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烟火人生#
花鸟鱼虫四项,我不喜欢也不会养花,所以关于玩的记忆直接从鸟开始。按顺序下面该说鱼了。说到鱼,是很多家庭里饲养的宠物,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 过去北京小康人家的标配。夏天在四合院搭起天棚遮阳,院中摆放着大金鱼缸,屏风前面是几盆石榴;家中请了老师教孩子功课,养着肥狗,连使唤的佣人都吃得白白胖胖的,生活衣食无忧,自得其乐,是很多人艳羡的生活。但我只是在家里养过凤尾、红绿灯、发财、鹦鹉,再就是红鲫鱼,真正需要技术的鱼类从来没有养过,不过摸鱼、钓鱼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这可能让很多爱心人士不快,尤其喜欢放生的人士认为钓鱼是很残忍的活动,其实更准确的还是业内人士说的更准确,“单反穷三代,钓鱼毁一生,一朝学会狗撵兔,从此踏上不归路”,要我说钓鱼就是花钱买罪受,夏天热晒蚊子咬,冬天冷,吃不好睡不好,无论多累,也得坚持开车回家,不是受罪是什么?我曾经和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总一起钓鱼多次,他说过,钓鱼在国外是有钱、有闲人的生活。为什么呢?钓鱼需要买装备,什么竿线漂饵钩都是消耗品,要不断的购买;你要出去钓鱼总得有辆车吧?总得有时间吧。钓鱼不是遛弯,投入是很大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投入。不过钓鱼也是一个锻炼身体、改变性格的运动,快性子是很难钓鱼的,钓鱼可以培养耐心和毅力。不说了,回头作为一个话题专门聊聊。
玩虫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鸣虫,也就是蝈蝈,一种是斗虫,就是蟋蟀,我们叫蛐蛐。
我小的时候玩蝈蝈,没有现在玩蝈蝈人的条件,都是因陋就简、自己动手,自己捉、自己编蝈蝈笼、自己喂养,一般过了寒露节气就死了,当然偶尔也有养到春节以后的,但那是极少的个例。
我小的时候蝈蝈不像现在这样稀少,捉蝈蝈需要跑到获鹿、井陉、平山、赞皇的山沟里才能逮到。我小的时候种植花生、黄豆、红薯的地里都有很多蝈蝈。蝈蝈的鸣叫高峰有两个,一个是天气晴朗的11点至下午三点天气最热的时候,再一个就是晚上七点开始,基本能叫一晚上。下雨、阴天的时候多数蝈蝈都不叫。逮蝈蝈首先要发现蝈蝈在哪,咱们发现?借助蝈蝈的鸣叫,确定它的基本位置,轻手轻脚的走到附近,再仔细听、认真看,才能最后找到蝈蝈的具体位置。找到了蝈蝈位置并看到了蝈蝈,只等于捉到一半蝈蝈,因为捉蝈蝈也需要技术。捉蝈蝈不能直接用手指头去捏,一个是捏不住,即使捏住了也容易让蝈蝈或自己受伤,因为蝈蝈要逃命,很容易把蝈蝈大腿弄下来,或者蝈蝈急眼了给你来上一口,那可是会出血的,非常疼。正确的方法是将两个手掌拢成半圆状,两个手掌中空着由两个方向向蝈蝈合拢,最后把蝈蝈扣在虚空的手心里。
