出生在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也就是诸位脚下这块景色秀美的土地。这座玄奘故居纪念馆,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北依白云岭,南望伏牛山,占地25亩,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依照故居遗址原有的地势层层北上。

玄奘大师故居的大门叫做"乌头门",用汉白玉作材料建成,和富丽堂皇的高大门闾交相辉映,成为这一儒学世家不同凡响的标志。"乌头门"的由来相当久远,据说,它是由远古母系社会群居的"衡门"演变而来。先民在自己家族的土寨子门口,竖起两根圆木立柱,上端加固横梁,形成一个大门,立柱超出横梁的柱头部分被涂上黑色,"乌头门"就成为很形象的命名。到了唐代,这种建筑形式被达官贵人接受,建筑材料被石质所替代,位置依然建在大家族聚居的出口,以显示门第的高贵。唐代以后,这种建筑形式逐渐消失。

故居的门楼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这里门匾上的"玄奘故居"四字,出自北京大学着名大师季羡林教授的手笔。

玄奘故居:坐落在景山之阳,休水之滨,位于偃师市南部缑氏镇陈河村。故居始建于北齐年间,坐北朝南,占地二十余亩,一千多年来,历经陈氏后裔多次修葺,于1992年四月,重新修复并对外开放。现故居格局为隋唐时期官宦私家宅院,仿唐建筑风格,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有门楼、门廊、东西厢房、陈家古井、照壁、厅堂。东西厢房和厅堂内展示有玄奘幼年生活和学习的场景,有玄奘十七年杖策孤征“西天”取经、十九年呕心沥血的辉煌人生和为人类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故居后院有两间,老廊、厢房、玄奘诞生地、玄奘汉白玉雕像、后堂、东西跨院、后花园、陈河古寨等建筑。历史遗迹、珍贵文物,古树名木尽在其中。

迎壁上"六尘六识"四个大字,是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题写的。它是一个佛学用语,意思是指佛学造诣达到的最高境界--"六根清静"的意思。因为靳先生的小名叫和尚,所以后面画了一个和尚的坐像图,而且是一笔划成,代替他的署名。

陈家古井:这口水井,被称为陈家古井。据传,此井为北齐年间迁居于此的玄奘的祖父陈康所开。井深25米,水质清澈碧透,甘甜宜人,有人说此水可使人聪明,玄奘就是饮用此水而成世界名人,故而号称"慧泉"。祖籍孟津的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面对这口古井,深悟其妙,捐资4000美金,修建了这座古色古香的井亭。

慈悲树:井边这棵奇树,是一棵具有千载树龄的皂角树,需两个大汉方能合抱,俗称"望子树",又叫"慈悲树"。

东厢房:东厢房为少年玄奘出家前后启蒙教育的地方,面阔三间,进深四米,九二年四月修复,现辟为玄奘业绩陈列室,室内陈设为纪念性原貌,再现少年玄奘学习及生活的场景。

玄奘出生月日,史书多无记载。但在玄奘故里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陈氏后裔们世代传承,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九举行玄奘诞辰纪念活动。但还有一种说法,说玄奘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四。现征求部分学者意见,普遍认为在确无历史记载的情况下,陈氏后裔的传承也应是一种依据,所以采用农历三月初九为玄奘诞辰纪念日。

隋仁寿二年(602年)玄奘生于偃师县南缑氏镇东北陈河村。这个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玄奘的父亲陈惠一生好佛,二哥陈素被父亲送洛阳净土寺当和尚,天性聪颖的陈祎,自幼接触佛典,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一岁那年,玄奘随史到净土寺当和尚,取名玄奘。他不满足于在洛阳学到的佛学知识,随到长安遍访名师,执经问难,锐意钻研经典,博览众书,发觉佛典各擅宗途,不完全一致,因此,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探求佛教的奥秘。

唐贞观三年(629年),二十七岁的玄奘,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征途。从此五年间,玄奘全面理解了佛教之渊源。在此期间,他怀念自己的祖国,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带着657部佛典和舍利佛像启程,于贞观十九年返回故土。

