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种类众多,有些在不同生长阶段差异很大,鱼大十八变,以至于成鱼和幼鱼被错当成不同物种——俗称“五彩鳗”的大口管鼻鯙(chún)就是这样。
大口管鼻鯙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遍布珊瑚礁的海底。科学分类上,它们属于鳗鲡目海鳝科(又称鯙科),广义上算是一种鳗鱼。
鳗鱼大多体态修长,大口管鼻鯙也是如此,成年平均体长约1.3米。游动时,它们需要大幅摆动身体,看起来有如蜿蜒前行的游龙。加上体色明艳,在水中又似色彩斑斓、随水飘摇的锦缎。漂亮的外表让它们成了观赏鱼,国内称之为“五彩鳗”或“七彩鳗”。
锦缎般的五彩鳗
不过,在它们长达20年的生命中,“五彩衣”是在不同发育阶段依次出现的,经历透明、黑、黄、蓝等诸多体色变化,差距之大仿佛不像一个物种。正因如此,它们又有“黑身管鼻鯙”、“蓝带管鼻鯙”等多个称呼。
仔细观察这种鱼,你会发现其吻端长了两个“小耳朵”——其实这是特化的前鼻孔管。硬骨鱼的鼻孔用以嗅觉感知,被瓣膜隔成前鼻孔和后鼻孔,使得鼻孔开口处形成管状,有利于水流进入。大口管鼻鯙的前鼻孔管更为发达,膨大成叶状结构,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
大口管鼻鯙的前鼻孔管特化成叶状,看起来像两只耳朵。再配上下颌的两根胡须,看起来萌劲十足。图源:wikipedia
从幼鱼期开始,大口管鼻鯙就以小型鱼类为食。它们习惯藏身洞穴,探出头颈,静等猎物靠近。它们口中生有锋利的牙齿,口腔深处还有特化的咽颌,可以迅速从喉咙内部伸出,将倒霉的猎物拖入腹中。
平时,大口管鼻鯙总喜欢张大嘴巴,看似准备随时捕猎,实则是为了让更多海水流经鱼鳃,促进呼吸。此外,它们不排斥与同族共处一室,常能看到一个洞口探出好几个不同颜色的脑袋。
大口管鼻鯙的成长史?
01
变态发育期 : 叶状幼体
鳗鱼家族的成长,几乎都要经历“变态发育”(幼体外形与成体差异很大),大口管鼻鯙也不例外。从卵孵化出来的宝宝,是“叶状幼体”:通体透明,身体侧扁呈柳叶状,头部很小,吻端也没长出“耳朵”。它们居无定所,随波漂荡,在海洋中过着浮游生活。
02
幼鱼期: “乌龙”镶金边
叶状幼体阶段结束后,幼鱼转如水底的沙穴、石缝中,过起穴居生活,猎食习性与成鱼几乎一致。此时它们的前鼻孔管开始发育,面孔渐渐长成“大人模样”。身条也变得更为细长,同时体内的黑色素也开始充分表达,把身体染成漆黑一片,黑到连眼睛都很难找到。
但贯穿全身的整条背鳍,呈鲜艳的明黄色,且外镶白边,看起来特别显眼——这也是它们日后唯一不变色的部位。这些少年“金边乌龙”还真闹过乌龙:过去曾被科学家错当成不同物种。
03
雄鱼期: “乌克兰青龙”
随着幼鱼不断生长,它们步入性成熟期——全部是雄鱼。体长约50厘米时,它们黄色镶白边背鳍保持不变,只是更为高耸;而浑身的黑色,逐渐被明亮的宝蓝色取代——主色调好像拉长版的乌克兰国旗。只有腹部不太起眼的臀鳍,为黑色镶白边。
04
雌鱼期 “金龙”腹下黑
体长约90厘米时,大口管鼻鯙开始发生性逆转,由雄性变成雌性。此时,它们体色逐渐变为近似背鳍的金黄色,黑色镶白边的臀鳍则保持不变。
至此,大口管鼻鯙进入生命中的最后阶段,开始与比自己年轻的雄鱼交配,完成繁殖大业。不过,目前有关它们如何繁殖的研究并不多,各发育阶段持续的时间、叶状幼体食性等问题,还有待人们进一步了解。
撰文 | 达达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未末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4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