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石的收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的是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绘制了八卦。根据洛阳石友的分析,伏羲应该是根据黄河石(河洛石)上的图纹画成了八卦。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都,先后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经105帝,历时1650年。洛阳在唐宋时也是奇石收藏最活跃的城市。并出现了“待之如宾友,爱之若儿孙”这样爱石如命的牛僧儒,以及他的政敌李徳裕。李德裕的平泉山庄“引泉水,萦回穿凿,像巴峡、洞庭九派十二峰,迄于海门。”两个宰相的府第各种奇石形形色色,琳琅满目,恐怕也少不了黄河石吧!另据史载,武则天时,有人从洛河中拾到一块石头,上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几个字,武则天大喜,封供石者为游击将军。有人推测,这是她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迎合武则天想做皇帝的心思做的假。但说明洛阳黄河石中有图案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做假也不可能做到黄河石上去。
图1
宋·杜绾在《云林石谱》(图1)中记载的出于黄河或其支流的奇石有:洛阳的洛河石: “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有五色斑斓。采者最白者,入船和诸药可绕变假玉或琉璃用之。”出于今安阳市的相州石:“相州之北数十里,地名梨园。漳河水中出石数种,或如浓墨圆点成纹,或深黄匾头,颇坚润。土人谓之姜豉石。堪琢为器物,亦磨作镇纸,其价甚廉。”汝州石:“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彻,小有纹理如刷丝,其质颇大,堪治为盘盒酒器等,十余年来方用之。”产于关中平原的平泉石:“平泉石出在关中。考之李德裕平泉庄记草木花石之美,其石产水中,每获一奇,皆镌有道二字顷余颍昌杜钦益家赏一石,双峰高下,有渲道。挺然长数寸许,无嵌空岩突势。其质不露圭角,磨砻光润而青坚。于石罅中镌有道二字,扣之有声。” 甘肃陇西的通远石:“通远军即古渭州,水中有虫类鱼,鸣或作漞漞之声,土人见者,以梃刃或坚物击之,多化为石。石色青黑温润,堪为砺,目之为漞石。或长尺余,价值数千。凡兵刃用此磨治者,青光不镦。”鱼龙石:“……又陇西地名鱼龙,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乡所产无异,岂非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 历史上的陇西不是今天陇西的概念,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变迁,管辖范围一度包括洮河流域,这片区域远古曾是大海,出土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这些记载应与此有关。以及颇具传奇色彩的兰州石:“兰州黄河水中产石,有绝大者,纹彩可喜,间于群石中得真璞,外有黄络。又有如物象,黑青者,极温润,可试金。顷年,余获一圆青石,大如柿,作镇纸、经宿,连筒册辄温润,后以器贮之,凡移时有水浸润,一日坠地破而为三四段,空有小鱼一枚,才寸许,跳掷顷刻即死。”在这段百十个字的记载中,讲述了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石中能有活鱼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倒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兰州一带的黄河石在当时已随“丝绸之路”和“茶马互市”的贸易之路来到江南,并为文人雅士所青睐。
考古工作者在今山西境内黄河边的芮城县发现了180万年前西侯度猿人制造的旧石器,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其他旧、新石器更是不断涌现。与赏石有关的考古发现目前较早的有南京北阴阳营8号6000年前古人类的居住地遗址中发现的76粒“花石子”,也就是今天的雨花石。黄河流域这种发现也层出不穷,在甘肃齐家文化墓葬遗址中发现有石块随葬现象。石块多为白色,因贫富差异,随葬的石块有多有少。这种随葬风俗在旧、新石器时期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如山东大汶口文化中、临朐朱封遗址中、青海乐都柳湾墓地中……所不同的是石头有白石、玉石、绿松石、一般卵石。2015年3月,河南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配合项城某基建工地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一处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群,考古专家还从中发掘出土了黑、白卵石6枚,长柱形水晶1枚。这些卵石如手指肚大小,没有加工过的痕迹。现在能见到的历史上留下的黄河奇石已不多。2002年9月22日,西宁胡其伟在《西海都市报》上发表了一篇《石鱼的故事》文章,说他曾经在一位农民手里购买过一只马厂类型的陶罐,在交易完成后,农民又顺手递绐他一块不大的石头说:这是在陶罐里放着的,罐子你买了,石头也送你吧!这是一只长条形的青色石头,大的一头白筋脉形成有眼和鳃,似一条鱼。(图2)应该是古人赏玩或当作祭祀时的代用品,也未可知。马厂类型的时代约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距今约4000多年了,毫无疑问这是目前所知最早被收藏的黄河石吧!在黄河中有一种水纹石,其纹理如水在流动,富有动感。有人推测,出现黄河上游彩陶上的纹样,很可能是古人从这种石头上得到的灵感,如果真是这样,那在马家窑文化时期,玩石就可能不是个别现象了。
