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中国人喝茶方式的千年变迁:从煮茶到泡茶的演变

10-17

中国人喝茶方式的千年变迁:从煮茶到泡茶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唐、宋两朝的雅士,多喜爱“团茶”,就是一种重约40克且表面雕有龙凤纹样的小茶饼。

唐人饮团茶时,习惯先将茶饼掰开揉碎,然后,放在火苗上炙烤,当茶叶被烤碎成粉末后,再投入锅中放入香料一同熬煮。陆羽认为,这种饮茶的方式会破坏茶叶的本味,所以,便加以改良,创造了“煎茶”之法。

所谓“煎茶”,就是将茶饼以炙、碾、罗三道程序进行初步处理,随后,再将被加工成小颗粒的碎末放到火上加水煮透。宋人在喝团茶时,再次改良了“煎茶”的技法,并引申出“分茶”与“斗茶”等茶文化。随着茶文化的变迁,流行的茶器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

宋代最流行的,就是适用于点茶的黑釉建盏。在当时,还没有老北京喝茶时用的“盖碗”。不过,在宋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用于托茶盏的茶托,工匠将其制作出来与茶杯配套使用,此物大受茶客欢迎。在南宋时期,又有茶客在茶盏上加了一层盖,这才让宋朝的茶具有了今日“盖碗”的雏形。

虽说,盖碗出现于宋代,但盖碗成为明清两朝风靡全国的茶具,还要归功于朱元璋。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草根皇帝,出身贫寒的他在喝茶时自然没有那么多讲究。朱元璋觉得,源于唐宋的团茶是一种奢侈品,每一块茶饼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命令属下改良茶艺,“罢造龙团,惟令采芽茶以进”。

自此之后,点茶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泡茶法取而代之。皇帝不再饮用工艺复杂的点茶,民间茶客自然上行下效,开始琢磨泡茶。泡茶的技法相对简单,只需将茶叶放在碗中,然后用沸水进行冲泡即可,自是玩不出什么花样。

所以,明清茶人将对煎茶、点茶上的讲究放在茶器上,开始在茶具上一较高下,突显风雅。明朝时期,经营茶叶的匠人创造了“炒青”法,这种技术革新让明代茶叶的喝法与制作工艺发生了剧变。散茶成为茶叶市场上的新宠。茶客在品茶时,除了要咂摸茶水中的滋味之外,还热衷于观察经热水冲泡的茶叶本身是否完整,颜色是否明亮。

明代诞生的“文士茶”则更加考究,那些满腹经纶无从施展的落魄文人们,或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或寄身于素雅的幽室内,或端坐于涓涓细流之畔,在清新雅致的环境中烧上一壶沸水,冲一杯浓淡相宜的茶水。在文人雅士看来,越是小巧精致的茶具,越能够彰显雅致的情趣。

清朝的茶文化首先兴盛于宫廷,清帝大多是爱茶之人。由于康熙帝尤爱简单朴素的盖碗,是以盖碗在宫廷迅速流行开来。王公大臣见状纷纷效仿,使得盖碗饮茶的风气得以上行下效。为了满足上流社会的需要,清代的官窑烧制了大量盖碗,民窑则紧随其后,批量制造了适合大众使用的盖碗。

清中期以后,盖碗的形制终于定型。在茶碗上是一枚恰到好处的圆盖,下方又放置一枚与盖形状相同但口径更大的茶碟。盖、碗、碟三者合一,成为时人最喜欢的茶具。文人雅士将其命名为“三才碗”,正应了“天、地、人”三才的寓意。茶盖指代的是包罗万象“天”,茶碟则代表承载万物的“地”,中间的茶碗则谓之“人”。

坐在桌前,悠然地端起一杯清茶,一瞬间似乎宇宙万物都在小小的盖碗之中,茶客在天地人交融的自然之道中怡然自得。鲁迅先生曾在《喝茶》这篇文章中如是说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显然,鲁迅先生是爱茶之人,亦深知盖碗于茶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盖碗这种茶具冲水方便、出汤速度快,且可以使用盖过滤茶渣,可以说是最方便的茶具了。茶客对饮茶的要求,无非“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四点,使用盖碗作为茶具,这四项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相比于将茶叶焖熟的茶杯、易使香气挥发的茶壶,盖碗无疑是最能保证茶水品质的茶具。

并且,在使用盖碗饮茶时,古人还总结了几点使用法宝:

1、用盖碗品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2、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

3、饮用时,手拿碗盖撩拨漂浮在茶汤中的茶叶,再饮用。

4、在闽南一些地区常以盖碗泡茶后再分茶,在北方地区通常用盖碗泡茶后就直接饮用。

喝茶时,仅需将盖半开半闭,既能在饮茶的同时隔离茶渣。若觉得茶叶的浓淡不均,亦可用盖在茶水表面轻描淡写地一刮,让茶水在茶碗内上下翻腾,与茶叶充分混合,可谓绝妙啊。

参考资料:

【《中国茶文化》、《团茶》】

银元图片及价格表

齐白石的虾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