自此,开始在弘福寺整理、翻译带回的经典。唐太宗专门召见了玄奘,表彰了他不辞劳苦西行取经的业绩,还为他在长安建了大慈恩寺,成为玄奘译经和著述的经院。九年中译经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尼泊尔、巴基斯但及中亚的重要文献,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玄奘在讲经、译经、传播佛学思想的过程中,创立了慈恩宗(又称法相宗),成为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

他的刻苦求学精神和卓越成就,受到人们的崇敬,在其故里陈河村旁马涧河上游凤凰谷修建了唐僧寺,寺院内外殿字崇宏,树木繁盛。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变易,寺院仍保留下来。可看到保存完好的大殿,是清光绪年间重修。院中还有石刻碑碣数通,这寄寓着人们对玄奘的深刻怀念。

1986年,偃师县人民又建立了玄奘故里碑,追述了玄奘的事迹。

西厢房:西厢房原是陈家管家之住室,面阔三间,进深四米,九二年四月修复,现辟为玄奘生平事迹及业绩陈列室,展示了玄奘国内游学,西天取经,翻译佛经,创宗立说的辉煌人生。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年方五岁的玄类经受了童年岁月第一次重大打击,就是母亲宋氏病故。第二年,玄类的父亲一来不满场帝的无道,二来中年丧妻,家有幼子,就辞去官职,回到缑氏故里隐居,他"早通经术",辞官之后,很注重对少于的培养教育。因此,少年时期,玄奘就对以汉语为载体的儒家文化有很好的修养,为日后准确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玄奘的父母信佛,对玄类的吸依三宝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从童年就播下了种子。

公元609年,隋场帝大业五年,玄奘童年岁月经受了第二次重大打击,正直的父亲去世了。这年玄类十岁,在儒学和佛学的学习中,已明显地热衷佛学。加上二哥陈素早已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在佛门有一定地位。玄奘也就跟随二哥前往东都洛阳净土寺,成了一个少年行者(也称"童行"),开始学习佛教经典。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十三年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

玄奘从十三岁起,以正式僧人的身份,在洛阳净土寺研读佛教经典,一直长到十八岁,没有离开过洛阳。公元618年,隋场帝大业十四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占洛阳东北的兴洛仓,与隋军展开争夺洛阳的大战,十九岁的玄奘与二哥长捷法师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投奔长安,远离故里,直到四十六岁取经归来,才再度返回故乡。

到长安不久,兄弟二人很快又去了当时西南佛教中心成都,住进空慧寺,跟随高僧道基学习佛经。

在成都空慧寺一年后,玄奘受了具足戒,进入高僧行列。由于坚持要读遍全国经书,公元623年,二十四岁的玄奘在成都与二哥长捷分手,泛舟三峡,沿江而下,经荆州、游扬州、又北上至相州(今河南临漳县)、赵州(今河北赵县),一路拜师学经,收获甚丰。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秋天,26岁的玄奘西赴长安,住大觉寺。

第二年六月,唐太宗登基,玄奘为读真经,联合众多高僧,上表朝廷,要求西行天竺,却被刑部驳回。因为当时唐朝同西域各国尚属敌对状态,严禁关内人等出国。众僧不再申请,惟有玄奘不屈,不惜身命,伺机偷越国境。公元627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二十八岁的玄奘,混在逃荒的人群之中,开始了他西天取经的壮举。

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县),新任都督李大亮发现玄类的西行意图,通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的帮助下,连夜西行瓜州,过玉门关、烽火台,穿越八百里大沙漠,九死一生,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又到达高昌国,与国王鞠文泰结为兄弟,继续踏上天竺取经的征途。跋涉将近一年,行程14000多里,终于在公元628年夏末进人北印度国境。从这张"玄奘负笈图",我们可以看到大师取经的可敬形象。

展柜内为《玄奘法师译撰全集》之主要经卷——《瑜伽师地论释》、《显扬圣教论》、《大比婆沙论》、《大般若经》部分线装本,系南京金陵刻经处捐赠。

《瑜伽师地论释》,又称《瑜伽论释》,是《瑜伽师地论》最早之注疏,古印度最胜子菩萨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最胜子菩萨为北印度人,护法门下弟子,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瑜伽师地论释》阐释《瑜伽师地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六门,为研究唯识者必习之书。