蝈蝈很敏感,听到意外的声音会停止鸣叫,这时候就要保持静止状态,直到蝈蝈再次开始鸣叫才能继续靠近。靠近蝈蝈的时候尤其注意脚下,不能踩踏出大的刺激性强的声响,否则轻者蝈蝈暂停鸣叫,重者直接挪窝换地方。前者还给你机会等着它再次鸣叫的时候确定它的位置最终捉住它,后者情况就完了,你不知道它跑到哪里了,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再次鸣叫。果果的颜色基本是翠绿的,也有棕色的叫铁皮蝈蝈,这和周围环境或它吃的东西颜色相关,从而形成和周围环境相近的保护色。
盛放蝈蝈的笼子有两种,一种是临时的周转笼,秋天城市里大街上用一根棍子挑着蝈蝈卖的基本就是简易的周转笼。不好看,空间小,不坚固,但编制用的时候短。我们那里都是用高粱杆的外皮编制。方法是挑选节距较长的高粱杆,在节巴出切成一节一段,然后用刀竖着劈开,裁成两三毫米宽,再用刀把里面的瓤刮掉,成为编制蝈蝈笼的原材料--席篾。按照一定间距,一般是五毫米左右,将三十二根席篾纵横相交,隔一孔压一根,类似于织布经纬线,就会形成筛子底一样的篾片,将两张篾片相对扣在一起,两张篾片的席篾一根一根交叉,在交叉处用一根细绳子把两个篾片交叉点围一圈,收紧绳子,就会让两个篾片由平整变成向内弯曲,两个相对的篾片之间就会形成一个扁圆的空膛,把四个面交叉的席篾头拢在一起,用绳子扎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类似于螃蟹一样的四个脚扎煞的蝈蝈笼子。捉住了蝈蝈,只要把一个孔相邻的四根席篾向外拨,就会将这个孔扩大好多倍,将蝈蝈从这个孔里放进去后,再把四根席篾位置复原,就又是一个完整的蝈蝈笼了,蝈蝈就跑出不来了。
回到家里,就要换笼了,一般是换到竹制的扁平的竹笼里。竹笼的一侧,有个上下移动的推拉门,可以由此将蝈蝈放进去、让蝈蝈爬出来、放蝈蝈的食物。蝈蝈一般吃菜叶,最好的是丝瓜花或北瓜花,现在人们讲究,喂胡萝卜片,说是补充维生素、胡萝卜素。我小的时候说是喂葱叶可以让蝈蝈叫的更欢,我倒是喂过,但没有发现明显效果。现在养蝈蝈的说喂了葱叶蝈蝈容易脱肛死亡,我现在早已不喂养了,所以无从判断这种说法真假。我们老家一般是从六七月份开始捉蝈蝈,所以那会儿到了晚上,村里蝈蝈的叫声此起彼伏,因为虽然不是每家都捉蝈蝈、养蝈蝈,但只要捉、喂蝈蝈的人,家里肯定不是只有一两只蝈蝈,四五只、七八只是常有的事。蝈蝈笼晚上可以挂在院子里让它鸣叫,白天一定记得拿到屋子里,因为没有人的时候,鸡、猫、麻雀都会将蝈蝈弄死吃掉。
如果饲养的好,蝈蝈是可以活到春节以后的,天冷了,就要把蝈蝈揣在怀里了,就不能再用笼子了,二是改用葫芦来盛放。专门有一种扁圆的盛放蝈蝈的葫芦,直径七八公分,高度有四五公分。等葫芦长老以后,先把葫芦的外皮刮掉,在上面掏一个能放进蝈蝈的洞,把里面的籽和瓤掏出来,在葫芦上钻一些筷子粗细的眼,一个是透气,一个是能让蝈蝈的鸣叫声透出来。据说还要水煮,去掉葫芦的火气,否则会将蝈蝈的脚烧掉,我没有制作过也没有见过制作过程,只见过成品。那会儿的冬天,偶尔会听到某个大爷的棉袄里透出清脆的蝈蝈声,也是一道风景。
我上高一的时候,曾经有个同学教给我一种豪华蝈蝈笼的制作方法,是用高粱穗和高粱杆之间连接的那一部分,我们那里叫葶杆,它比高粱杆细很多,但是没有节巴,一节有七八十公分长,一般农村用来穿制锅盖、箅子或盛放饺子是盖帘板。我记得网上曽报道,北京奥运的时候有个农民用葶杆扎了一个天安门,用了两年的时间,完全用中国古老的榫卯结构,不用钉、不用胶、不用绳子捆扎。我那个豪华蝈蝈笼就是用这个材料制做的。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四个房间,这是最简单的,因为八个房间都可以在侧面开门。