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沈华解读: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大揭秘

05-15

沈华解读: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大揭秘

(接上期)

良渚文化的玉器除了上期介绍的玉琮,还有许多器型,都具备一定的造型特点,值得分析:

一、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特点

良渚文化的玉璧存量较大,遗址挖掘中大量出土,但是由于其材质和数量的原因,对于那些大量出现的素璧,古玉收藏者并不将其作为重点收藏对象,原因很简单:

一、这一时期的玉璧中素璧的比例和数量较大,存世量也相对较多,很难受到市场的重视。

二、素璧基本上材质都很差,主要是作为殉葬使用,属于冥器,从文化和艺术价值上来说,不具备一般收藏意义上的工艺性,缺失所必需的美感。

三、不仅是素璧,整个良渚文化时期的用玉材质都不是很好,地方材质的劣性明显,这必然导致在交易市场中难以高价成交,而交易困难的现状,也会被真正的藏家所舍弃。

但是优点就是,这类物品虽然存量有限,市场上一般很少见到这一时期的素玉璧的赝品出现。近几年开始,也有人将目光放在这种简单易做的仿制品上,很多人拿来的玉璧一看就不是良渚时期的,都属于近些年的工艺品,所以也要提醒大家,收藏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玉璧的璧孔较小,而且不是很平滑,直径多在20毫米左右,较大的达30毫米,璧厚约1厘米左右。

2、璧孔有两种打法,跟红山文化类似,如果是两面对钻,往往中间会留有接口;如果是单面钻孔,璧孔会呈现出一面大一面小的“喇叭口”形状。

3、玉璧基本上光素无纹,表面磨光光滑,但感觉抛光效果不及红山文化的细腻。

4、用料以墨绿、淡绿、青灰为常见颜色,玉质的石性较大,受沁后普遍呈灰白色雾状。

5、由于玉石的切割开片技术的原因,玉璧的厚度不甚均匀,一些璧的外缘有开片时拉丝留下较浅的凹槽。

二、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璜造型和特点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璜所采用的雕制手段,基本上在玉琮身上都有所体现,同时,增加了一种新的雕琢工艺形式,即采用了“线锼”的技法镂空。

在镂空的一端,尚可见为穿锼线而钻的工艺孔痕迹。

这种原始的镂空工艺显得很粗糙,几乎没有能够像玉琮那样完整表达雕制意愿的图案,只是突出地体现了良渚文化玉器的那个结构原则,对称与平衡。

虽然这种工艺在今天看来已经十分原始,但却成为长江流域文明形式中,玉器最早的镂空技法,这种技法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不同,创造了良渚文化玉雕工艺上的一个辉煌。

具有这种工艺效果的良渚时期文化玉璜,以其存世量稀少,因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交易价格和收藏价值。

良渚文化玉璜常见的分为两种样式,一种是桥式,一种是半壁式。

桥式玉璜往往在外拱处凸雕纹饰,半壁璜则将与玉琮相仿的图案雕于平面之上。

三、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镯工艺特点和说明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镯形器,也只是我们的一个推测,至今具体的功能尚不能确定,所以也要客观对待,其主要原因是如果将这类物品都归为玉镯,那么有许多圆环的外壁较宽,内径较小,一般约在5-6厘米左右,不足以将手穿入。

所以考古界也有称之为发箍的,大概这是因为从考古报告中出土此类物品的不同位置,来决定其正式的用途,目前正式的命名还未最终确定,所以根据造型姑且还是以手镯称之。

良渚文化玉镯有两种制作形式:一是外壁有浅浮雕作为装饰纹,这种样式的玉镯1978年浙江余姚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曾出土了两件,但目前国内艺术品流通交易中,此类物品则极其少见,收藏者一旦见到,要小心对待;二是比较常见的素面镯,扁宽或外鼓弧形的,这种玉镯内外壁不见任何纹饰。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玉镯的外壁一定呈马鞍形,向下凹出弧面。

