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探索宋代宋砚的魅力与历史价值

02-09

探索宋代宋砚的魅力与历史价值

宋砚和宋砚之美以及紫金砚在宋代

2022-03-15 18:43

编者:琅琊砚痴·紫金李

(1)

宋砚

晋江鸿江盆景植物园

订阅

砚,作为文房之要物,在社会文风兴盛的宋代,获得极大发展。两宋时期,重文取士,寒门子弟皆有机会求取功名,由此导致全国文风兴盛,书院林立。在此背景下,砚台需求大增,砚文化蓬勃发展。宋·史尧弼《策问》曰:「惟吾宋二百馀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由此可见当时士大夫对文化艺术是何等的自信。

宋代理学的兴盛,为宋砚制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二程粹言》云: 「天者,理也」、「理者,实也,本也」。《朱子语类》云: 「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从当时的理学思想看来,「万物皆有理」,这里的「理」应理解为相对于「器」「物」而言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宋代砚器的制作秉承一个「理」字,通过对古砚的详细解读,其简约的外形,简洁的线条,各种点、线、面的结合之协调,为历代砚之造极,从细微处去观察其表象,发现宋人制作态度非常严谨。比如从不同砚器的长、宽、高比例中,可以窥视到相同的规律:

在不同社会阶层所使用的砚台制式、规格中,可以解读出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等信息。宋砚以线造型,以型写神,似直非直、似圆非圆、似平非平,方圆结合、动静结合、追求平衡。这种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美学思想表现,正是理学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处处承载着丰富的宋人理学思想与智慧,体现出宋代文明之伟大,宋砚之妙就妙于此也。

/

/

抄手砚不但是宋砚的主流砚式之一,也是砚台史上最为经典的砚式。它继承唐代簸箕砚、凤型砚等诸多元素,又承载宋文化之精髓,简洁大气又非常实用。从目前出土的情况分析,抄手歙砚比重最大。

/

/

「明窗净几罗利,余故荟萃古琴砚古钟鼎」。从宋人赵希鹄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古人对琴式砚之钟爱。琴式砚发展到宋末,式样已达数十种,其中北宋相对写意、南宋逐步写实。宋代《歙州砚谱》和《端溪砚谱》都载有「琴样砚」。以琴式入砚,题材取于乐器,经过抽象提炼后,略去了大部分琴的构件,只留下琴的整体修长外形。砚额仅用一优美的弧线代表龙龈,点出琴的主题。简洁的线条非常准确传神地勾勒出这一文房用具特有的高贵与典雅。

/

/

履,在古代有很多的寓意,与品行有关。《晋书·温峤传论》记载: 「性履纯深,誉流邦族」。履又与福禄有关,汉·焦赣《易林·需之大畜》记载:「封圻英流,履禄绥厚」。以履为题材制砚从晋代瓷砚中已经看到,在宋代则非常普遍。「履」不但是歙砚的主要制式之一,端砚洮河等石砚也都有履样砚,有隻履型、也有双履型,造型也各异。

/

/

「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风得意」是对学子寒窗苦读的最好报答。 此砚作有圆形,亦有椭圆形,由上而下内敛,砚内形若马蹄。砚堂斜向下与砚池相连,砚面饱满而有张力。砚外形峻峭,整体敦厚。

/

/

砚池如月,砚堂如日,寓意日月同辉。置此样砚于几案,激励学子攀月折桂。砚作正圆形,砚面大于砚底,砚体自上而下收缩内敛。砚缘宽阔,砚堂雕琢饱满,略微凸起,砚岗过渡自然流畅,砚背深凹,与砚堂呈现阴阳平衡之意。因研墨推磨的需要,砚的石 纹是竖向,与磨墨的方向一致。

/

/

凤字砚也称「凤池砚」或「凤凰池」。其砚外形如「凤」字,砚首略窄、 砚尾较宽,尾部有二足,砚面淌池。砚首由圆到方、束腰明显、尾部开张,砚面平坦,砚堂与边线齐平,与砚池有圆润饱满的砚岗过渡分界。此砚式盖始於晋代。米芾在《砚史》中写道:凤字砚「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晋唐用凤池砚,中如瓦凹,故曰「砚瓦」。

/

/

此类砚出现在北宋早期,因文人便于携带而设计。通过此砚的实物与解剖图可以看出,其长宽高比例接近当时的寿棺琴式砚,除外形比一般砚台小以外没有特别的不同,而实际上此砚的中间被挖空用来储藏水,以便旅途随时使用。研磨板与水箱间用黏合剂粘合,滴水不漏,研磨板采用很好的砚石,有利于研磨,大多是歙石,也有少部分采用端石。研磨板与砚池各有一个小孔,分别具有透气与进出水的功能,设计之妙巧夺天工。

(2)

宋砚之美

日语教育知识

关注

宋砚,其简约的外形,简洁的线条以及点、线、面结合之协调,为历代砚之造极。宋砚以线造型,以型写神。从细节处可以看到线条似直非直、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平中藏弧、有角不方,这种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美学思想表现,处处承载着宋人的情趣与智慧,宋砚之妙就妙于此。

有宋一代,在文人的推动下,用砚、品砚、藏砚,研究砚成为时尚,砚的样式之丰富,制砚工艺之精湛,砚材质地之精美,砚文化积淀之深厚,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文人意趣更是为后世所推崇,值得细细品味。而对于古砚藏家晴雨楼主人朱曙光先生来说,能与古砚不期而遇,晨昏相依,厮磨半生,足矣!

