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红山文化深度研究: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探索之旅

06-04

核心提示

今年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正式命名70周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综合研究日前在北京启动。此次研究分为5个课题,其中,界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中是否存在“红山模式”是此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门槛梳理更多证据

此次“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综合研究”在北京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开题论证会,标志着中华文明探源领域重要项目之一的红山文化综合研究正式启动。据悉,探寻在定义文明的“中国方案”里,是否存在着一个“红山模式”,已被列为这一专项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

截至目前,红山文化考古发掘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此次综合研究的启动,将在全面梳理已有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聚落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及相关区域比较研究,这将加深认识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与机制,也能深入探讨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作用、南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相关研究。

此次综合研究将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研究阐释红山文化,提升红山文化研究的精度、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综合性的理论认识,为探索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社会的复杂化及文明化进程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同时,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认识,实证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

研究共设立红山文化聚落与社会考古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科技检测与综合研究、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资源与生业研究、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时期环境考古研究、比较视域下的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格局与红山文明研究5个子课题,由5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牵头。

这5个子课题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互为支撑,研究内容互为补充、研究结论互相验证。其中,“比较视域下的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格局与红山文明研究”由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星德牵头负责。

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将引入专项研究

历时20余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中明确,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可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可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5800年至距今5200年前后,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和江淮之间凌家滩遗址的发现为代表。

张星德表示,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红山社会是否形成了文明,也就是说,在定义“文明”形成的“中国方案”里,是否存在着一个有别于其他文明形式的“红山模式”是此次综合研究的重点。课题希望在比较视阈下探讨红山文化由族群多元走向文化一体,最终实现进入文明的历程。

张星德介绍,在计划5年的研究中,除了利用考古学的地层学、类型学等学科方法进行研究外,他们还将引入地理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将红山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以及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展开深入研究。

辽西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截至目前,辽西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接续努力,先后调查和发掘了红山文化西水泉、蜘蛛山、胡头沟、东山嘴、牛河梁、那斯台、西台、草帽山、兴隆沟、魏家窝铺、田家沟、哈民忙哈、半拉山等数十处遗址,极大丰富了红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面貌与内涵。

(辽宁日报记者 朱忠鹤)

宠物兔吃什么草好

国画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