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渔具80%来自中国山东,而其中有一半来自威海。威海在形成“中国钓具之都”的幕后,是什么在起作用。恰巧,作为商业记者的周昶帆是山东威海人,他的父亲之前就是当地最大渔具公司的副总经理,在2020年渔具产业逆袭的情况下,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今年过年回家,我问了下父亲威海的钓鱼竿出口情况是否受到影响。毕竟2020年,全世界都受到了疫情影响。我原本想,他的公司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只做出口贸易。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公司最大的市场——美国市场的订单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相反淡季还订单暴增。借着就地过年的号召,部分工人过年只休了3天就加班加点。
父亲给我讲了逻辑:美国新冠疫情严重,但政府发钱,消费者拿到了救济的钱就出去玩,但也要注意保持社交距离。于是,像钓鱼竿和冲浪板这样的户外运动产品就大卖了,于是就得向中国供应商加订单。
我父亲从1985年至今一直就在渔具行业工作,并且身处威海最大的钓鱼竿制造和出口企业环球渔具,退休前担任副总经理,所以他对这个行业相当了解。
而我的家乡威海在2018年获得了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授予的“中国钓竿之城”的称号。早在2011年,威海就获得了“中国钓具之都”的称号。
如果只看这两个称号,你可能还没有形象的认识。但是看一组数据,你就明白为什么威海是全球的钓具之王尤其是钓鱼竿霸主。
有统计数据,全球渔具80%来自中国,而其中一半来自威海。其实,在钓鱼竿这个细分领域,全球市场上的钓鱼竿基本上全部来自威海。也就是说,威海已经制霸全球了。仅存日本和美国,还留有少量高技术含量的高端鱼竿存在。
威海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渔具产业,所以钓具和钓竿城当之无愧。那么,威海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支柱产业的?对其他城市发展体育用品产业是否能有经验借鉴?
总的来说,这背后,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有一些外部环境的条件,也有渔具人自己的不懈奋斗,当然产业发展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父亲是威海渔具发展的历史亲历者,作为记者,我就顺便采访了他,结果发现,这也是一段“大江大河”式的产业发展史。
中国的第一支玻璃纤维钓鱼竿诞生在威海,其中有些渊源。80年代初山东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的一位老外贸人刘老师,从广交会上带回了一根奥地利客商的钓鱼竿,这位老外想找找中国是否有生产商。
这个时候的时代背景是,美国的钓鱼竿生产,已经经历了195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转移,转到了日本,而欧洲的钓鱼竿也进口自日本。日本钓具成本相对低,而且产品质量好,且精密,高中低档都能满足。
而这时,中国在玻璃纤维钓鱼竿上是空白,1984年之前就没听说过有哪家工厂能制造。这个时候国人钓鱼就是自制竹竿去海边、湖边钓,没有现代化、工业化制造的渔具。这位刘老师沿着胶东半岛一路找过去,从青岛到烟台,最后到威海,拿着这根钓鱼竿问我们中国人自己能不能造出来。
刘老师找到了威海塑料一厂,经过将近一年,真就做出了一个粗糙的仿制品。
为什么非要做钓鱼竿呢?那时,其实钓鱼竿非常赚钱,利润率极高,日本产品供不应求。中国自己如果能生产,5元钱成本的钓鱼竿能卖到10元以上,还能给国家出口换汇。算一下,我们自己造,加上汇率因素,价格会很有竞争力。