也是用榫卯结构,将葶杆裁成长度一致的段,每段两端相同的位置用刀挖一个槽,深度是葶杆直径的一半,挖好后这个葶杆两端位置会有两个同向的类似于订书钉形状的槽,六根葶杆组合在一起作为一根横梁;再挑选二十四根粗细长度接近的葶杆做立柱,比做横梁的葶杆多一个槽口,在中间位置,这个槽口是上下层结构的交点。组合的方法是六根组成一个三维的交叉点,两横一纵的六根葶杆,每两根葶杆槽口都向内,抱住另外两根,最后转动葶杆,用槽口咬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没有缝隙不能活动的结构。当时不知道,其实就是现在的益智玩具六根鲁班锁或孔明锁。用葶杆制作的这个结构一旦组合好,就不能完好的拆开了。就这两层八间的骨架,我就搭了两个月才完成,最后是每个房间之间的间隔,要用席篾插在骨架葶杆之间的缝隙里用来固定,外围的一圈好插,里面房间之间的隔离墙非常难插,不到一巴掌大的面积,一个小时不一定插好。所以经过了一年半时间,这个豪华蝈蝈笼我只是完成了一个主体,隔离墙只完成了一层的四个内面。后来要参加高考,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了,因为这样的豪华蝈蝈笼我们村是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会制作的,我也没有见过实物,我那个同学只是和我说了说方法,我拿着一个做好的三维结构的交叉点让他看,他说就是这样的,我就开始自己制作了,甚至两层八间屋的设计也是我自己制订的。好在当时农村葶杆丰富,不怕浪费制作材料。现在退休了,也许会有机会做一个单层四个房间的。
对于农村男孩子来说,逮蛐蛐的兴趣要大于逮蝈蝈,蝈蝈只是听它的鸣叫,蛐蛐则可以相互争斗。逮蛐蛐要准备家当,一个是照明用的,虽然白天蛐蛐也叫唤,但绝大多数蛐蛐都是晚上才叫,而且有个说法,白天鸣叫的没有好蛐蛐。那会儿不像现在,有led 头灯,就是手电筒也不是每家都有,而且还需要买电池,所以晚上用来照明的是蓖麻籽。现在农村看不到蓖麻了,我小的时候蓖麻到处都是,村子里面房屋之间的空地上种着好多蓖麻,小的时候捉迷藏,经常藏到蓖麻地里,蓖麻叶子很大,能遮挡住藏匿的孩子。找到种植蓖麻的地方,挑选蓖麻已经变色的果,打开,就会有四五颗蓖麻籽出现,再把麻色的蓖麻子光滑的硬壳去掉,就会露出白胖白胖和花生豆大小差不多的蓖麻仁,用竹签把蓖麻仁一颗挨一颗横着穿在竹签上,和糖葫芦一样,晚上用火柴点着,会亮很长时间,这就是晚上逮蛐蛐的照明用具。
另一个是暂时存放蛐蛐的用具,也是在蓖麻地里完成,盛放蛐蛐的容器就是蓖麻的茎。蓖麻杆是中空的,和竹子一样,而且蓖麻杆水分很大,很容易取材和加工,用铅笔刀就可以。挑选直径比较粗、生长时间比较长的蓖麻杆,在结节处截断,就会形成一个一头封闭、一头打开的筒,随手采下蓖麻叶,揉成团,堵塞在开放的一端,等逮到蛐蛐时,把蛐蛐放在蓖麻筒开放的一端,让蛐蛐的头对着封闭的一端,它就会自己爬进去,然后用蓖麻叶堵塞上,装入口袋,可以继续逮蛐蛐的行动。
这些准备工作都是白天完成的,准备好了这些用品,晚饭后就可以开始逮蛐蛐的行动了。逮蛐蛐,极少有一个人的,基本上两三个人在一起,人多了也不方便,其实这个活动一个人完全可以完成,只不过大晚上万籁俱静,一个人有些害怕,孩子们又经常听鬼神的故事,而且有时候要到坟地里逮蛐蛐,所以多数都会约个伴。我逮蛐蛐的伴侣相对固定,一个比我大两岁,一个比我小两岁,经常会和其中的一个去逮蛐蛐。
