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在江口一路采访,掌握到的线索将我们指向了柳江上的又一个古镇——运江。水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从上游溯源一路走来,探访过的古镇也有不少。有融江河畔“广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长安古镇,位于三江、融安、融水三县交界处的丹洲古镇,兴于龙江、融江、柳江三江汇合处的水滴古城……位于象州县的运江古镇又会藏着什么与水有关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7月18日,我们一行从柳州一路驱车奔向运江古镇。古镇位于象州县北部柳江与罗秀河交汇处下游,距县城20多公里。辽阔的江中心,有一座小小的古老岛屿,建于河中之岛上的古镇四面环水。由于今年降水少,环抱古镇的河水退去,露出了整条河床,我们才能够直接开车上岛。运江古镇
采访车缓慢行驶在河床上,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被车轮压得嘎吱作响。滩涂上杂草繁茂,几处浅水洼旁还有水牛闭目养神。不一会儿,我们顺利抵达古镇,等待我们的是象州县运江镇宣传委员李振沙和运江镇运江社区委员会副主任吴华杰。
运江古镇古街道
初到古镇,我们便感受到了浓浓的古韵——脚下的老街由大小不一的青石板铺就,街道两侧古朴的骑楼式建筑多用青砖砌墙、灰瓦做顶。当时天空还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青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更显光滑,三两行人在古镇中撑伞走过,眼前的画面仿佛让人穿越到了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座古朴小镇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悠久。
李振沙向我们介绍,运江古镇建制于汉代,繁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还和柳州有着联系。据《运江镇志》记载,明初,有丁、王、陶等姓人最先在柳江和罗秀河之汇合处务农,后廖、荣、毛等姓人相继到此务农,形成一小村落,史称此地为“江口”。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江口已逐渐繁荣,成为当地百里之内物资集散、转运的重要口岸,改名运江,为当时的雒容县封轨乡所辖。明万历四年(公元1676年)雒容县在柳、雒、象交界的江口设立巡检司,司署设于运江圩,乃运江设置之始。也就是说,运江古镇曾隶属柳州。经过一系列历史变迁,1953年4月,运江镇划归石龙县十四区,仍称运江镇,1958年区并乡和以后的改制则改称乡、镇或公社。1962年,撤销石龙县,划分为武宣、象州两县,运江公社属象州县。1980年恢复乡村政权制,运江公社改为运江镇至今。不仅如此,李振沙带我们探访古镇的运江国民中心小学旧址时,我们发现运江古镇与柳州还有更深的渊源。运江古镇古巷
运江国民中心小学建于上世纪初,高耸的罗马柱、半圆形的拱门和窗楣有着浓浓的法国式建筑风格。而它的前身,正是雒容县立第二小学。李振沙说,清代末年,法国传教士曾在此传教。民国时期,这里开办学堂,一直沿用于教学。1931年,雒容县立第二小学才改叫运江国民中心小学,时任广西教育总长、广西大学校长的马君武先生亲手为该校题写校名。如今,这里已成为运江古镇的历史文化展馆。
运江古镇历史文化展馆
在馆内,我们看到了一位老熟人——柳州“老市长”柳宗元的画像。柳宗元一生留下诗文作品600余篇,其中《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就与象州有关。
因诗作与象州产生联系的柳州官员不止柳宗元一个。馆中记载,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雒容县知县杨企到运江巡视时曾赋诗:诗句中提到的“麻子险”三个字让我们感到好奇。我们向李振沙、吴华杰打听一番才知道,“麻子险”指的是现在桂柳航线上闻名的麻子滩。那里滩长水浅,河道崎岖,水流落差大、流速快,自古就是一处险滩。我们在前文中多次提到的明代“旅游博主”徐霞客也在运江古镇留下了足迹。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途经运江古镇时写下游记:五鼓抵宾江,市聚在东岸,其上连室颇盛,其下复有滩。下滩,舟稍泊,既曙乃行。我们继续在馆内走走看看,没想到杨企和徐霞客留下的笔墨竟与后来我们发现的一个神奇的故事有关。在文化馆陈列的众多展品和书籍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一张被过塑保存的《来宾日报》。那是2021年2月3日出版的报纸,3版用整版篇幅讲述运江古镇的“铜盆角”之谜。报道中写道,奔腾不息的柳江河到了象州县运江古镇,突然按下“慢放键”,在这里形成一个平静的天然港湾,使得昔日的桂中商埠重镇拥有“面壁一江碧水,坐观五象印月”(古时称“五马拦江”)的地理环境。而过了运江大约1.5公里处又发生变化,河床窄而陡,水势急而深。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危耸的石崖上鬼斧神工地镶嵌着一圆形石块,直径2尺多,形似古时的用具——铜盆。自古以来,当地俗称此河段一带为“铜盆角”。铜盆角山崖背面不远处便是铜盆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象州县城的城墙上曾写有一条红色标语:“踩断横桥(村名)、压倒寺村、打烂铜盆!”运江镇的铜盆村从此闻名。铜盆角上的“铜盆”是亿万年前形成的一种石种——石胆石。由于岁月磨砺,洪水冲刷,“铜盆”的边缘逐年风化,几十年前直径原有三尺多的大“铜盆”变成了小“铜盆”。