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清茶明前,一饮入魂

04-04

清茶明前,一饮入魂

QING MING 2023

清明将至,和风送暖,满目青翠欲滴。此时,不仅春光宜人,且有许多旬之佳味有待品尝,比如,明前茶。爱茶之人,可不就等着这一杯。



被爱茶人心心相念的明前茶,

素来有“贵如金”的美誉。

这个季节,正值明前茶上市,

正所谓,“茶以春为贵,春贵在其时”,

错过了,可就要再等一年。





我们所说的“明前茶”,也就是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此刻的茶珍稀而味佳,是因从漫长寒冬,直至清明之前,气温都较低,茶树发芽少,生长慢,且较少受虫害,产出的茶叶品质极高。


其芽叶青翠娇嫩,所含芳香物质丰富,且氨基酸相对后期的茶而言含量更高,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因而味道芳醇宜人,余香悠悠,实为佳品。


也正是因为发芽较少,且生长缓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更少,因此明前茶就更显珍贵了。



中国古代诗词之作中,也不乏对春茶的描写中,可以略见这一时期的茶,既鲜嫩,又芳香,可谓是季节的最佳馈赠,大自然的精华所在。


生活在唐末至五代之间的徐寅在《尚书惠蜡面茶》描绘,“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宋代苏轼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中以“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来赞美湖州的上品贡茶顾渚紫笋茶


宋代陈宓《游武夷》中则写道,“武夷山上生春茶,武夷溪水清见沙。含溪嚼茶坐盘石,怅惆欲趁西飞霞”。


诸如此类的诗句,比比皆是,描绘得好一幅明朗春光、饮春茶正当时的景象,若是“千金难求”的明前茶,更可想象其味更是怎是一个“鲜美”了得。



好茶,也要以对的方式品尝。如何选,如何烹,如何饮,都有讲究,用对了方法,才可品得个中真味,不负其盛名。


中国人是最会品茶的,这么说也许并不为过。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据考证,从商周时期开始,人们就总结出了一些关于吃茶的门道和方法。


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横空出世,这部三卷十节,约7000字的著作,清清楚楚地讲明了茶之事,如茶之源,茶之具,茶之器,茶之饮等来龙去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关于茶的专著,他本人也被誉为“茶圣”,至今仍为人们交口称颂。



到了宋代,茶及茶道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饮茶的方式由唐朝的“煎茶”改为“点茶”,并出现了“斗茶”,即通过竞技的方式评估茶的质量,而与茶有关的诗词作品、茶艺礼节等极为盛行,茶具也发展到较高的水准。一时间,全民饮茶,茶成为了“国饮”。


自元代至明清,品茶之道,经过积累、沉淀,逐渐脱去华丽、繁琐的一面,由繁入简,回归到茶的本质,也比较注重修养心性,正如明代朱权在《茶谱》中所言,“志绝尘境,栖神物外”。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从明朝开始,泡茶之道渐渐兴起,逐渐成为主流的品饮方式,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经由数千年发展而来的中华茶道,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及构架,代表着一种高水准的传统美学典范,这也正是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课程图片由讲师提供


直至今日,饮茶仍是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茶道也被世代传承至今,人们借饮茶之道,修身养性,陶冶情趣,颐养心性。


尤其是有好茶时,更是应以最高的礼仪——茶道待之,才可尽兴感受其极致之味。正如唐代白居易,以山泉煎茶,正是,“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这一杯,浸润入灵魂。



美学课堂

中华茶道特辑

茶人伍宝 · 品茶,从容慢


茶道,是一门讲究放慢节奏,放空心境,享受简单而纯粹的饮茶之乐的美学之道。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够极大程度地抚慰我们身心灵。


这套课程包括了茶史文化、必知茶人、冲泡方法、器物选择、茶席茶花、办公/旅行/居家茶席布置等内容,对于有意茶道之人,可谓是非常实用。并且茶人伍宝将以亲身经历,来告诉你如何在茶道中感受生活美学。




获取最新鲜、最有趣的生活美学&新知


订阅须知

订阅之后,如何随时学习课程?

订阅之后,根据跳转提示,进入:虚度美学课堂,即可随时听课哦!


• 课程是否可以反复观看?

是的,该课程可以不限次数反复观看。


• 如何将课程送给好友?

关注“虚度美学课堂”进入课程页面后,可为自己进行课程订阅,也可为好友订阅。



点击“邀请卡”,可将邀请卡下载转发给好友,每成功邀请一位好友,您将获得返现奖励。奖励金额可于“我的收益”中查询。


• 课程订阅后不支持退款。



—END—

国画荷花图片大全

徐悲鸿的马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