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揭秘“江湖体”书法:颤笔的神秘起源

05-05

揭秘“江湖体”书法:颤笔的神秘起源

“江湖体”书法与“丑书”、“印刷体”并称为书坛三大“毒瘤”,它们对书法的复兴与发展毫无益处,练习和欣赏这三种字体,不仅无法提高我们的眼界和水平,还容易带偏我们的审美,甚至引入歧途。


“丑书”的“丑”并非中国美学史上的“丑拙”“宁丑毋媚”,而是纯粹的胡涂乱写;“印刷体”虽然工整严谨,但僵化单调,把气韵流动的汉字写“死”了。至于“江湖体”,分辨起来较难,也最容易蒙混过关


什么样的字是“江湖体”呢?用范曾的一句话说就是“妄生圭角,空作抖擞”,笔画、结字处理夸张无序,既没有古法来源,又没有严谨的法度,给人的感觉是自由洒脱、花里胡哨。对书法不了解的朋友看了会觉得这些字很有创意,但真正懂书法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端倪。


“江湖体”书法要么书写工具新奇多变,有的用拖把,有的用木棍,甚至有人用头发;要么就是把书法和绘画结合,比如写一幅“龙腾虎跃”,那么“龙”“虎”两个字就一定能让人看出龙和虎的形状。


还有的“江湖体”相对“保守”一些,但在笔画处理上也有端倪,如捺画、竖画、横画都有一个长长的“颤笔”。书法史上的名家有很多人善用颤笔,这并不是江湖体书家们的独创,但这些人的颤笔过于夸张,出现的也过于突兀。

所谓“颤笔”,也称为“战笔”,书家在写字过程中,笔触呈现出颤动效果,颤动的幅度和形态由提按、顿挫决定,通过加强笔与纸的磨擦,使点画呈现出鳞状飞白和颗粒感,给人以高古奇崛、稚拙丰满的效果。


历朝历代都有人用颤笔,比如唐代张旭、颜真卿、宋代黄庭坚、元代鲜于枢、明代王铎,而清代以来的一些大书法家,则将它发扬光大,比如康有为、沈曾植、马一浮,近代的张大千、李可染等。不夸张地说,有清一代的碑学大师,作品中几乎都能看到明显的颤笔处理。

他们之所以热衷于此,是因为想要用笔法体现刀法,追求笔画中的金石之气以及苍劲、力度感。这些书家通过临摹古代碑帖,发现笔画的曲直、生涩也是可以继承和创新的重要方面。


包世臣就说:“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阁本》所载张华、王导、庾亮、王廙诸书,其行画无有一黍米许而不曲者,右军已为稍直,子敬又加甚焉,至永师,则非使转处不复见用曲之妙矣。”


本着复兴帖学,上追魏晋以前的原则,这些碑学家们爱用颤笔也就不意外了。

虎皮鹦鹉怎么养

宋徽宗书法真迹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