当地渔民黄鸿福称,铜盆角的水很古怪,也很可怕,他开了十来年的船,从来不敢靠近铜盆角岸边。他们“水上人家”的父辈们都不敢靠近铜盆角,“船老大”到此也要全神贯注,小心驾驶,或退避三舍,绕道而行。这里地形复杂,水流湍急,强大漩涡顺着山崖边急速旋转,上下翻滚,水色墨绿,令人望而生畏。铜盆角之水还怪在冬春两季较为平静,夏秋时节便暗流涌动,漩涡翻滚。每当夜深人静时,铜盆角隔一段时间便发出阵阵滚雷似的轰鸣声。黄鸿福还在报道中讲述了他从父辈那里听到的关于铜盆角和铜盆角之水的传说。说铜盆角之水,就要说到麻子滩,因为铜盆角是麻子滩的滩头。铜盆角下有一崖角形似张开的鲨鱼嘴,崖脚的水平面与江面水位相差一尺许,柳江水从此逐级落差,倾泻而下,形成了桂柳航线上闻名的麻子滩。从明代至解放初期,柳江流域的“水上人家”有个老规矩:所有途经铜盆角及麻子滩的大小船只,都要在麻子滩尾河边停靠小憩,上岸到麻子村边的庙宇祈福平安顺利。黄鸿福口中的传说,正与徐霞客游记中的内容相吻合:“其下复有滩”意思是说麻子滩是滩中有滩。“下滩,舟稍泊”,即船只顺利下行至麻子滩后即停泊上岸祭拜祈福。这篇报道最后,作者分析推测,铜盆角之所以如此神秘凶险,是由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铜盆角的地形错综复杂,连绵不断的山脉至此突出,迫使上游来水到此受阻,不能顺畅直下,在此绕来转去,自然形成两个大漩涡。同时,铜盆角边沿的水底下,有通往地下河的溶洞口,不断地往下吞吸河水,形成漩涡。由于铜盆角是由有一定弧度的石崖呈半圆形状围合而成,幽谷空灵,便形成了天然巨型的“回音壁”。铜盆角之水在夏季汛期间断发出轰鸣声,可能是溶洞口吞吸河水时与地下河贯通,发出的声音经“回音壁”放大后产生了巨大轰鸣回响,并且传得很远。水在象州古镇留下了神秘的传说,也留下了一段繁华的历史。从文化馆出来后,吴华杰说要带我们去看看运江码头旧址。跟随他的脚步,我们穿行在古镇中,古镇因水而兴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徐徐展开。运江码头旧址
因四面环水的独特地理位置,运江成了国内外罕见的水上孤岛古镇。从古镇乘船上可通达柳州,下行可至广州、深圳乃至香港、澳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便利的水上交通让运江成为了历代商埠重地,拥有了“柳江名埠”的美称。
古镇短短300米的旧街两旁,曾经商贾熙攘、百货琳琅,最繁华时竟有五家享誉国内外的药材铺、两家酱园厂、三家卷烟厂、一家国有银行还有十余个购销公司和当铺。古镇北端还有一处粤东会馆遗址,会馆始建于清代,是货物贸易、沟通信息、加强联谊的重要场所。这繁华的场面让当时的运江古镇被人们称作“小香港”。一路上,我们还看到了运江港务站和运输社的旧址。运江港务站是一座两层的砖木结构建筑。自古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末,运江周边的乡镇及邻近的荔浦、金秀县等地旅客大都经运江坐船上柳州,运江的水路客货运输非常繁忙。港务站负责发布航运信息、出售船票、管理到港客轮、接驳上下客等业务,曾经是古镇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运输社则是当时的水上运输管理集体单位,有负责柳江和罗秀河运输的一社、二社,还有渔业社和搬运社。我们沿着街道向江边走去,不一会儿,一座有着红色门框的石牌坊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便是运江码头。吴华杰介绍,运江码头建于清朝,曾叫古石门码头,现在也叫五星码头。“连接码头和河岸的青石台阶一共有89级,这个台阶数可是建造者特地取的。”吴华杰告诉我们,清朝建造码头的是一群广东商人,取粤语中的“发”和“久”与数字8和9的读音相似。码头建造89级台阶,暗含着商人们“发得久”的祝愿。生活在运江古镇的雕刻手艺人在雕刻
古镇的水运鼎盛时期,码头附近的岸上和船上生活着几千名客商和水上疍家人。吴华杰说,古镇上流传的一句诗形象地记录着当时码头的盛景: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珠。“白天很多船要在古镇上滩,当时没有机动船,上滩全靠纤夫来拉,拉纤的动作就像是朝拜古镇一样。到了晚上,渔船上的渔灯、人们上下船时人手一盏的烛灯在夜色中闪动,从远处看,古镇上就像有上万颗夜明珠一样。”
运江古镇的繁华止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公路建设的铺开,铁路、航空运输的发达,水路运输逐渐没落。运江码头的吞吐量也逐渐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人流、物流的减少和商业的萧条。“柳江名埠”光芒不再,但那些“高光时刻”留下的沉淀,让这座古镇以另一种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千年老街、古码头、粤东会馆、法国古教堂等遗迹,让运江镇在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资源,让古镇重新焕发生机。象州县运江古镇爱情小巷
离开古镇前,我们还注意到距离运江码头不远处,几台重型工程车辆正在河床上施工建设。吴华杰告诉我们,那工程是平陆运河的附属工程,原来古镇周边的航道可通行的船舶最大载货量为800多吨,河道疏浚后,通行船舶的最大载货量可达到3000多吨。
这一工程让我们对运江古镇未来的水运发展有了期待。带着这份期待,我们继续沿柳江向下探索,寻找更多与水有关的故事。●严重违纪违法,广西3人被开除党籍移送起诉
●痛心!游客被吸入水上乐园排水口身亡,湖南一景区已暂停营业
来源/全媒体记者 李广西 李书厚 张国锋 宋美玲 朱柳融 实习生 潘虹宇
新闻爆料电话:18977221234;推广合作联系方式:13877213344(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