《显扬圣教论》梵名 Āryavācāprakaraṇa-śāstra 。凡二十卷。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 》要义之最著者,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为唯识宗十一论之一,《成唯识论》之所依。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梵文: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称《阿毗达磨发智大毗婆沙论》、《大毗婆沙论》、《鞞婆沙论》,佛教论书。佛教学者认为它约在西元150年前后,在迦湿弥罗国(今喀什米尔)编著而成。迦湿弥罗的论师,尊奉《大毗婆沙论》,被称为毗婆沙宗,在他们的努力下,《大毗婆沙论》也因此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最高论书。

《大般若经(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展柜内为《玄奘法师译撰全集》之主要经卷——《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地藏十轮经》、《菩萨藏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部分线装本,系南京金陵刻经处捐赠。

玄奘敬造释迦牟尼佛像石座:石刻莲花底座,又称金刚座,原是释迦牟尼成佛时所坐的一个石墩座。是玄奘取归来的宝贵文物,上面原来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据《佛学大辞典》记载,金刚座在印度“魔揭陀国佛陀伽耶菩提柽上,上达地面,下据金轮”,是一块顶端呈圆平面,下为方基的大石座。是佛得道登正觉时,所定坐的坚固宝座,一向被敬为佛门圣物,为佛教徒世代虔诚礼拜。为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玄奘法师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请石匠仿制了一尊金刚座,单人沙发般大,上圆周边雕有莲花瓣,座侧镌刻有玄奘法师手迹的二十个楷体字铭文:“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牟尼佛像供养”(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原收藏于京,是国宝。展柜内的金刚座是1992年玄奘故里修复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捐赠。

慈恩堂:慈恩堂始建于北齐年间,修复于九二年四月,是故居纪念馆最高的建筑,需攀登二十多个台阶。这座厅堂是纪念馆前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米,为仿唐式,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斗拱硕大,稳重大方。原为玄奘祖父陈康接待达官贵人的客厅,到隋开皇年间,为其父陈慧接待文人墨客、谭经论儒的场所。

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玄奘故里纪念馆,在玄奘祖辈大厅遗址上新建展室,主要考虑展示玄奘在佛学上的辉煌业绩,并以此来纪念其父、祖营建这一故居、造福后人的恩德。故而取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在春宫当太子,为其早逝的母亲文德皇后建"慈思寺"的故事。命名大厅为"慈恩堂"。设玄奘及其弟子塑像,并展示有玄奘在世界佛教史上的影响。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俗姓陈,陈留人也"。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是玄奘祖籍。《慈恩传》上说玄奘的祖父陈康,"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周南"属河南府,即今洛阳地区。就是说,玄奘一家从祖父陈康起,迁居河南洛阳缑氏县。玄奘的父母、兄弟就住在陈河村这座大宅院里。如今,陈河村的陈姓居民都是玄奘大哥的后裔。

玄奘的父亲名叫陈慧,文献上说他是个美男子,而且很有学问,富有正气。图中抱着小孩的妇女,是玄奘的母亲宋氏。宋氏是是隋朝洛州长史宋钦的女儿。两家结亲是标淮的门当户对。公元600年,玄奘出生时,前面已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玄奘原名陈袆,十三岁出家和称法名玄奘。玄:深奥,奘:宏大。是一个很有气魄的法名。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经典,到他的父母,又都喜爱佛学,这个家庭研读佛经的氛围对玄奘走向佛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玄奘取经归来,从公元649年五十岁起至五十九岁。奉朝廷之命,主持"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建立译经院,全身心投人弘扬佛教文化。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藏法师传》、《慈恩传》等。10卷。唐慧立本、彦悰笺,记玄奘生平事迹。因玄奘长期居住大慈恩寺,时人尊之为慈恩寺三藏法师。原5卷,垂拱四年(688)彦悰笺为10卷。前5卷记玄奘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经过,大致依据《大唐西域记》 ;后5卷记回国后译经情况,叙述受到太宗、高宗的礼遇和社会的尊崇等,尤以所上表启为最多。其所记古代西域、印度及唐初以长安为中心的文化宗教情况,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但书中玄奘的生年,没有明白标出,为其不足处。此传古代有回鹘文译本,现存写本残卷,1930年出土于新疆。近现代以来,先后有法语、英语和日语译本等行世。