为什么威海这个小地方的塑料厂能做出来,进而经过30多年能成为钓竿之城呢?这就要说到威海的轻工业基础,那时威海就已经能做出很多种塑料制品,包括塑料地板、速溶咖啡杯、人造革等等,而且能供给全国了。也因此,威海塑料公司这个国企的行政级别与第二轻工业局并列,而不是像青岛和烟台那样是从属关系。这一点先天优势,埋下了一个产业的种子。
仿制出来的第一根钓鱼竿只能算得上产品雏形。不过,在历史的轴线上,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威海即将赶上第三次钓具产业的转移。第二次转移,是由日本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的韩国,而这一次,钓具制造由日本、韩国在无形中悄然向中国转移。
山东省,国土面积是1.5个韩国大小,与韩国一样都三面环海,那时的经济韩国并不比山东发达多少。但是自从能量产开始,威海的钓具尤其是钓鱼竿行业,开始了制霸全球之路,这条路就从抓住机会先替代韩国开始。
产业转移之际,日本恰巧正在寻找代工厂。威海的这根粗糙的制成品,刘老师辗转给日本企业看了之后,日企觉得可以落脚到威海代工,刘老师请了日本钓鱼竿行业技术专家来指导。其中有些工艺环节,比如怎样给钓鱼竿喷漆,看上去或者想着会很简单,但其实自己琢磨工艺是不会做到日韩那样精细。
威海自打能量产玻璃纤维钓鱼竿之后,1985年威海塑料一厂把钓鱼竿生产单独剥离出来,成立了威海塑料渔具厂,而二者均归塑料公司管理。再后来,塑料渔具厂就成为环球渔具公司,在威海以及钓鱼竿行业里,几乎无人不知。当然,这是后话。
1985年我父亲从军队转业,进入了塑料渔具厂工作,直到现在,退休后被返聘。他亲身经历了中国钓鱼竿从无到有的这段历史,他自己从车间主任到生产科长,后来到研究所再到负责销售,最后担任公司副总经理,父亲这一辈渔具人就是中国钓鱼竿行业的缩影。在1980年代末,时任国家总理在调研威海时,父亲也代表公司向总理介绍生产技术环节,汇报工作。这时也是行业走向巅峰的开始。
1980年代末,钓鱼竿行业也和中国的很多轻工业消费品行业一样,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来做代工,然后学到基本技术后再做自有品牌。直到1990年代初,企业陆续申请开放后的自营进出口贸易权,塑料渔具厂(环球渔具)就更有了冲击国际市场的雄心。
在1980年代结束以前,Made in China的钓鱼竿就指的是威海塑料渔具厂的鱼竿。而那时有一个国家政策,国企也要帮助乡镇企业,发展经济。于是塑料渔具厂在1987-1988年期间对口开始帮扶一家乡镇企业——田村镇石化科研器材厂,也就是后来的光威渔具。这也是一个钓鱼竿发展史上和环球渔具一样,要记住的名字。
光威渔具从给塑料渔具厂做辅助材料开始,逐步学习整套制造钓鱼竿的技术。可以说,光威渔具创始人陈光威是个很有眼光和格局的人。有了光威,塑料渔具厂在国内市场就开始有了竞争对手,再加上发展过程中,从行业黄埔军校也出走了不少人单干,威海也由此有了很多徒子徒孙渔具厂。而有了市场竞争,这个行业就有了价格战,规则也改变了,由供不应求、拿现金进货到先货后款。
光威渔具创始人陈光威。
在国际市场上,90年代初,塑料渔具厂也在出口贸易上与韩国同行进行激烈的竞争,当然也免不了跟杀红了眼的韩国人打价格战。与此同时,塑料渔具厂与山东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合资,更名为环球渔具。最终在1995年,根据内外环境权衡,环球渔具决定全部放弃国内市场,主攻全球市场。也由此,光威渔具等等吃下了环球渔具在国内的份额,而在国际市场上,环球渔具迅速崛起。
日本始终掌握着渔具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而且充当着美国供货商的角色。在我小的时候记忆中,父亲出国就是往日韩出差,直到我后来上了大学,父亲才得以有机会去美国渔具展。中国的钓鱼竿也是逐步从给日本代工到品牌打入日韩,再打入欧美市场。
前有日本,后有中国,1995年至2000年期间,与中国同一市场地位的韩国钓鱼竿终于逐渐被挤出了国际市场。1990年代韩国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是主要原因。而历史眷顾了威海的钓鱼竿行业,我们的人口红利后来还吃了将近20多年。当然,不仅仅是时代红利造成了中国相对韩国的竞争优势,其实威海渔具人在技术上也下狠功夫,提高技术含量,试图瞄准国际市场上最后那1%的高端钓鱼竿用品。这也注定韩国厂商的命运是被中日联合收割。
