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爱尔眼科公司发布了一项提案,收购了包括重庆眼视光、周口爱尔在内的52家医疗机构,交易价格高达13.44亿元。
这已经不是爱尔眼科的第一次并购了,从2021年至今,其累计收购了149家医疗机构的股权。
爱尔眼科也因此成为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市值飙升超过千亿。
作为爱尔眼科的创始人,陈邦以650亿人民币的身价,在《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名列第263位,成为湖南富豪榜首。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陈邦历时20年,将爱尔眼科打造成近4000亿元市值的企业。
然而,在不断扩大商业版图的同时,陈邦也将市值高达4000亿的爱尔眼科推向险境。
生于1965年的陈邦,在17岁那年入伍,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在军营里挥洒青春。未曾想,在一次常规体检中,陈邦被查出患有色盲症,无奈被部队劝退。
短暂的失落过后,陈邦离开部队进入国企工作。可没过多久,陈邦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国企的工作。
于是,他辞去工作跑到了海南,做起了海南椰树牌椰汁的代理业务,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当时,正值海南房地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陈邦便顺应时代潮流,杀入了海南的房地产市场。
1990年,陈邦投资的地产项目接连盈利,很快成为一名资产上千万的富豪。
当时,他开的车是价值几百万的奔驰600,出入都是五星级酒店。
然而,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1994年,由于海南房地产崩溃,导致大量炒房客破产。陈邦也不例外,一夜之间近乎一无所有。
就是这一年,他穷得叮当响,只坐得起一毛钱一张票的公交车。
可能是因此产生的焦虑,陈邦突然患了突发性耳聋,自己已经身无分文,只能回老家长沙医治。
正是这次返乡,让他再次嗅到商机。
当时,跟陈邦合租的邻居,正在做租赁眼科治疗仪器的业务,而国家正好出台了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相关政策。
经过几番咨询考察,陈邦认为眼科医疗虽然相对冷门,但应该是个不错的项目,便决定投身眼科医疗行业发展。
这也让陈邦意外走上了新的致富赛道----市值300亿的眼科医疗市场。
1997年,陈邦好不容易凑到3万元,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第一批眼科医疗设备。
随后,他承包了长沙市第三医院的眼科科室,在公立医院做近视检查以及常规的近视手术。
通过“院中院”的形式,使得个人诊所与传统的公立医院进行捆绑合作,继而实现双赢。
背靠着公立医院这棵大树,利用其优势资源,让陈邦很快赚了个盆满钵满。
由于当时许多医院的非常规操作,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继而大力整治公立医院的“院中院”,这就使得陈邦的创富之路再次被中断。
2001年,从公立医院独立出来后的陈邦,决定另谋出路。
经过考察,他到沈阳开了一家眼科医院,可是在资质、口碑和群众的信任度方面,都比不过公立医院。
那时候没什么人敢去民营机构看眼科,陈邦的眼科医院门可罗雀、生意惨淡,医院里的不少骨干医生都选择了离开,想要另谋高就。
陈邦不愿认栽,便采取融资租赁、信托计划等各种手段,还押上自己的全部家当,以合作模式与单位合资成立连锁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由此诞生。
2年后,爱尔眼科以其超前的高、精、尖医疗仪器和精湛的眼科技术,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于是陈邦趁热打铁,分别在长沙、成都等地级市,同时开办了4家眼科医院,打造了“爱尔眼科”这个连锁品牌。
2008年,爱尔眼科以其累计63.11万人次的门诊量,和总计6.64万例的手术量,位于全国眼科行业的首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眼科医疗逐渐成为热门专业,而爱尔眼科医院的生意也开始水涨船高,名气与口碑与日俱增。
2004年,为了持续扩张,陈邦找上了美国风投公司纳斯达克合作,与其进行了长达2年的洽谈。
就在洽谈即将成功之际,陈邦却选择了放弃。
他认为,境外的资本对国内民营医院并不太了解,无法做出最优规划。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虽然失去了资本国际化的机会,爱尔眼科却获得国际金融公司(IFC)的青睐。
这次,爱尔眼科争取到IFC 800万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这也是2006年,国内唯一一家得到此机构投资的民营企业。
3年后,陈邦带领爱尔眼科成功上市。挂牌当天,爱尔眼科的发行价定为28元,首日开盘价就达到了48.86元,一度高至72元,最后以51.90元收盘。
为了抓住时机,快速发展,2014年,爱尔眼科成立了湖南医疗产业并购投资基金,首期投入9800万元。
第二年,陈邦又趁热打铁推出了“合伙人计划”。
陈邦想通过此计划的实施,启动少量自有资金参,来撬动产业资本,实现爱尔眼科多方位的快速扩张。
这个决策在一开始,吸引了很多充满干劲的专业眼科医生。不少公立医疗的优秀医生,选择加入到爱尔眼科发展,使得爱尔眼科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推出计划7年来,爱尔眼科的医院数量增加迅猛,从16家增加到318家,规模扩大接近20倍。
到2023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881家爱尔眼科连锁医院,其中,中国内地750家,包括上市公司旗下439家,产业并购基金旗下311家。