藏砚肇始,很是偶然,三十年前的军营里,战友从婺源带回一方龙尾砚,黝黑的石头上洒落着点点金星,如秋夜的星空,深邃而神秘,让他产生了莫名的喜欢,便也请人捎买一方回来。当时并未询价,不曾想,一方新的鱼子纹龙尾砚值他半月工资,四十元, 1987年,这个数目他始终记得。不过,藏砚之路由此开始。

“喜欢砚的人在旁人眼里或许都有点神经质般不可理喻。”晴雨楼主人半开玩笑自嘲。乍一看,就一块石头,一件泥陶,一般人不会动心的。可是,爱砚人会抛开表象,专注于石品纹理、年代形制、工艺特色、文化背景、过往流变的钻研。于是,在他们眼里,金星,银星,石眼等各种石品是造物的杰作,凤池、风字,斗样、琴样等诸样砚式是文脉的存续。砚变得可观起来,砚石会升华,沉淀,延展。氤氲中,呈现出一个全新缤纷的世界,让他们流连其中,乐而忘返。

倏忽廿载余,晴雨楼主人孜孜以求,古砚品类日渐丰富,其间慢慢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古砚藏品框架。他原本藏砚的阁楼即名晴雨楼,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是阁楼地方有限,独自把玩尚可,展出则显局促。2010年,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盐官景区的协助下,原本在闹市小区阁楼上的晴雨楼搬建到了盐官古城,一个凝聚巧思的藏砚馆被开辟出来。

亭台、楼阁、回廊、庭院勾勒出江南意象。细致描摹处,锦鲤戏荷,灵动起澄澈的涟漪,如微醺的晚风轻抚欲语的琴弦,弹奏一池素莲香。晶莹闪醉了凝露,滴滴入砚,泅润成一方墨韵飘荡,轻轻的一晃,变成了月光。回眸处,菖蒲滴翠、竹影摇曳、玉兰花开。展馆的设计处处围绕古砚生发,展厅里的天井便是一方城池砚的造型。檐水滴落,沿周遭水渠汇聚入池,方正平直,其间有芭蕉亭亭而立,一如晴雨楼藏砚,简约而雅致。

展品陈设以汉唐、宋元、明清的年代为序。展品每半年更换一次,每次更换一部分,1800余方古砚在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的八年时间里,几乎轮转了一遍。无论晴雨,夫妇俩经常会在展厅里转一转,面对古砚,每一方的来龙去脉,其间的得失经历,一幕一幕,往事历历,展厅成了他们与古砚和砚友交流的精神空间。

收藏至此,晴雨楼主人早就有意将收藏的古砚制作一本砚谱,供藏家交流,为大众分享。两年前,他开始接触止观书局,共同打磨《宋砚五十品》,从几百方宋砚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五十方,汇集成册,呈献于读者面前。

作者朱曙光先生为五十方砚撰文品评,并配五十首宋代咏砚诗词,相映成趣。后记部分,是朱先生一篇《品味宋砚》的长文,从历史流变、砚式变革、文人意趣、材质之美等诸多方面剖析宋砚,可见作者在收藏之外,于学术上亦用功颇深。作为一个有分量的结尾,与本书丰富的内容相得益彰。

汉 拓 之 美

警惕十大俗气画家

古墨新仿的鉴别手段

《潘天寿先生课徒稿》:这些课徒稿珍藏里,有你不知道的潘天寿!

砖雕之美,妙不可言!