图2
清末阔普通武(蒙古人)在其《湟中行纪》中记载:“游城隍庙.看青玉(高五尺)、黄玉(高三尺)系璞玉,宝光夺目。闻自和田运至兰省,以此涉讼,皆献于庙。” 这说的是在兰州城隍庙(现为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亨殿前,有两块巨石,东面的呈黑绿色,高约1.1米(图3);西面的呈黄白色,高约1.3米(图4)(均从座以上算起),西边的附有一块人称雪花石的小石。以前有人说是玉石的,说这是进贡朝廷的和田玉,当人们从新疆运往京城,路经兰州,恰遇皇帝下诏免贡,地方官觉得不宜放置他处,就安放到隍庙了;另有说法是明代之前坠落在兰州的陨石。其实,这两块巨石纯属黄河石。
图3
图4
1980年10月,甘肃省地质局的杜志勇先生征得隍庙同意,分别从两石上采取样品,请甘肃省研究所岩矿鉴定工程师乔鸿玉用偏光显微镜鉴定,结果为东侧一块为玄武质角砾凝灰岩,西侧的一块为纳长石化磁铁硅岩。这类岩石在兰州至刘家峡水库的公路两侧山中多有出露,因地震或山洪带冲入黄河,流入兰州,由人们选到庙里来美化环境。其具体年代无法考证,但应该在明朝中后期。因兰州原隍庙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失火被焚,现在隍庙建筑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重建。但是这样两块这么重要的历史古迹,在2017年底在隍庙又一次地面整修中莫名消失了。隍庙地面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修过一次,当时的管理者很有水平,以前的石座就是个水泥墩子(图5),这次修整石变成了青砖收腰底座,后来2012年地面又整过一次,古石未动。
图5
2017年的修整中古石就失踪了。得到此消息,甘肃省观赏石协会于2018年4月向兰州市文化、文物、宣传、工会等部门分别打了报告,希望恢复这一历史古迹,但至今未果,真是令人扼腕!这里说隍庙大石为明代也是推断岀的,没有太确凿证据。但2011年11月23日,兰州的各大媒体刊登了2011年11月1日下午从兰州晏家坪明墓出土的两件黄河石实物,证明了黄河石在明代时就已经作为艺术陈设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文人雅士的文玩。其中一件为白底蓝色纹理,看似为林木茂盛之景(图6);另一件白石上用墨线绘出一直立正面男性人物,着典型明代服装,右衽长衫,用笔准确,线条流畅,人物生动(图7)。也说明古人玩石并不严格追求天然,而是不拘形式。
图6
图7
兰州市文化宫(原名金天观、又名雷坛)始建于唐,名云峰寺,宋为九阳观。明永乐年始建雷坛。在兰州市文化宫的西边原有一座牡丹池,牡丹池门口就有两块置石。(图8、9)
图8
图9
顺便说一下,兰州五泉山公园掬月泉边的那块大石,以前看资料,说是从隍庙运来。2004年笔者去公园办公室了解,办公室均为年轻人,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但说不上该石来历,答应了解一下,后告诉我经退休的公园领导回忆,这块大石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临夏运来。这块大石就是石友称之为雪花石的石种,包浆厚重,(图10)看似为一块老石,对它的具体情况需再作了解。
图10
这些石均为造型石或山形石,黄河石中最出彩的画面石却不见踪影。在北京故宫御苑众多的供石中非常罕见且属唯一的一件画面石,石呈红褐色,左边一老者抬手作揖,右有北斗七星,这就是大约于明代收藏的《孔明拜斗》。这件画面石从石质看应为洛阳黄河石。(图11)
图11
据王贵生先生在《中华古奇石大观》中介绍: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红园路大拱北寺的大殿内,也收藏着三块黑色石头,除右下侧一块是和田墨玉外,其余两块均属黄河奇石。据寺内阿訇介绍,三石在寺内收藏已长达三百余年,自然应属清代藏石。青海平安县三合卫生院有块脚印石,传为鲁班的脚印,此石是上世纪60年代初搞基建时出土的。(图12)
图12
以前,在黄河流域的许多旧式住宅大院的大门两边,多摆有两块较大的黄河石,是“泰山石敢当”或石狮的象征物(石与狮同音)。其作用是“邪”镇“恶”的,在院子的照壁前或庭院中也常有用较大的黄河奇形石、山形石或象形石装饰庭院。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这些已不多见。用于家庭厅堂、书斋收藏的黄河奇石一般都不大,适合于几案陈设,经收藏者年久的把玩擦磨,表面自然光亮,雅致古朴。现在,在民间仍然偶尔可以见到明、清年间珍藏的黄河石。从以上我们看出,传统的黄河石收藏多以颜色深沉、石质细腻、表面光滑的象形、奇形石为主,这与古代文人雅士凝重、古朴、深沉、淡泊的品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