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叶名佩作 《子猷看竹图》
东晋名士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便令种竹。
有人不解,
不过暂住,何苦劳烦?
然子猷直指竹道:
“何可一日无此君!”
后世东坡先生“不可居无竹”正承袭此道。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
岁寒不改,虚怀惟竹,
文人对竹,可谓十分敬重。
古往今来,
“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然不琢不成器,
雅竹虽好,经精雕细琢,
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竹备受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
这也直接催生了竹雕艺术。
竹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国人对之具有的特殊感情,
如日月之明,毋庸多言,
至若竹雕之历史、特色与成就,
则知者不多。
竹雕西园雅集图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就在《竹刻简史》中说:
“我国远古时期已在竹制品上
施加装饰、雕花。”
这便是竹雕的初级阶段。
竹雕也称竹刻,
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
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
“竹刻者,刻竹也。
其作品与书画同,
不过以刀代笔,
以竹为纸耳。”
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虽然竹雕多是小器,
但一器之微,
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
特别是明清以后,
名家辈出,风格独特,
故成为了许多人的珍爱之物。
我国竹雕历史悠久,
远古时期,
中原、北方地区不生竹,
因此用兽骨刻写。
南方盛产竹,
便将符号或文字刻于竹上。
西周时期,
君臣朝会皆手持芴(又称手板),
由官位不同,
芴分不同材质。
古书中记载,
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牙),
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
战国时期,漆雕艺术繁荣,
漆器的器胎,以竹片或积竹制成居多。
成形的竹雕工艺始于唐代,
《图画见闻志》记载,
唐时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笔,
两头各出半寸,
中间刻军行一辅,
人马毛发、亭台云水,无不精绝。
明清时期,
文人画的勃兴,
促进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
竹雕艺术达到鼎盛。
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
雕刻技艺的精湛,
早已超越了前代。
雕刻与绘画、书法相结合,
成为这一时期小件雕刻的一个突出特点,
同时雕刻名家辈出,
并且涌现出了诸如“嘉定三朱”等竹雕大家。
明 朱三松制 竹雕和合二仙
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
浑厚质朴、构图饱满。
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
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 邓孚嘉 竹根雕陶渊明赏菊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
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
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竹雕技艺
早在唐宋时期,
竹雕技艺就流行于南方各地。
工匠利用竹根、竹节、竹片,
根据自然造型,摹物取态,
创作出各式器物,
专供人们闲暇时把玩欣赏,
如荸荠、莲蓬、佛手、花卉、动物。
竹根雕螃蟹香盒
也有出自现实生活之外的题材,
如神话人物、寓言故事等等,
大者不过尺,小者盈盈一握,
极富艺术造诣。
如同木雕一般,
竹雕也具有圆雕、透雕、浅雕等等分类,
但是与木雕工艺不同,
竹雕中还有一种皮雕工艺。
清 张希黄 留青杜甫诗意图臂搁
皮雕又被称为留青竹刻,
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很多又将留青竹雕称为平雕或者是浅浮。
现代 金西厓 留青饯春图臂搁 复件
留青竹刻是在竹子表面的青皮上雕刻图案,
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施以工艺,
展现出竹子最原始的色泽之美。
《旧学庵笔记》记载:
“凡云气、夕阳、炊烟,
皆就竹皮之色为之。
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中国制造工艺传世经典《考工记》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一般器物制作尚且如此,
文人雅玩则更具乾坤。
他们或道法自然,
最大限度地洞察材质的天然奇态,
将造化之美请于书斋案头,清心悦目;
或鬼斧神工,
把精湛的镌刻之技施于器上,
却不露匠气,惟妙惟肖;
或心高意远,
寄闲情逸志于物中,
身在喧市,而心飘万里也。
竹雕人物笔筒
竹雕刘海戏金蟾
竹雕高士山水笔筒
竹雕蕉石图笔筒
竹雕山水人物摆件
竹雕神游仙境笔筒
竹雕松下老人笔插
竹雕书卷形“春夜宴桃李园序”题词笔筒
竹雕人物香筒
竹雕填漆龙纹笔筒
竹雕西游记牛魔王娶妻香筒
竹雕西厢记人物香筒
竹根雕螃蟹香盒
竹雕小香炉
竹根雕渔翁
竹根雕狮子杯
竹根雕瘦骨罗汉
竹刻诗文笔筒
竹刻山水笔筒
竹刻仙翁摆件
竹刻琴形信刀
竹根制松树花插
竹刻水牛摆件
竹,可食;可用;可画;
可雕;可赏;可咏,
如此“可塑之才”,
试问谁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