(3)雲江《宋硯論稿》出版

中古史研究資訊

订阅

宋砚论稿 / 云江著

艺苑南山昨天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

唯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史堯弼

文人之有硯,如美人只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故鏡須秦漢,硯必宋唐。——陳繼儒

宋砚论稿 / 云江 著

出版 /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4月

书号 / 9787554012338

装帧 / 精装16开214页

定价 / 560元

《宋硯論稿》,以宋代遺址出土的大量標本為基礎證據,結合自己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參考古代的文獻資料,以復合證據鏈,管窺宋代硯台的文化藝術、歷史及傳統的製作工藝。

一個硯癡,一個寂寞的文化守護者,躬耕硯田數十年,不忽細微,鍥而不捨,冀不愧于對硯文化的一份情感與責任。

寫《宋硯論稿》為的就是呈現歷史記憶、啟迪後人,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情感。希望此書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與參考性,能為推廣硯文化起到有益的作用。

——雲江《宋硯論稿》

目 录

上篇·沉浸醲郁

1、宋硯之妙2、歷史沉澱 3、官方重視 4、文人士大夫的推動 5、社會文風興盛的作用

中篇·旁搜遠紹

1、宋代制硯遺址考察 2、遺址出土標本剖析 3、從標本殘件復原宋硯造型 4、從標本解讀宋硯尺度 5、從標本窺視宋硯造型演變

下篇:擬古為師

1、擬古人之刀法 2、擬古人之技法 3、擬古今作

宋砚论稿 / 云江 著

出版 /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4月

书号 / 9787554012338

装帧 / 精装16开214页

定价 / 560元

实拍书影

购买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南山书屋

淘宝:集美南山书屋

(4)

宋之回响 /邀您共阅《宋砚五十品》

两宋,为历代砚之造极

宋人审美的巅峰之作,除了宋代书画,诗词,还有这些极致宋砚。

一直以来,宋砚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的巅峰之作。宋砚,其简约的外形,简洁的线条,各种砚式点、线、面的结合之协调,为历代砚之造极。它那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美学思想表现,正是理学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处处承载着丰富的宋人理学思想与智慧,体现出宋代文明之伟大。

可惜直至今日,论述宋砚的专著少之又少,这是一个巨大的美学宝藏有待发掘。而《宋砚五十品》为我们揭开这宝藏的冰山一角。

砚式之丰 工艺之精 材质之美

文化积淀之深 值得细细品味

江南,盐官古城。静安先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他在《宋代之金石学》中写到:“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在盐官古城王国维故居邻近的晴雨楼里,静静陈列着的数百方宋时古砚,仿佛在为先生的论述默默作着注解。

晴雨楼藏砚馆

有宋一代,在文人的推动下,用砚、品砚、藏砚,研究砚成为时尚,砚的样式之丰富,制砚工艺之精湛,砚材质地之精美,砚文化积淀之深厚,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文人意趣更是为后世所推崇,值得细细品味。

丰富多姿的砚式

纵观砚式发展演变过程,从石质研磨器初萌时的粗朴,两汉时期的雄浑粗犷,魏晋时的俊逸灵动,隋唐时的开张奔放,入宋后,砚式因社会需求变化而发生巨变。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各种新创的砚式五花八门,争奇斗艳。

别开生面的像生砚式。很多动植物形象成为砚式的范本或创作素材。莲样、双鱼样、马蹄样、龟样,蟾蜍样、梅花、海棠等各种花木、飞禽走兽的形象也都成为宋砚的造型。

端庄典雅的仿古器物砚式。宋代上至皇家内府下至士大夫阶层,收藏规模空前,特别是《宣和博古图》的刊行,影响很大。在砚台制作上的反映,出现了如钟形、圭形、古瓶形、古琴形等仿古器造型的砚式。与宋代绘画金银器制作不同的是,象生砚式、仿古器物砚式制作因为受砚材的结构、制作工艺、和方便实用原则的制约,只是抓取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夸张,其外形挺拔、线条简洁,鲜明的造型特点,令人耳目一新。

天趣犹存的天然砚式。如天然砚、随形砚、平板砚等。功能独特的特殊砚式,如镶嵌砚、行囊砚、双池砚、套砚,还有自带砚滴或笔架的。

宋砚砚式丰富多变,显示了相当高的设计水平和制作工艺特色,其间文人的推动功不可没。他们一边说“器与用为功”,强调砚台是拿来研墨的,简单实用就好;一边又竭力追捧与实用并无直接关系的新奇砚式,这无疑助推了砚式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就砚式而言,宋砚成为一个分水岭,有了与前代全然不同的面貌和内涵。

精湛绝伦的制砚工艺

宋代制砚有明显的以实用为目的兼顾美化的设计理念。其标志是有了砚式图谱,“砚图”既是对当时已有砚式的收录和总结,利于传承和传播,更为后来者设计新的砚式提供了思路和灵感。

但与宋代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不相协调的是,宋砚的制作几乎是完全依靠原始而简陋的工具完成的。砚工根据设计方案将一块不规则的粗糙砚石,通过一锤一凿的细心雕琢制成砚台。无论是砚材的正面侧面的取用,罗纹、眉纹的取向,石眼的取舍利用与位置经营,还是砚台制成后的美化装饰,都体现出了完美的工艺水准。