发现蛐蛐的过程和捉蝈蝈差不多,也是靠听蛐蛐的鸣叫来确定蛐蛐的位置,到了跟前,点上蓖麻籽串,就可以查找蛐蛐的具体位置。蛐蛐鸣叫的时候,都是在外面,听到人的动静,一般会钻到一个很浅的巢穴内,或躲避到砖块、土坷垃后面,这很容易破解。发现了蛐蛐,也和捉蝈蝈一样,要把手掌弓起来形成一个中空的虚掌,不同的是捉蝈蝈用两只手,逮蛐蛐用一只手,当时我们村就有一个蛐蛐罩,也就是逮蛐蛐的用具,用细铁丝编制而成,形状和上半截矿泉水瓶差不多,口径粗的那头有个粗铁丝做的把手,用这个罩子逮蛐蛐的好处是可以直观的看到是不是扣住了,用手去扣,只能靠感觉。用蛐蛐罩扣住蛐蛐后,它会顺着罩子的壁向上爬,所以拿起罩子,用手掌堵住罩子开放的一端,很容易就能把蛐蛐控制在手里。用手掌扣住了蛐蛐,需要慢慢的合拢,让蛐蛐进入手掌空虚的空间,然后再控制住,放到准备好的蓖麻筒里。
经常逮蛐蛐,能从蛐蛐的叫声里判断蛐蛐个体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叫声尖锐、响亮、急促的是黄颜色的蛐蛐,个体中等或偏小,但战斗力不弱,中等偏上;叫声低沉缓慢的,一般是黑颜色的个体大的蛐蛐,这样的蛐蛐行动缓慢,但力气大,战斗力高。一般将军(能战胜很多蛐蛐的常胜蛐蛐,一般叫将军)会出现在这一类的蛐蛐当中,再就是天赋秉异的特殊蛐蛐,也就是相貌和普通蛐蛐不一样、长相奇特的,比如齐尾翅,也就是蛐蛐用来鸣叫的两个翅膀长于蛐蛐的肚子,甚至和后面的两条八字型的尾巴一样长,我只是听老人们讲过,一次也没有见过;比如白玉顶,也就是蛐蛐的头部中间的那个灰白色的圆型的东西,明显白于一般的蛐蛐;比如红玉,就是蛐蛐的翅膀和头是红褐色的,等等等等……我曾经在坟地里捉到过红玉,当时不小心掉下来一条大腿,但仍然战斗力惊人,咬败了了很多蛐蛐,后来屋里喷敌敌畏防治蚊虫,被熏死了。
逮到蛐蛐后,要将蛐蛐进行初选,也就是要斗一斗,一般是一对一,胜方留下,败方放掉,除非败方个体很大再留两天进一步观察。斗蛐蛐是将两只参加战斗的蛐蛐放到一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比如脸盆或其它的盆、罐,用狗尾巴草做成的逗引子轻轻撩动蛐蛐的嘴部,蛐蛐就会张开两个大牙追着咬逗引子,两个蛐蛐迎头碰上,直接就是对着咬、拧、翻。一般人们总认为蚂蚁的力气大,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很多的食物。其实蛐蛐的力气也不小,斗蛐蛐的时候,一只蛐蛐用牙咬住对方,能轻松的将对方身体拧起来,和人类摔跤一样,轻松地摔到地上。一般情况下,这一下就会让被摔的蛐蛐胆怯认输,掉头就跑,再也不敢对着咬,而得胜的一方,则会得意的鸣叫起来,但也有个例,需要两三个回合甚至四五个回合反败为胜的,凡是这样的个例,要么是个体大,要么是品种好。一般情况下,个体大小差不多的,黑颜色的不如黄颜色的厉害。如何辨别蛐蛐的品种,最有权威的是南宋末年的太师平章贾似道,他写了一本《促织经》,这可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里面内容非常详尽, 共两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病、论斗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论述,看看论赋中的描述:“愚尝论之:天下有不容尽之物,君子有独好之理。