2、如果手镯过宽,玉镯的内壁一般可以触摸到对钻后留下的台痕。

3、手镯的内外壁打磨细致光滑,但是呈现的亚光状态,没有亮光。

4、手镯的内外角十分尖锐,不见任何倒角痕迹,是故意为之,还是制作工艺留下的痕迹,有待商榷。

素面玉镯虽然没有纹饰,但是其鉴定的特征全在上面这四点之间,看起来简单,却不易鉴定,也不易高仿。

四、良渚文化时期的动物形玉器

目前已发现的良渚时期文化动物形玉器有鸟、鱼、蝉、蛙、龟、鳖等。

这些肖生玉器造型基本上不装饰细节,追求的是一种皮影式的剪影造型,轮廓线硬挺,微近抽象。

所雕的眼睛等处,偶见一些细工。

当然,也有局部雕工较多的,如瑶山墓出土的一件玉鸟,就出现阴纹平雕出眼与喙部,这种样式较为少见。

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制造是史前玉器的一座巅峰,其雕制工艺的精细,与红山文化的简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史前玉制作的精神品貌。

因此,在现代交易市场上,这两种文化的玉器赝品约占十之八九,红山文化赝品的造假历史约有三十余年,纯属新仿;而良渚文化的赝品则比较复杂,其历史远早于红山,大约在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即有大量专门仿制良渚玉琮的赝品出现,至今的一些国外博物馆中也偶有那一时期的高仿品。

辨认良渚玉器的真伪,最好还是要通过观察实物,来理解书面语言的经验传导,要订阅我的玉器知识视频课程,结合课程内容和文章说明,不能纸上谈兵地按图索骥。

五、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鉴定方法

就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良渚文化玉器所表现出的工艺特征看,我们收藏爱好者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减地平凸技法的应用。

这种技法主要表现在玉琮等浅浮雕图案的雕制之上。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可以发现,需要凸起的部位周围,都有小范围的减地动作。

实际上,凸起的感觉是由周边的减地造成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用工,得到了最好的观赏感觉。

这种减地处的地子虽然打磨光滑,但尚有起伏不平的手感,如果极其平整,大概就要注意真伪了。

2、局部浅浮雕技法的视觉感受。

这种视觉感受主要表现在玉琮的雕制之上,包括减地平凸与阴刻线的综合使用。

前者构成大的形状局部格局,后者则实施细部的刻画,在规范的凸起造型中,工笔勾勒,这就是良渚玉器的浅浮雕技术的基本创作构成。

3、锼线技法的应用。

这种技法现在在木匠中还时有所用,“锼线"现在称为“锼锯",操作方法完全相同。

良渚玉器发明的这种原始镂雕技术,工艺表现比较粗糙,尤其锯口处的打磨不到位,图案的表现力度也远逊于同时期的玉琮。

这种技术多施用在玉璜的制作上,少见仿品出现。

4、开片技术的特点。

良渚玉器的开片技术,由原始的线绳火砂破料发展为薄片状锯片夹砂破料,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力的投入,提高了劳动效率

这种开片的技术进步,为我们今天的技术鉴定提供了一个着眼点,用线绳开片,玉表面会留有线绳拉动的痕迹,经打磨后,表面很光滑,而这种利用锯片状硬器开片,玉表面有时会出现较深的刀痕,我们称之为“汉剧”,很难打磨平整,这就是鉴定良渚玉器的一个着眼点。

而现代仿品一般没有这种刀痕出现。

5、玉器的打磨抛光。

良渚玉器的重要技术标志是打磨出的玉器平整光滑,手感很舒服,但是少有玻璃光效果。

一般的观感是不甚光亮,有哑光的效果。

在玉器的制作历史中,几乎每一个制作高峰时期,都会在打磨的工艺上形成鲜明的时代特点,彼此互有区别。

新仿制的工艺对此几乎束手无策,基本上没有比较理想的仿制品出现。

茶台大板图片大全

哈士奇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