宋代文人因为长年笔耕不辍,对砚的理解远较常人深刻,为了使案头之砚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积极参与了砚台的制作与设计改造。当然,对于大多数文人而言,要亲自挥锤敲凿制砚可能性不大,偶尔乘兴而为也纯属客串。说文人参与了制砚,主要还是指他们以自己的审美理念和用砚感受指导砚工制砚或改制砚台。

有了审美趣味极高的文人的参与,宋砚的制作精细入微,在提高实用性能的同时赋予了高雅的审美情趣,极大地丰富了宋砚文化含量,使之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精美多样的砚材选择

宋砚以石质砚为主,砚石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砚台的质量,所以宋人对砚石的要求近乎苛刻。宋砚选材以实用为主要标准。而实用的主要指标是发墨。米芾《砚史》“则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宋砚中有相当一部份砚石质地优良,发墨上佳。如当时端石中的下岩石、龙尾砚中的旧坑石等都是砚石中的极品。其他还有一些后来陆续绝迹的砚材,如凤咮石、华严寺石、方城石淄石……因其发墨上佳,在当时,也是红极一时的优质名石。

猎奇,也是宋人评判砚材高下一个重要方面。一些特殊的石品纹理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会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在宋代众多咏砚诗文中,对砚石中石品纹理的赞美俯拾皆是。无论是龙尾石中的金星金晕、端石中的石眼火捺还是纯净无纹的砚石都是宋代人追求的对象。

宋代士大夫们对于朝夕相处终生相伴的砚台热爱程度是他人无法体会的。他们为了得到一方得心应手的佳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各种资源,孜孜以求。

宋代文人对砚材质地的品鉴,对石品的鉴赏与把玩蔚然成风。米芾、唐询等都曾对砚石比较质量优劣,并进行过排序。文人在对优质砚材的锲而不舍的追寻中,在对石品纹理的品头论足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辞赋,极大地丰富了宋砚的文化内涵。

深厚宽广的文化积淀

对于砚台的欣赏与研究,到了宋代达到高峰。其中重要标志之一,是各类砚谱和记述砚台专著的出现。《文房四谱》《端州砚谱》《歙州砚谱》《砚史》《砚录》《砚笺》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宋代砚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砚台成为宋代文人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宋代文人常凭籍一方方砚台,传递友谊,联络感情,沟通思想,所以我们在宋代的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纪录文人之间赠砚和答谢活动的诗词。

旁征博引 详细考证 专业品评

50方砚 5万文字 5种拍摄方法

详细解读宋砚之美

砚的书籍古今中外出版多部,大多是各类砚谱与考证的典籍、或是某博物馆的展览图录,亦或是拍卖图录,《宋砚五十品》从主题定位、体系构建、立意表达、拍摄呈现等几个角度单独把两宋抽离出来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的可谓开创之举。

晴雨楼主人为五十方砚撰文品评,并配五十首宋代咏砚诗词,相映成趣。后记部分,是朱曙光先生一篇《品味宋砚》的长文,从历史流变、砚式变革、文人意趣、材质之美等诸多方面剖析宋砚,旁征博引、细致解读。可见作者在收藏之外,于学术上亦用功颇深。作为一个有分量的结尾,与本书丰富的内容相得益彰。

50方砚

独立构建12大体系

50方宋砚分别以像生砚、风字样砚、箕形砚、琴样砚、月样砚、斗样砚、只履样砚、太史砚、镶嵌式砚、平板砚、仿古器物形砚及未能归类的其他砚式依次分类,这种高屋建瓴的体系构建是一次创新之举,是一次对宋砚文化较为客观的梳理,值得一提的是第12大类的几方砚因为文史资料匮乏、出土的此类砚式数量的限制未能进行归类,这也说明了作者于学术而言非常严谨。

每个系列中,遴选最具代表性的几方砚进行详细考证,丰满框架。以月样砚为例:

月样砚:月样砚在五代时即已存在。其基本样式,砚堂为正圆形,砚池为月牙样的缺月形。变化样式较多,按《歙州砚谱》的记载,有月样、方月样、新月样等多种。

50方砚 50首咏砚诗词 50篇文章

古意点缀 细致品评

配合50方宋砚,从《全宋诗》中选取50首咏砚诗词作为补正,再现了宋代文人与砚的那一份真实的情感。

每一方砚,皆由本书作者朱曙光撰写品评文字,以兹丰满细节,立其格调。

后记部分,是晴雨楼主人朱曙光先生关于宋砚文化的一篇论著,从历史流变、砚式变革、文人参与、材质之美等诸多方面剖析宋砚之美,这是一篇非常有分量的文章,是推动砚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

《宋砚五十品》历时两年,以极简的“尚意”理念和原貌、原色、原大、放大的视觉效果以及8开、300张高清大图、560页的体量完美的呈现给读者。

总之,我们希望这部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统一,艺术和学术上相互融合,试图从多个维度出发,将读者带入到两宋的历史场景中。

《宋砚五十品》目录

(书籍实拍)

《宋砚五十品》已入藏海宁市图书馆

感兴趣的读者可到4楼古籍地方文献中心进行阅读。

(5)

首部以两宋为背景的砚文化主题专著,50方砚5万字详细解读宋砚之美!