到199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利润最高、价格最高的钓鱼竿是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这种材料,强度高、重量轻、韧性好,中国自己无法生产,只有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等少数几个国家才能生产。这种新材料也可以用于其他许多产品上,比如飞机机翼、桥梁、石油存储罐、高铁列车车头、F1赛车、风力发电机叶片等等,能用于军工产业,欧美就更加敏感。
根据“巴统”的规定,日本渔具厂商对中国代工所用的碳纤维只能指定用途,记录数量,搞得和奢侈品品牌在中国代工制造一样,要算好来料和成品数量,不能有一点流失。“巴统”这个组织也在电视剧《大江大河》里出现过,就是“巴黎统筹委员会”,它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组织,在剧中对主人公宋运辉所在的东海化工厂限制出口了先进的大型化工设备。
威海的钓鱼竿行业能够给日本代工制造碳纤维鱼竿,就是进口日本的碳纤维布,后来光威渔具进口碳纤维丝再自己纺成碳纤维布,不过由丝到布这一步并不难。而怎样制出碳纤维丝,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始终掌握着秘密。
光威渔具的陈光威下定决心要突破这个技术难题,希望最终能从碳纤维丝这个源头就实现中国自产。国内在同一时期,也有其他行业的企业试图攻破这个新材料上的技术难题,比如为军工服务的吉林化工。
陈光威前后花了10多年才攻克碳纤维的难题,他的一个儿子陈亮在日本留学,也围绕碳纤维钓鱼竿忙前忙后,如今接手了光威集团,在去年上榜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为了搞碳纤维研究,最困难的时候光威渔具差一点破产,陈光威把全部身家压上,厂房、设备都抵押出去,最后他争取到了威海市政府和解放军总装备部、国家科委,投入了一部分资金持股来支持。
最终,光威做出了碳纤维丝,虽然还无法量产,但是先于吉林化工等在国内率先突破了这个新材料难题。如今,它早已经能够量产,供应渔具之外的很多行业使用,比如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威海东部沿海就有一片风力发电机),也包括用在我军最先进的歼-20战斗机和无人直升机上。
光威渔具由此多了一个新材料的业务,越做越大,也比过去渔具业务大得多了。现在,光威集团已经是上市公司,而光威集团的碳纤维也能直接供国内渔具行业使用,同时与日本等在一定水平的碳纤维材料业务上竞争。而国内,目前只有个位数的几家企业能够生产这种材料。
由钓鱼竿行业孵化出新材料制造,这既是意外,又是情理之中。威海的钓鱼竿行业,如果放大了在整个中国体系内看,走的是代工——品牌——自研技术突破的道路。中国很多运动用品和轻工制品都是这样在国际上逆袭,成为世界霸主的,比如运动鞋,比如苹果手机上的玻璃。
威海的渔具产业,由钓鱼竿开始,周边零配件跟上,现在也有每年一度的钓具博览会,形成了生产、贸易、展会等等整个产业,如今威海有超过1000家渔具生产及配套企业,每年产值超过100亿人民币。而接下来,威海还要继续结合旅游产业打造海钓和休闲垂钓项目,继续把相关产业做大。把钓鱼、钓具这样的标签占牢固。
中国有大量的钓鱼爱好者,在网上,一直有说法说中年男人的归宿除了手串、养生、喝茶之外,还有钓鱼,它能忘却烦恼,能给中年人生活带来一些激情和希望,除了打高尔夫,钓鱼既是老板社交的手段,也是平民大众哥们弟兄一起休闲交流的方式,做渔具是一个能给人带来健康、快乐的行业。而未来,它也能结合现代的一些新技术来继续升级,比如我已经看到视频里,有玩家结合无人机来玩海钓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全球中年人都得感谢威海钓鱼竿行业以及中国钓具业,能给他们提供产品,让他们多一种休闲娱乐放松的方式,在这个乱糟糟的变动不居的世界里,能有自己与自己相处的一点空间。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