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货就是好翡翠?肤浅!BCD货就是坑人?无知!
昨天去鉴定机构做证书,在门口偶遇了一对老年夫妇,有七八十岁的样子,衣服洗得发白,虽然破旧,好在干净,暂且叫他们爷爷奶奶吧。奶奶在一旁数落,话语中似乎在说买到假翡翠,爷爷则在一旁神情失落,不停地搓着满是老茧的双手,默不作声。出于好奇,我便凑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
爷爷像个做错事的小孩一样,低声跟我说道:“他们都说是BC货、假货”,说话间手指了指质检机构,接着问道:“ BC货是不是差点的翡翠?”看着爷爷请求一般的眼神,仿佛是想让我告诉奶奶,手镯只是差了点,不是假货。我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接着,爷爷从包里拿出了一支冰飘绿手镯,顺便给我递来了张质检证书,我一看,证书上赫然写着处理翡翠。其实,手镯一上手,不用看证书,我都看出了很明显的BC货翡翠特征。在交谈中得知,爷爷不懂网购,拜托邻居小孩在某直播间里买的,花了800多,送给奶奶的金婚礼物,偶然得知可能是假货,才大老远来到质检机构求证。听完他们的遭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誓与造假分子不共戴天!
众所周知,翡翠有A货、B货、C货、BC货、D货,以及现在很少被提及的AB货,但在鉴定证书只有A货,却从未见过B货、C货,这是为何?答案很简单,所谓的ABCD货在翡翠国标定义里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证书上还要注明是否是A货呢?这就得从翡翠ABCD货的由来和定义说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上酸洗注胶翡翠泛滥,为了区分人工处理过的翡翠和天然翡翠,香港翡翠专家欧阳秋眉最早提出了ABC货翡翠的概念,这三个指标不代表翡翠品质等级,只作为翡翠处理的代称,因其命名简单明了,很快在行业内得到广泛使用。
A货应该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术语,这跟外贸行业里的所谓仿冒品的A货概念截然相反,指的是翡翠开采后只经过物理的雕刻、打磨、镶嵌等工序的翡翠,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正品真货。换句话说,除A货翡翠之外,其他任何翡翠都可以理解为假货。
B货虽说是假货,但本质上也是翡翠,只不过经过了人工酸洗、漂白等化学处理,从而清洗到翡翠内部的棉、脏、杂等瑕疵,然后再充胶固化,此时翡翠内部的结构已遭到严重破坏,其硬度、光泽度、坚固度、稳定性等都跟A货翡翠已不可同日而语。
早期还有一个AB货的说法,现已少有人提及。1996年发布的翡翠国标里,经过弱酸浸泡漂白但未注胶的翡翠或浸蜡后的翡翠,仍被认定为A货翡翠,但即便是弱酸清洗,翡翠表面的结构同样遭到破坏,既然不能叫B货,那就称之为AB货。
2003年新国标颁布后,所谓的AB货基本上都划分到B货范畴了,渐渐就没有了AB货的叫法。现如今被称作AB货的翡翠,指的是局部被酸洗优化过,但仍保留部分范围是A货的翡翠,这种半A半B的翡翠,在不严谨的鉴定机构仍可出具A货证书。实质上只要酸洗过,无论大小轻重都要划分到B货范畴。
C货指的是没有酸洗漂白、单纯染色过的翡翠,通常是采用加热、高压等手段把染料填充到翡翠晶体间隙里,从而达到致色目的。C货翡翠的颜色乍一看跟天然的很接近,细看就会发现色彩漂浮,没有色根,且随着时间推移,颜色会逐渐变淡甚至消失。
理论上讲,有色抛光粉翡翠、镀膜翡翠这类改色也属于C货范畴。纯粹的B货、C货翡翠在市场上极少见,大部分酸洗注胶的翡翠都伴有染色处理,同时以BC货叠加形式出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B+C翡翠。
至于D货,本身并非专业术语,只是沿袭了ABC货的叫法而已,指的是跟翡翠相似度高,冒充翡翠的赝品,如水沫子、凉水石、马来玉、独龙玉、石英石甚至人造玻璃等,除了外观跟翡翠相近,其他跟翡翠都毫不沾边。这些作为饰品本无可厚非,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只有在冒充翡翠出售时才被称为D货。
很长一段时间里,ABCD货的叫法在行业内被广泛认可的,自1997年珠宝玉石名称和珠宝玉石鉴定标准实施后,对翡翠划分和定名取消了ABC货的叫法。在鉴定证书或报告里,商品名统称为翡翠,而传统B、C、B+C翡翠则统一定名为翡翠处理,不再做单独区分。
鉴于A货叫法的通用性,很多鉴定机构仍然会在证书上备注翡翠A货或者商贸名A货,但这并非是强制。A货等同于翡翠正品,处理翡翠虽然保留了翡翠二字,但已失去了珠宝属性,充其量可以看成是工艺品。此外,A货只是翡翠的底线,仅能证明不是假货而已,跟翡翠品质是否是优化毫不相干,市场上大量砖头料、大理石种等翡翠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但也是正儿八经的A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带有欺骗性质的翡翠优化,如垫色、有色抛光粉、烧红,或者是危料冒充缅料等行径,如果商家不事先告知,仅凭一张A货证书无济于事。作为买家,没有必要非要把ABC货分那么清楚,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只要认准鉴定机构出具A货的证书即可,其他任何解释都是浮云,你们说呢?
我是毛毛,一个玩翡翠必须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