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遗文化网(记者:杨东亮 报道)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核雕,但说起小学课本上的古文《核舟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核舟记》记载的就是明人王叔远在桃核上雕刻“东坡夜游赤壁”的历史史实。
一枚不足一寸的桃核上,镌刻苏东坡、佛印和黄庭坚等五人,一船夫划船,一小童烧水,舟上舱轩篷楫,什物俱全。这种技艺被明末散文家魏学洢写下来,就是《核舟记》,核雕这种技艺从此名扬天下。
出生于苏州核雕之乡东渚镇的沈春华,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很小时就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1997年~2006年从事木雕行业,多年的熟练刀工,练出一手漂亮的木雕技术活,其手艺也被众多木雕前辈所认可。随着橄榄核雕行业的日益火爆,沈春华把精力投入到了这方寸之中。
核雕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明代达到艺术巅峰。《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核舟记》也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被称作核雕三绝。
他告诉记者,“当时我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刻,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但我还是想坚持下去,刻出得到大家认可的作品。”
就这样苦学半年后,他开始揣摩起如何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为了寻找灵感,他经常跑到寺庙去观察观音塑像,并成为佛教皈依弟子,法名慧初,还经常外出采风,终于在观音的雕刻上有了进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对技术精益求精,更是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寄托于作品中。在沈春华潜心研究弥勒,关公等雕出一件件精品,后经沈锦、曹乐等多名大师的指点下,努力刻苦专研,2008年创办了自己的小胖核雕艺术工作室,手把手一招一式传授方法和经验。十年来,沈春华潜心钻研核雕艺术,创作题材有人物、动物、核舟、园林风景等,其作品造型灵活,线条清晰流畅,表达细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受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好评。同时参加了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成为了苏州工艺美术行业中的一员。并在核雕界获得了响当当的名气。
无论是弥勒、财神,还是罗汉,“笑”是沈春华绝大多数作品不变的主题。看,他的《八宝弥勒》、《十小弥勒》,每个弥勒都有不同的笑脸。沈春华告诉记者,“开这些笑脸,是最难的,得根据不同的核型,刻出不同的风格,每次都要琢摩好久。”
如今,他以雕弥勒为乐,他笑着说:“又可爱又喜气,雕起来特别带劲。”当然,他也获得了不少奖,他的作品不仅人物逼真,呼之欲出,而且刀法娴熟,刻画精细,让人感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精湛的技艺。勤奋的付出,必有收获,在2010年中国首届“苏艺杯”工艺美术展中其核雕作品《十八罗汉》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在2012年北京举行的工艺品大赛中,核雕作品《八宝弥勒》获得最佳作品金奖。2014年《浮雕八仙》在中国北京文玩艺术品博览会,经组委会评审团评定为第三届琢艺杯雕刻大赛“银奖”作品。未来沈春华还想申请专利,真正地打出自己的品牌。
据沈春华介绍,核雕主要是在橄榄核上雕刻山水、风景、花鸟、人物、罗汉、菩萨等,然后把雕好的橄榄核制作成单件,串成手链、佛珠,寓意吉祥如意。核雕讲究的是惟妙惟肖,雕刻在橄榄核上的图案,越逼真、身价越高。经过玩家的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把玩后,包浆油润、莹亮、油古润心。工具是雕刻家从事创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在雕刻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艺七分家什”。看一个人的手艺如何,只须观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晓,而工具的保养修饰,也能证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在核雕创作中,工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炼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沈春华老师作品以写实形式刻画为其代表作,其创作的《十八罗汉》《达摩系列》《四大天王》《五福临门》《钟馗系列》等深受业界专家好评和藏家喜爱。沈春华老师深知在不断的传承与发扬核雕艺术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在未来核雕艺术的创作与创新中不断开出奇葩,为中国的核雕艺术的发扬光大与传承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