私享艺术

企鹅号

分享

朱曙光先生

晴雨楼主人专访

回首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中国书房丛刊

文/一苇 摄影/张君飞 编辑/冀杭

对一个爱砚者而言,收藏生涯中最重要的是那个过程。于晴雨楼主人朱曙光先生来说,能与古砚不期而遇,晨昏相依,厮磨半生,足矣!

年岁渐长,晴雨楼主人脸上柔和的线条渐渐隐去了当年从戎岁月塑就的英气,成为了江南古镇上常见的那种圆融平和的半百老人,闲居在古城一隅,和同样爱砚的妻子一起把藏砚、品砚、玩砚、展砚做成了日课。曾经的远行,波折,求索都已归于平静,慢慢成为回忆。而今回首,来时的路上只有那隐现的翠微,无风无雨亦无晴。

近年,他们蜗居在盐官古城的晴雨楼里,已很少出门。市场上已几乎见不到心仪的古砚了。如今收藏之风日炽,喜爱古砚的人越来越多,从地摊到古玩店铺,从拍卖行到微拍堂,稍有品位的古砚一露面便有藏家盯上,争出善价,常常轮不到他们出手。

晴雨楼主人倒是达观,与古砚失之交臂,是收藏路上的常事,非当下之现象,遗憾不过来。当然,为了心中所好,他还是会刷微信,翻图录,托砚友,虽深居小楼而牵挂不断。不过大多已不能如愿,只好以尽人事,凭机缘,看运气来宽慰自己。

晴雨楼主人心里明白,收藏是无止境的,半生收藏千余方古砚,精品只是少数。这里的古砚,虽没有写过《兰亭集序》,画过《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但一定描绘过六朝烟雨、抒写过唐诗宋词、明清小品乃至寻常书札,甚至抄录过琐碎的契约公文。每一方古砚都曾是一片良田沃土,都曾被辛勤地耕耘过、也曾收获过。古老的中华文化就是在这一方方古砚中孕育、诞生的。所以他们一直致力的是有重点、成系列的收藏,尽可能使晴雨楼的集藏能较完整体现砚史的流变轨迹。

而真正好的精品大多零星散落于各地藏家手中。曾有砚友豪言,愿倾尽家财,把世间精品全部买下,做一个顶级的砚展馆。事实证明,这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这不,壮志未酬,豪言已化作笑谈。

“本来就不完全是钱的事儿!”晴雨楼主人说。戏谑之中几分喟叹几分感慨。

他们曾看中一位资深藏家的一方宋代眉纹龙尾石抄手砚,正好能填补自己收藏的一段空白,完善品类环节,但对方坚决不出,并期待有朝一日也能将所藏之砚办一展馆展出。惺惺相惜,不忍心强求。朱曙光先生心心念念,每年都和妻子去看一次,整整六年,风雨无阻。晴雨楼藏砚馆已正式对外开放后,便邀请那位藏家有空来晴雨楼看看,以为交流切磋。藏家到来后,流连半日,赞叹之余,不乏钦佩,遂将砚台割爱相让。

在公号“晴雨楼藏砚”上,朱先生专门写过这方古砚,从规格到形制及品相,言辞间赞美如斯,“此眉纹砚石质纯净,通体无暇,眉纹形态飘逸、灵动,底板折光灿烂如银。眉纹中心黝黑、油亮,周边逐渐晕散、融化于底板……砚面可见淡蓝色银皮,系长期置身于湿润环境慢慢风化而致,透着沧桑与古朴。”颇有蔡襄得一方大砚时挥笔极书“大砚盈尺,风韵异常”之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好,人与砚的缘分到了也罢,藏砚路上,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机缘,实际上都蕴含着苦苦的追寻与等待。

回溯过往,其他藏家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津津乐道的捡漏经历,非常低的价格就买到了珍品,统统归结于眼力、运气。晴雨楼主人却极少有这样的时候,不纠结于侥幸,故而收藏得踏实安心。

藏砚肇始,很是偶然,三十年前的军营里,战友从婺源带回一方龙尾砚,黝黑的石头上洒落着点点金星,如秋夜的星空,深邃而神秘,让他产生了莫名的喜欢,便也请人捎买一方回来。当时并未询价,不曾想,一方新的鱼子纹龙尾砚值他半月工资,四十元, 1987年,这个数目他始终记得。不过,藏砚之路由此开始。

