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明僧绍:栖霞寺的奠基者与明征君碑的故事

08-27

提到栖霞山,必然会联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栖霞寺。然而,栖霞寺中保存着南京仅存的唐代著名碑刻明征君碑却时常被人们忘却。明征君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前右侧,并覆以碑亭。明征君碑是“舍宅为寺”的隐士明僧绍的第五代世孙明崇俨(唐高宗李治的宠臣)为纪念其先祖,特向高宗李治求取的一块“御碑”,竖立在栖霞寺旁。同时,也是为栖霞寺的奠基人明僧绍“树碑立传”,让世人不忘。

明僧绍多次被征召而不赴

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平原鬲县(今山东平原县)人。其先人是吴太伯的后裔,百里奚的儿子孟明。以名为姓,他是孟明的后代。他的祖父明玩,是州从事。父亲明略,是给事中。

明僧绍通晓经书,有儒术,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两次举为秀才,永光年(465),镇北府聘为功曹,都没有就任。他隐居在长广郡的崂山,聚集弟子建立学校。北朝北魏攻克了淮北,便渡过了长江。昇明年间(477-479),齐高帝担任太傅,教人聘用明僧绍和顾欢、臧荣绪,以旌旗车马的礼仪,征为记室参军,没有到任。明僧绍的弟弟明庆符为青州刺史,明僧绍缺乏粮食,随着明庆符到郁州,住在弇榆山,栖居在云间的精舍,愉快地玩赏水石,始终一次也没有进入州城。

泰始末年,岷、益地区有山崩,淮水在齐郡干涸,明僧绍私下对他弟弟说:“天地之气,不失其顺序,如果阳气潜伏而不宣泄,阴气压迫而不蒸发,于是便有山崩川竭的变化……”

南朝萧齐建元元年(479)冬,他被征为正员郎,称说有病没有就任,此后高帝给崔思祖写信,让明僧绍和明庆符一齐归京。又说:“不吃周朝的粟而吃周朝的薇,古时还有人发议论,在今天难道就能没人谈论吗?聊作笑谈。”明庆符罢任,明僧绍随他归京,途中住在江乘摄山。明僧绍听说和尚释僧远素有德行,便往定林寺去问候。高帝想出寺见他,释僧远问明僧绍说:“天子如果来到这里,居士您如何对待?”明僧绍说:“山泽之人,正应当穿墙逃遁;如果辞谢不能得到允许,便应当依照戴公从前的做法。”随后逃回摄山,建立了栖霞寺住在里面,高帝感到非常遗憾。

从前戴颙高卧窗下,以山人的衣服穿在身上,明僧绍所以那样说。高帝后来对明庆符说:“卿的兄长行事高尚,也是唐尧的外臣。朕梦想幽人,确实是很用力的。正是所谓‘径路绝,风云通’。”于是赐给了竹根如意、笋箨冠,隐士们认为十分光荣。渤海人封延伯,是一个行为高尚的士人,听说后叹息说:“明居士身更在后而名更在先,也就是南朝宋、齐时代的儒仲。”又征他做国子博士,没有上任。明僧绍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称为“征君”。

明僧绍应为栖霞寺奠基人

栖霞山本来叫伞山,因这座山中盛产甘草、野参、当归、茯苓之类的中草药,有滋养摄生的效用,所以又有摄山之称,所以改名为摄山。明代的按察副使冯时可在他的《游摄山栖霞寺记略》中记载:摄山旧名伞山,以其形团如盖也,或以地宜药物,易今名焉。在南朝以前,摄山中常有猛虎出没,为此,栖霞山又名虎窟山。不过,在栖霞山所有的名称中,摄山一名较普遍,它的北麓至今仍有摄山湖、摄山营等,都是以此命名的。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480),明僧绍随其弟来到了首都建康(今南京)。他到了建康以后,选择了远离台城的摄山,作为息心宴坐之地。摄山在当时属于江乘县,相传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会稽后北还渡江之处,从秦朝开始,就在这里设县。明僧绍看中此山,可能是因为山上盛产一些利于摄生即养生的药草,宜于隐遁之士摄养延年,或许是这里有泉石林壑之美。当时,在明僧绍家邻近有一沙门法度禅师在讲《无量寿经》,明僧绍与他交往很深,待以“师友之敬”。后来,明僧绍就在489年把自己的宅第捐给佛门,修成寺庙。据史书记载,“因即邻崖构宇,别起梵居,耸峤飞柯,含风吐雾,栖霞之寺由此。”当时建成的寺宇称为“栖霞精舍”,“栖霞”之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高僧传》法度禅师传略中亦有记载: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隐于琅琊之摄山,挹度清真,待以师友之敬,及亡舍所居,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在明代兵部侍郎汪道昆的《栖霞般若堂记》中亦有记载:齐征君明僧绍供法度禅寺,居摄山。太始中,征君以其舍为栖霞寺。由此可见,明僧绍应该是栖霞寺的奠基人。

明征君碑1300余年保存完好

明征君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首为6龙拱额,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书法家王知敬书写;碑身两侧为狮首授带西番莲纹饰;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于676年撰写,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行书题写,字体结构与《圣教序》很相似,其书法“风骨凝重,精光闪含”。通篇2376字,为四六韵文,以10首名词作结尾。该碑记述了明僧绍生平,以及南朝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可看出唐高宗李治对明崇俨的器重。碑文,实际上就是一篇明僧绍传记。现尚存2363字,仅缺13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阴刻有硕大“栖霞”两个大字,为高宗李治御笔,笔力遒劲、雄浑。这座碑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尚能不失其当年光彩,堪称奇迹。是南京仅存的唐代碑刻,在全国现存唐碑中,尚属极罕见的珍品。

更令人称奇的是,明征君碑碑材系动物化石,呈深灰黑色,质地坚硬细密,不易风化,故碑石虽然经1300余年风雨剥蚀仍保存完好。碑面上有许多豆粒状白色斑纹,宛如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花蕾,故称“梅花石”。经地质学家研究确认,这种斑纹,系2.8亿年以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全碑约有海百合茎化石2.2万多个。碑下龟趺头部又有球斯瓦格蜒化石,证明它是用2.8亿年前之石雕刻而成,这些内含物更加提高了全碑的研究观赏价值。从其岩性特征分析,与栖霞组灰底部该层岩石相当,证明此碑材取自栖霞山。

说到南京的历史,众所周知,“南京”一词,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含义。一般认为,这个词开始用来指古都金陵,是从明代开始的。明僧绍碑文有“凌江迥憩,遂届南京”,所指已是金陵。这可能是这一用法历史上最早的用例。清代学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四《栖霞寺明征君碑》中已提到这一点,这也是关于南京地名的一个掌故。明僧绍碑将历史、书法和石雕艺术完美地统一起来,人们在饱览栖霞自然风光,观赏千佛崖的同时,也能一睹唐代书法艺术的风采,加之明僧绍碑碑材的奇特、难得,更给人们增加一缕不寻常的情趣。 

来源:金陵晚报

宠物猫的种类有哪些

蓝珀的功效与作用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