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银元宝真实面目大揭秘:超越古装剧的想象

03-27

银元宝真实面目大揭秘:超越古装剧的想象

喜欢古装剧的小伙伴大概都看到过类似的桥段:吃顿饭花几十两银子随手就丢出来、皇帝赏银百两甚至千两,一个人就能端走……这些银元宝大多都像个“山”字:两边有耳朵,中间是一个圆圆的凸起。那胖胖的形状、高高的肚子已经深深印在现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们心中财富的化身。


然而,

不得不承认,

我们被骗得好惨~

银元宝的由来


元宝,正式的名字是金银锭,为什么把金银称量货币称之为元宝?这要从元代说起:“元宝”两字源于元代银锭背面上的“元宝”铭文。《元史·杨湜传》中谈到:至元三年“以湜为诸路交钞都提举,上钞法便宜事,谓:‘平准行用库白金出入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用之便。



这就是“元宝”一词出现在银锭的最初记载。“元”即元代,“宝”即宝货。元宝就是元代的宝货。在银锭背面錾刻“元宝”两个大字,有强调大元宝货的意义。后来,元代虽然被明代取代,但元宝的称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保留下来。之后凡是金锭银锭都被俗称为金元宝和银元宝。



黄金在被发现和冶炼之后,最初是以装饰品的形式存在的。真正用于贮藏和支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目前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当时唯一使用黄金货币的国家。充裕的黄金资源、富庶的国家财力使得楚国首先将黄金制成货币——爰金,应用于皇室收支和大宗商业贸易。



《韩非子》和《韩诗外传》都记载了楚王用黄金百斤作为报酬聘请能人贤士为国家出力的故事。爰金是楚国经济发达的产物,是楚国商业繁荣的象征,它孕育在春秋中期,产生于春秋晚期,直到西汉中期才逐渐消亡,存世约四百年,是中国货币史上极具影响的黄金货币。西汉的黄金货币是以圆形为基本形状的。主要有金饼和马蹄金。


北宋早期“桂阳监库”五十两银铤


宋金时期,白银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尤其在政府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成为战争议和赔偿、帝王赏赐臣属、救灾赈济、军费开支、赋税、专买等重要的有价财物。在民间交易中,白银的用途也很普遍,在馈赠、行贿、商业贸易、贮藏等方面无不使用。


宋金时期银铤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直形演变为面大底小的束腰线板形。束腰形是宋代至元代银铤的基本形式。宋金银铤形制大致相同,但其铭文却各有特色,显示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白银的使用情况。考古发现北宋银铤的形制有三种,平首束腰、圆首束腰和弧首束腰,以平首多见,北宋银铤的铭文沿承了唐代银铤的风格,采用錾刻方法,文字较长,内容多为进奉,上贡。


南宋银铤


南宋银铤形制为弧首束腰形,中间内凹,面四周有波纹,首部略高于腰部,有大铤五十两、中铤二十五两、小铤十二两半三种,铭文可以分为三类,1、用刀錾刻的,文字内容较长。2、用刀錾刻再加戳记。这两种银铤铭文常会有纪年,以南宋早中期为多。3、戳记,文字较短,通常是“京销铤银”、“口口郎”、“霸北街西”、“朝天门里”、“清河坊北”、“谢铺记”等等。



宋代银铤


元代官铸五十两银锭发现很少,国内外加起来只有三十余件,因此,每一件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元代银锭形制与宋金银铤相仿,铭文有錾刻和戳记两种,文字较长,内容涉及银锭的用途、铸造机构、相关官员、银匠和纪年等。


元代平阳路五十两银锭

按照铭文内容和排列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1、正面有纪年,背面钤有“元宝”字样。该类锭正面铭文为戳记型,文字较多。

2、正面无纪年,背面钤有地名。这类锭正面铭文采用戳记,背面錾刻平阳或太原地名。

3、正面戳记铭文,背后无铭文。这类锭相对发现较多,而且以真定路盐税锭为多见。铭文是用戳记打印,“真定路”地名或横打或竖打,其他铭文竖打。

4,正面錾刻铭文,背面无铭文。该类锭文字较长,内容涉及银锭的用途、铸造机构、相关官员、银匠和纪年等。

至元十三年的扬州元宝

明朝初年,赋税是以征收实物粮食的为主,南粮北调是历来的惯例,然而,由于南北交通的不通畅,给运输带来了诸多不便,那时每年有四百万石的粮食要运往北京,就运费就要化掉几倍的粮价,显然是不合算的。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下令南方江浙、湖广等产粮地区不通舟楫的地方的米麦用白银折纳,称之为金花银。这是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用银纳税的开始。

明代宫廷內府银,皇室专用

万历九年(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提出赋税改革,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徭役合而为一,按亩征税,纳税形态基本统一为以银征收。张居正的改革使民间用银得到了进一步合法化,在日常生活、商业贸易等诸多方面,无不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



明代螺纹束腰螺纹银


明代银锭的形制繁杂,主要有圆首束腰形和扁马蹄形两种。重量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五两等几种。一般官锭都刻有详细的铭文,内容多为地点、时间、用途、重量、银匠、监铸官员及押运官员名等。而小锭多为民间铸锭,形制和铭文都不规范。


清代河南“尉氏县”五两腰锭


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明代中后期以后,外国银元的源源不断的大量涌入和明清两代积极开产银矿为清代推行银两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足的白银存量和各地的自由铸造使银两成为清代前期国家财政收支的重要媒介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通货。

清代河北“长聚丰 十足色”十两银锭


清代银锭的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政府对于银两的铸造,采取放任自流的的政策。民间所有,除各项纹银之外,如江南、浙江有丝元等银,湖广、江西有盐馓等银,山西有西槽及水丝等银,四川有土槽、柳槽及茴香等银,陕甘有元槽等银,广西有北流等银,云南贵州有石槽及茶花等银,此外又有青丝、白丝、单倾、双倾、方槽、长槽等名色。是海内用银不患不足,因其高下轻重以抵钱之多寡,各随其便,流转行用”。


清代湖北“光绪五年 五月 襄阳卫 公济益”五十两银锭


事实上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是很强的,并不是像电视剧上说的,吃一顿饭就给一个银元宝;有人进行过测算,一两银子


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津丁予范在刘家胡同二道街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处四合院,这四合院占地近一亩,盖了10间房,连买地带盖房,花了180两银子。

有没有家里祖传银锭的小伙伴,举个手!#青云计划#

玉坠摔掉一小块怎么修复

德国牧羊犬幼犬图片 二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