“喜欢砚的人在旁人眼里或许都有点神经质般不可理喻。”晴雨楼主人半开玩笑自嘲。乍一看,就一块石头,一件泥陶,一般人不会动心的。可是,爱砚人会抛开表象,专注于石品纹理、年代形制、工艺特色、文化背景、过往流变的钻研。于是,在他们眼里,金星,银星,石眼等各种石品是造物的杰作,凤池、风字,斗样、琴样等诸样砚式是文脉的存续。砚变得可观起来,砚石会升华,沉淀,延展。氤氲中,呈现出一个全新缤纷的世界,让他们流连其中,乐而忘返。

宋 平板形眉纹龙尾石砚

宋 平板形刷丝纹龙尾石砚

宋 马蹄形罗纹龙尾石砚

宋 太史端石砚

宋 七星端石砚

宋 风字形罗纹龙尾石砚

宋 斗样抄手龙尾石砚

宋 椭圆形眉纹龙尾石砚

宋 只履样罗纹龙尾石砚

宋 琴形吉州石砚

宋 长方形淌池龙尾石砚

跟众多传奇藏家的经历相比,晴雨楼主人藏砚故事的开头确实有些平常,没有跌宕起伏,少有奇闻逸事。

依托于互联网大潮,晴雨楼主人开启了他藏砚的黄金时代。“文房春秋”、“雅昌”、“砚藏”等一大波古玩收藏网站涌现,或论坛发帖、或同好交流,原本远隔千山万水,散落于各个地方的古砚图片纷纷呈现于网上,令人目不暇接。他们流连于网络,看着画质掉渣,模糊不清的古砚图片,由于细节完全看不清,他只能凭借其形制、感觉、气息来判断,要不要就在一念之间。看不到实物,心中总是拿不准,但犹豫的过程中可能就错过了。而他们只能凭着少得可怜的经验、并不出众的眼力和魄力,坚持不懈地购藏着古砚。

网络是一张蛛网,他们会循着一根根蛛丝,找寻着一方方古砚。更多时候,是实地考察,网上找到卖家,跟对方约时间看实物。那段时间,夫妻二人奔波于各地,虽不至风餐露宿,亦风雨兼程,出门在外,一切从简,像行军打仗一般,最主要的那个目标永远是砚。

倏忽廿载余,晴雨楼主人孜孜以求,古砚品类日渐丰富,其间慢慢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古砚藏品框架。他原本藏砚的阁楼即名晴雨楼,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是阁楼地方有限,独自把玩尚可,展出则显局促。2010年,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盐官景区的协助下,原本在闹市小区阁楼上的晴雨楼搬建到了盐官古城,一个凝聚巧思的藏砚馆被开辟出来。

亭台、楼阁、回廊、庭院勾勒出江南意象。细致描摹处,锦鲤戏荷,灵动起澄澈的涟漪,如微醺的晚风轻抚欲语的琴弦,弹奏一池素莲香。晶莹闪醉了凝露,滴滴入砚,泅润成一方墨韵飘荡,轻轻的一晃,变成了月光。回眸处,菖蒲滴翠、竹影摇曳、玉兰花开。展馆的设计处处围绕古砚生发,展厅里的天井便是一方城池砚的造型。檐水滴落,沿周遭水渠汇聚入池,方正平直,其间有芭蕉亭亭而立,一如晴雨楼藏砚,简约而雅致。

配合古砚展示,四壁间点缀砚拓、书画,古意森森,文气沉着。晴雨楼主人经年收藏的古砚陈列其间,亦成为一种意象表达。园林营造讲究经营位置,树木、园林赏石、苍苔、飞瀑,安排得当,便自成天地。万事万物须在情境里,方显出妙处,山水如是,古砚亦如是。

小而精致是晴雨楼的立馆理念,拒绝空泛华丽,内容要融于形式,才能相得益彰。而其中展出的数百方古砚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灵魂。

这座非国有博物馆2012年就已列入国家博物馆名录。

展品陈设以汉唐、宋元、明清的年代为序。展品每半年更换一次,每次更换一部分,1800余方古砚在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的八年时间里,几乎轮转了一遍。

为发掘古砚内涵,提升赏玩品格,朱曙光夫妇经营着“晴雨楼藏砚公众号”,撰写品读文章,拍摄砚图,制作拓片,努力向世人展示和诠释古砚之美。

无论晴雨,夫妇俩经常会在展厅里转一转,面对古砚,每一方的来龙去脉,其间的得失经历,一幕一幕,往事历历,展厅成了他们与古砚和砚友交流的精神空间。

他们会想起一方上好的宋砚被卖甘蔗的小贩用来垫在地上削甘蔗皮;

亦会唏嘘,转折经年才到手或没到手的古砚,也许确实非人力可左右;

还会修正观点。随着阅览砚史文献资料的增多,以及新的考古证据的出现,他们会对自己以前的断代产生质疑,继而再考证,随后展厅中的某一方砚就从唐移到了宋或从宋移到了元明。