合伙人模式,让爱尔眼科公司越发壮大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医疗事故埋下了伏笔。
根据规定,授权使用“爱尔”品牌的医院为独立法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债务或法律责任,都需要各自独立承担。
尽管如此,也挡不住越来越多“合伙人”的加入,因而在管理制度上,开始逐渐显露出弊端。
据统计,仅媒体报道的爱尔眼科行政处罚事例,就高达三四百例,被处罚事项包括违法广告、医疗事故等。
受负面新闻的影响,爱尔眼科总市值跌至1122亿元,和2021年7月初的最高点相比,至少蒸发2700亿市值。
在这个过程中,陈邦只看重合伙人计划给爱尔眼科带来的利益,却没有重视这种模式带来的隐患,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起初,爱尔眼科凭借赛道冷门玩家少,迅速发展成国内上市最早、规模最大的眼科医疗服务公司,其势头在国内可谓是无人可及,一直稳居行业里的龙头宝座。
可今非昔比,如今在国内的民营性眼科医疗机构中,同是A股的瑞普眼科、何氏眼科、光正眼科和华夏眼科的发展势头同样强劲。
这是由于近几年,国家与地方出台了积极鼓励社会办医的相关政策。
早已眼红爱尔眼科的其他民营眼科医疗机构,在政策的支持下开始大展身手,加大了扩张的步伐。
6月2日,上海普瑞宝视眼科医院正式开诊。这是普瑞眼科旗下第32家眼科医院,也是该公司在沪布局的第3个院区。
普瑞眼科品牌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连锁眼科医疗机构,2022年,普瑞眼科在A股创业板挂牌上市。
截至2023年,普瑞眼科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等21个城市开办了27家普瑞眼科医院、3家眼科门诊部,在全国的主要城市形成了连锁布局。
虽然此时的普瑞眼科还不能与爱尔眼科相媲美,但其领导人早已公开表示,未来公司以“全国连锁化+同城一体化”为方针,积极扩大企业的商业布局。
在规模扩张的道路上,眼科行业的巨头们也实现业绩上涨。
爱尔眼科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20%,而普瑞眼科归母净利润达到2.68亿元,同比增长1202.56%。
除了同行竞争激烈外,股票减持也对爱尔眼科产生不小的影响。
持有爱尔眼科股票的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在最近两年开始对其持有的爱尔眼科股票进行了减持。
今年减持更是超过10%,还有的则直接退出不再持股。
不仅是公司之外的基金经理纷纷抛售爱尔眼科的股票,早在4年前,就已经有公司高层悄悄减持自家的股票。
爱尔眼科股票基金经理的退出和其公司高层的减持,让大众对爱尔眼科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质疑。
以至于最近,爱尔眼科公布营收业绩时,在股价连续上涨的情况下,股民们却没有太大的反应。
以前的爱尔眼科,靠不断地把体外培育的医院并到上市公司内,给消费者带来该品牌资本雄厚,值得信赖的幻相。
这种策略虽然大大提高了爱尔眼科公司的业绩,但各医院的资质良莠不齐,最终才导致医疗事故频发。
早在2022年,陈邦其实也意识到企业旗下部分医院管理不善的问题,还向全体员工寄出了一封措辞真挚的信函。
他在信中承认企业的诸多漏洞:各医院的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医疗人才的成长速度缓慢,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系统管理能力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等,并表示会一一改善处理。
尽管陈邦做出了表态,但迟迟没有付诸于行动。为了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陈邦持续实施有利于扩张公司版图的收购方案。
从2021年至今,爱尔眼科累计收购149家医疗机构的股权,形成了高达65.6亿元的商誉。
不仅如此,爱尔眼科去年实现门诊量1510.64万人次,同比增长34.26%,手术量118.37 万例,同比增长35.95%。
成绩虽然上去了,但公司品牌形象并没有实际性改善,爱尔眼科的痼疾依然存在。
在2024年第一季度,爱尔眼科新增了25例行政处罚,涉及全国各地21家医院,处罚内容包括医疗纠纷、非法行医、违法广告等。
据2023年营收数据显示,爱尔眼科营收为203.67亿元,同比增长26.43%,归母净利润为33.59亿元,同比增长33.07%。
作为上市公司,爱尔眼科的发展前景应该取决于业绩和利润,而非营收数据。
在爱尔眼科还未上市之初,陈邦曾定下“三年连锁全国”的诺言。如今,爱尔眼科不断在全国各大城市扩张,陈邦终于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然而,他却没能一直用优质的服务质量和高医疗水平,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患者的信赖。
在现代社会,大众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以及老年人的眼睛问题增多,使得眼科医疗服务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爱尔眼科在民营眼科医疗行业,依然是龙头企业,但如何在保持快速扩张的同时,确保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成为爱尔眼科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陈邦能否带领爱尔眼科走出这一困境,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END-
作者:暖春鱼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