这座"慈恩堂",塑了玄奘和两位高足弟子的金身。玄奘大师的塑像,高2.3米,像前译案上,放置梵文佛经,译文手稿等,整个形象端庄肃穆,深沉睿智,显示出高僧和学者的博大气质,左为高足弟子窥基,他是玄奘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助手,确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亦称慈思宗、唯识宗)。玄奘右侧为新罗籍(朝鲜)高僧园测,生于613年,比玄奘小13岁,十五岁就人唐朝敬习佛业,玄奘归国后,虚心向玄奘请教,甘愿为徒,弘扬佛法,对朝鲜的古代佛学影响极大。

玄奘一生的事业,可用"读经、取经、译经、建宗"八个字来概括。在西天取经十七年,有两件大事可传永恒。第一件大事,是公元631年,三十二岁的玄奘到达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并在此求学五年,共受听三遍《瑜迎师地论》,取得了极高荣誉。再一件大事,就是公元641年,玄奘大师参加了在印度首都曲女城举行的全印度佛学辩论大会。公元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46岁的玄奘回到长安,又昼夜兼程赶到洛阳拜遏太宗,二人相见恨晚,畅谈从早到晚,难以离开。

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带回了24匹马驮的物件。主要有大小乘佛经六百部,因明学、声明学经典若干(因明学即逻辑学,声明学即语言文字学,这些在古代印度也被包括在佛学之内),佛舍利一百五十粒.5高三尺三寸的金佛像、高四尺的如来银像及大小佛像若干;还有印度的帐舆,做佛事的器具,僧尼的法服、袈裟等,这些物件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流传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玄奘大师回国后的最大贡献是翻译佛经。从公元645年回国至664年圆寂,20年中共翻译佛学经典74部,1335卷。每卷1万字左右,共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印度佛经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翻出的佛经都是线装书。他还撰写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玄奘在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优势,更突出的表现在质量的上乘。他开辟了佛经翻译史上完全由中国学者主持的新时期,他虽然主持译经院,实际上主要是他一人在翻译。由于青少年时期精通儒学汉语,在印度学习又精通梵文,因而翻译起来得心应手,"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水平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圆测大师(西元613~696年) :名文雅,是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他原是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唐初来中国,十五岁受学于法常(西元五六七~六四五年)和僧辩(西元五六八~六四二年)。受戒后,住长安玄法寺。钻研“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论,及其注疏。在玄奘回长安以前,圆测所学的内容已很丰富,并负盛名。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回到长安,他就开始从玄奘受学。显庆三年玄奘徒居新建的西明寺,同时敕选名僧五十人同住,圆测也在其中。他在玄奘门下与慈恩寺的窥基并驾齐驱。玄奘去世(六六四年)以后,他就在西明寺继承玄奘弘传唯识教义(因此,后世唯识著作中称他为“西明”)。

窥基法师(632年-682年):唐代京兆长安人,俗姓尉迟,唐朝大将军尉迟敬德的侄儿。字洪道,又称灵基、乘基、大乘基、基师,或单称基,俗称慈恩大师、慈恩法师,其宗派则称唯识宗或慈恩宗。貌魁伟,禀性聪慧。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入广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习梵文及佛教经论。或谓窥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行驾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遂有“三车法师”之称。长于著述,一生著作43部。

唯识宗:唯识宗创始人为唐代玄奘法师与窥基大师,祖庭为西安大慈恩寺。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 玄奘法师 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识者心之别名。“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唯识宗是玄奘大师留印十六年所专门研究的。这一流派的远祖,是古印度时的 无着菩萨 (约410~500)和 世亲菩萨 (约420~500),中间经过护法上师和尊师们的弟子戒贤法师而传到中国。窥基大师常住长安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又因为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所以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识者心之别名。主要经典依据有六部经书 和 十一部论书。

其学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大体就是说精神方面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