有时候也会遇到曾出售砚台给晴雨楼的人,他们感慨着“还真的办起博物馆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让你们俩实现了。”

更有趣的,一些曾转让或赠送过展品的藏家会专程来看自己惠让的宝贝是否被善待。

古砚,只有到了真正喜欢它的藏家手里,才会被妥善保存。然而每一方古砚在纵深的历史曲线里,它们或历经了朝代更迭;或置身于风雨泥泞;或纠缠在同好相争;抑或迷失于真假认同。

收藏至此,晴雨楼主人早就有意将收藏的古砚制作一本砚谱,供藏家交流,为大众分享。两年前,他开始接触止观书局,共同打磨《宋砚五十品》,从几百方宋砚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五十方,汇集成册,呈献于读者面前。

作者朱曙光先生为五十方砚撰文品评,并配五十首宋代咏砚诗词,相映成趣。后记部分,是朱先生一篇《品味宋砚》的长文,从历史流变、砚式变革、文人意趣、材质之美等诸多方面剖析宋砚,可见作者在收藏之外,于学术上亦用功颇深。作为一个有分量的结尾,与本书丰富的内容相得益彰。

止观书局在影像呈现上别开生面,通过庭院与案头、原大正图、侧面图、逆光图、水图等多种拍摄方法,充分解读宋砚之美。

昔日星散在各处的古砚,因为主人的喜好,聚集在晴雨楼。在朱先生的眼里,这里的每一方古砚都如熟悉的朋友,都有独特的个性与生命。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方古砚,如同这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无论是呱呱坠地时的最初容颜,还是日后际遇的穷通修短,造化和岁月会在每一方古砚上留下独一无二的印痕。这些古砚,早在百年、千年前就已在陪伴他们的主人掭笔濡毫。因为偶然的机缘,今天在这里相遇。若干年后,这场相遇会成为过去,古砚却依然年轻,它们还会有数不尽的聚散离合,还会续结新的缘分。

“在古砚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说起晴雨楼藏砚的未来,主人坦然而达观。“对一个爱砚者而言,收藏生涯中最重要的是那个过程。能与这些古砚不期而遇,晨昏相依,厮磨半生,足矣。”

《宋砚五十品》版本介绍

此图封面为暂定方案,最终方案以正式发售文件为准

止观书局一如既往的推出两个版本:

函套布面精装本与函套布面精装作者签名藏书票编号本。

函套布面精装本

函套布面精装作者签名藏书票编号本

藏书票两种各发行300部:北宋莲花座形石砚、北宋双鱼龙尾石砚(任选其一)

藏书票钤中国书房、止观书局、晴雨楼藏砚、作者朱曙光、吕瑛手拓五方印,极具收藏价值。

如需要题上款,下单时请备注姓名,女士/先生或堂号,如下单时没有备注一律不题写上款。编号随机。

北宋双鱼龙尾石藏书票

北宋莲花座形石砚藏书票

购买藏书票作者签名本

有惊喜!

赠送由著名书画家汪为新先生题跋、吕瑛女士手拓的北宋双鱼龙尾石砚和北宋莲花座形石砚拓片复制品各一张(尺寸:900*190mm)

--- END ---

出品人丨王成业

砚之美,在爱砚人的心中

中雅艺术网

2019-07-04 09:15

订阅

(中雅艺术网)朋友都知道我喜欢砚台,常见我得一方好砚喜不自胜、滔滔不绝状。近日受邀写一篇关于砚台的文章,初时欣欣然,想着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砚台、喜欢砚台,也是一桩美事。临近交稿,突然惶恐起来。砚文化之博大精深,岂是我这学识浅薄之人可以妄论的。平日里也翻阅过不少资料,但到动笔时只感觉头绪纷乱,打了几遍腹稿,还是一字未落。想着,也许应该寻一山清水秀的地方,写我这附庸风雅的文章。坐在店里,正思量有什么去处,抬头见墙上挂的一副对联“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几遍读下来,我仿佛已置身于颐和园的谐趣园中:溪边树梢上一抹云彩缓缓飘来,轻轻触碰着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而至,渐渐润湿了案几上的砚台……赋予生命和动感的云和风,与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竟能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动中有静,静中又透着闹意,实在是太美妙、太有趣了。回过神来,环顾我的小店,此间可静心,何必在山林。我就于这人来人往中,写下我对砚台的心意。

“四宝”砚为首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对传播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化贡献良多,故有“文房四宝”之誉。“文房”原指官府掌管文书的部门,后来专指文人的书房。北宋苏易简在其所作《文房四谱》中对笔、墨、纸、砚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房四宝”由此得名。