独促织曰莎鸡.曰络纬,曰蛩,曰蟋蟀,曰寒虫之不一其名。或在壁,或在户,或在宇,或入床下,因时而有感。夫一物之微,而能察乎阴阳动静之宜,备手战斗攻取之义,是能超于物者也甚矣!促织之可取也远矣!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也。又尝考其实矣,每至秋冬,生于草土、垒石之内,诸虫变化.隔年遗种于土中,及其时至方生之时,小能化大也,大亦能化小也。若夫白露渐旺,寒露渐绝,出于草土者,其身则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必劣。赤黄,其色也。大抵物之可取者,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赤小黑大,可当乎对敌之勇;而黄大白小,难免夫侵凌之亏。愚又原夫入色之虫:赤黄色者,更生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者为首也。黑白色者,生之头尖、项紧、脚瘦、腿薄者,何足论哉!或有花麻头、水红花牙、青灰项、白肋翅、阔翼、单尾、秃须、歪线额、弯尾、翘翅、龟背、虾脊、促织身相螳螂状、土狗形、蝴蝶头、尖夹翅,此数者,叉皆为虫之异象者也。紫头偏有勇有敌;艳色定虚华无情。则是铜头有准,却是枣核牙长,色样俱佳,未尝不勇;伤残独腿,及于欠足之虫,总为不全,却有可观之处者也。惟有四病,若犯其一,切不可托之,何也?仰头,一也;卷须,二也;练牙,三也;踢腿,四也。若两尾高低,曾经有失;两尾垂萎,并是老朽者也,其亡也可立而待。若有热之倦怠。与夫冷之伤惶者,又且不可缓其调养之法也。使调养之法缓,情性之欲拂,则物之救死,而且恐不赡矣,何暇勇于战斗,期于克捷,而能超乎群物者哉?故曰:君子之于爱物也,知所爱。知所爱,则知所养也。知所养,则何患乎物之不善哉!是为论“。能把蟋蟀研究的这么透彻,当然也就不是什么好官了,当时蒙古人进攻中原,兵围襄阳,有人报告军情,当时他正陪着妻妾都蟋蟀,把报告之人捆起来扔到火堆里,所以后人称之为蟋蟀宰相,最后被郑虎臣在漳州木棉庵金瓜锤顶丢了性命。
养蛐蛐的用具最好的是陶罐,在陶罐底用胶泥铺薄薄的一层,因为胶泥容易保持水分,把保留的蛐蛐放进去,扔上几个北瓜籽的仁就可以了。当时有人说喂大米可以锻炼蛐蛐的牙口,因为大米粒显然比瓜子仁要硬的多,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那会儿瓜子仁家家都有,大米粒可就很少了,我们那里不种植大米,统销粮里也没有大米,只有家庭当中有在城镇吃商品粮的人家才会有大米。现在南京上海天津斗蛐蛐盛行,每年都有人到山东夏津去收蛐蛐,据说那里的蛐蛐品质好,战斗力高,一只好的蛐蛐能卖万把块;我的老家前几年也有人去收过,不过由于大量使用农药的原因,不要说蛐蛐,就是将军头、油葫芦等也几乎灭绝了,我回到老家几乎听不到蛐蛐的鸣叫了,逮蛐蛐、养蛐蛐、斗蛐蛐,也成了一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