此宗条理谨严,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玄奘法师译撰全集》:是我国近代编校刻印佛经的著名佛教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刻印,于1957年出版。此展柜为该处捐赠的《玄奘法师译撰全集》部分佛经。弘法译经,建宗收徒是玄奘一生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贞观19年(公元645年)2月,玄奘法师归国后潜心译经19年,共议经纶75部,1335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特别是他逝世前一年,完成了佛教经典《大般若经》600卷鸿篇巨著。他翻译的佛经有着丰富的理性思维,因而,创建了法相宗,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佛教。展柜内为赵朴初敬题的《玄奘法师译撰全集》书名。

《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晚近以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现其光辉,《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这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有法文、英文、日文等译本。清丁谦著有《大唐西域记考证》。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章巽校点的《大唐西域记》,并附新编总目录。1981年,中华书局影印向达辑《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敦煌本、福州藏本和金藏本)。198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由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本。

红泥封印(戒日王印鉴):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春,印度国王戒日王,为表示对玄奘的敬重,弘扬玄奘所信仰的大乘佛教,在首都曲女城举行全国佛教辩论大赛,玄奘做论主,连续18日无人敢辩论,玄奘由此名震五印。当年归国时,戒日王相送数十里,呜咽而别,并亲送红泥封印,所经诸国,通行无阻。公元645年,回到祖国。

苏理宁(印度驻华大使)手写......

《高僧传》:中国佛教僧人列传。通常分为3类:别传,个 别僧人的单篇传记;类传,一批同类高僧所立传记,如《比丘尼传 》、《西域求法高僧传》等;总传,综合叙述某一时期有影响僧人历史活动的传记。

总传性质的撰述最早的为南朝梁宝唱《名僧传》30卷,分法师、律师、禅师、神力、芳节、导师、经师7科,为东汉至宋齐7代名僧425人立传。受《名僧传 》体例影响而又正式称《高僧传》的总传是南朝梁慧皎所撰 ,14卷。此传为类传体裁,分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科,涉及后汉至同时代僧人257人。慧皎之后历朝几乎都有高僧传记,体例略同,如唐道宣《续高僧传》(又称《唐高僧传》)、宋赞宁《宋高僧传》、明如惺《明高僧传》及喻谦于1923年完成的《新续高僧传四集》等。

我们从这些涉有传奇性的传记中,可以看出每位高僧都具有高超的智慧与修养,其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成就,全在其具有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为法忘躯的信念,故能脚踏实地,默默地由下学而渐进于上达。惟其具有“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涵养功夫,所以方能孕育出“为人所不能为”的高僧,因此他们对世间的贡献,是蕴有积极之意义的。

慈恩堂内东北角供奉一尊玄奘檀香木雕像。

大师玄奘玉华宫译经处 唐代建筑用砖。

玄奘故居纪念馆的后院是正在修建的佛光寺......

碑林里有启功、程思远、王任重、刘炳森等名人在玄奘故里的题词和匾额......

争议:当地民间(包括佛教界)认为玄奘大师诞生地的地点在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村的玄奘祠,而偃师市政府认为在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

学术界考证的结果是位于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并非历史上玄奘大师真正的诞生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曾经撰写《滑国故城与玄奘故里》一文,发表于1992年《河洛春秋》的第四期,明确指出位于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是错误的;同样在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温玉成和刘建华撰写的《玄奘生平中几个问题考订》一文中也指出,玄奘故里在府店镇滑城村的事实真相;此文也收入了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而《洛阳晚报》于2004年8月16日也曾有 “玄奘故里在府店镇”的报道。

既然民间、教界、学界都作如此认定,何以还会闹出“双胞胎”呢?原来当地政府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急于打响“玄奘故里”这块金字招牌,便投资兴建了位于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并在此举办了有关玄奘大师的各种研讨会,为此地“正名”。同时趁玄奘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际,便将该地刻意包装,不择真假地推向了世界“舞台”。

尽管此后,学者专家对于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提出了种种质疑,并认为府店镇滑城村玄奘祠才是玄奘法师的诞生地。但这种呼吁与政府行为的强势相比,显然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力!如今由当地政府推出的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要政府收回有点难度。

民国三年袁大头壹圆价格及图片

铜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