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揭秘泰山刻石:传国之伟宝的永恒魅力

08-09

揭秘泰山刻石:传国之伟宝的永恒魅力

中国的名山有所谓『五岳』之说,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具有五岳独尊的崇高地位。泰山这一崇高地位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它雄奇高大的景观形象,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泰山历来是帝王们举行封禅和祭祀活动的大山。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之顶筑圆坛以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天子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为祭祀天地而举行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而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封禅和朝拜泰山的历代帝王,从秦始皇到清高宗,共有十二位之多。他们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泰山的知名度。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帝国统一后,『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其在东巡期间,为彰显自己的统一事业功绩,在各地立了七块小篆碑刻,分别为《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率群臣封禅泰山。在泰山极顶,除举行祭天大典外,还立石颂德,于是便有了著名的《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共一百四十四字,着重宣扬了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了治理国家的决心。公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病死于东巡的归途中,其少子胡亥继为二世皇帝。公元前二〇九年,秦二世东行泰山,并在《泰山刻石》之阴刻其诏书,二世诏书共七十八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辞二十二行,每行十二字,共二百二十二字。现仅存秦二世诏书十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一一一四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一百四十六字。明嘉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祠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四行二十九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一七四〇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泰安知县汪汝弼等在碧霞祠西侧玉女池内觅得残石两块,存十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将其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西新筑宝斯亭(又名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山洪暴发,东岳庙西墙倒塌,宝斯亭倾毁。后泰安知县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命道士刘传业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并为之题跋。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严加追查,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重置道院。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年),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残石和徐宗干跋及自己的题跋共三石一并嵌于石屋,并围以铁栏加以保护。一九二八年春,国民党孙良城部驻泰,改岱庙为中山市场,环咏亭被毁,刻石又移于岱庙东御座院内,修筑一座门式碑亭,将以上三石垒砌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在碑亭正面镶装玻璃加以保护,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使游客能一睹《泰山刻石》的风采。

《泰山刻石》又名《秦封泰山碑》,相传为秦朝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撰文并书丹,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省结体,整齐笔画,为秦统一文字、创立书体作出了卓越贡献。《泰山刻石》的小篆书体,线条横平竖直,工整匀称,圆健似铁;结构左右对称,平稳修长,疏密适宜。它上承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遗韵,下开汉隶、唐楷先河,峻拔古厚,骨力丰沛,雍容渊雅,其雄奇威严之神采、山岳庙堂之气象,为秦代小篆之正宗,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唐张怀瓘《书断》赞其为『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宋刘跂《泰山秦篆谱序》称颂『李斯小篆,古今所师』。元郝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筯,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多少历史的遗迹、遗物早已湮灭,而《泰山刻石》却依然存世,虽然仅存十字,但正如清代王家溶所赞:『零星两片石,卓越两千年。』

现今传世的《泰山刻石》拓本,存字最多又最为著名的是一百六十五字本和五十三字本,原均系明代江苏锡山人安国(字民泰,号桂坡)旧藏,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日本。一百六十五字本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日本三省堂《书苑》第五卷第十一号曾影印;五十三字本现藏日本三井文库,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中国法书选』『原色法帖选』有影印。此二本各纵二七·八厘米,横一四·三厘米。此次我们即以一百六十五字本为底本加以影印,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由于《泰山刻石》为剪装本,剪装时遗弃了残泐不存的文字,致使原文行次关系丧失,多有文不成句之处。为方便识读,我们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补足原文字数,所补文字加『□』表示。另,我们还在释文中对部分古字、通假字、异体字进行了简要说明。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轩辕石产地

八骏图原图 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