关于“文房四宝”的排名,曾听人说砚排在最后,因为砚对书画作品的影响最小,而笔纸的影响最大。君不见每有笔会、雅集,书画家们都会自带毛笔,因画风不同会定制特殊原料和工艺的纸张,墨分五色自然也是讲究颇多的。唯有这砚台,似乎和作品的直接关系不大,尤其在今时今日,墨汁大行其道,砚已鲜见踪影。殊不知,在笔、墨、纸、砚中,唯有这砚与人的关系最大,对人的影响最深。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有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北宋唐庚的《古砚铭序》更从寿天和德行的角度对砚作了深情礼赞:“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砚之寿以世计。其故何也?其为体也,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乎?其为用也,笔最动,墨次之,砚静者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清代金农《冬心斋砚铭》自序有云:“文房之用,毕世相守。尊如严师,密如挚友,宝如球璧琬琰,护如头目脑髓者,惟砚为然。墨次之,笔与纸又次之。”中国历代文人,以砚为田,朝耕夕种,相磨相惜;以砚为友,相濡以沫。“墨精非砚不展采,笔精非砚不飞花”、“文人有砚,犹如美人有镜”,溢美之词,不一而足。

五千年前的砚

砚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近年考古发现,砚最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砚的发展过程中,集合了书法、绘画、雕刻、金石、文学、历史、地理等诸多文化元素。一部砚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说到砚的历史,就要从“砚”这个字说起。环顾我的书架上诸多与砚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书名很特别,叫作《静妙轩藏研》。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1979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一套研磨工具,包括带盖石砚、砚杵、颜料和陶水杯。这一发现,令人信服地把过去“砚字不见于经,三代时尚未用砚”的旧说给推翻了,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然姜寨砚只是一种研磨颜料的器具,是砚的初型。用于书写的墨砚,战国晚期至秦汉才基本定型。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方用鹅卵石加工制成的砚,砚形为圆饼形,其上无纹饰,配有研棒一支。同时出土的还有墨和笔,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书写砚。

汉代的砚

汉砚材质以石、陶为主,大都配有一支研棒用来研墨。因为那时候的墨呈丸形状,不能单独用手握住,需要用研棒压住才能进行研磨。汉砚中,以实用的随形砚、平板砚和圆形砚最为常见。西汉时期多见圆饼形砚,东汉时在圆饼形砚的基础上发展出带有高浮雕动物盖的三足石砚。汉代石砚制作精美,艺术水平高,是砚史上的奇葩。上海博物馆馆藏西汉圆饼形砚附有研石,形制简略,平整大方,砚面光滑,上有墨迹,砚缘有凹口。

(西晋)青釉三足砚 故宫博物院馆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砚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陶瓷砚的空前发展,陶瓷砚取代石砚成为最主要的砚材。因陶瓷的主要产地在南方,故南方多陶瓷砚、北方多石砚。东汉末年,随着墨模的出现,墨的形制已从丸状改为可手持的块状。到魏晋南北朝时,研棒已彻底消失。这一时期,砚的形制多为圆形、箕形、长方形,并常带有三足、多足。砚足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当时席地而坐和用矮几书写的要求。故宫博物院馆藏西晋青釉三足砚,圆形砚面,底座三个精巧兽形足,砚身施青釉,釉面光洁有细小开片,釉色莹润。砚面无釉,以利研磨。

(唐)箕形端砚 上海博物馆馆藏

隋唐时期的砚

隋唐时期,除瓷砚外,人们发现天然砚石的品质要好于人造的材质,在广东、安徽、甘肃、山东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制砚的名贵石料,出现了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等名砚。这一时期陶制的澄(deng,四声)泥砚也大受欢迎。在形制上,南北朝时期的圆形多足砚逐渐演变为隋唐“辟雍砚”。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四周下凹为水池,形如辟雍,故名。隋唐砚还有箕形砚、风(凤)字砚、龟形砚等。上海博物馆馆藏唐箕形端砚,砚首呈弧形,上宽下窄,砚面内凹形如簸箕,砚底有两个矩形足,为唐代流行砚式。唐末五代后,高型家具渐兴,无足平台式的砚台开始流行,砚的形制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也日渐成熟。

宋代的砚

宋砚以石砚为主,砚台在品种上发展到四十多个,在造型装饰方面也日臻精美。比起唐代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形制也更加多彩,除了前朝已经出现的风字砚、箕形砚、辟雍砚,还有抄手砚、四直砚、斧砚、琴砚、石渠砚、太史砚等几十个品种。天津博物馆藏宋长方形抄手歙砚,做工规整,刀法利落,侧边挺直内敛,为典型宋砚佳作。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极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很多艺术门类如书法、绘画、建筑、陶瓷等在这一阶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学士们对文房用具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也提高了。北宋诗人苏舜钦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书写之余,鉴赏和收藏名砚成为文人一大乐事,苏轼、米芾、黄庭坚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北宋末何《春渚纪闻》中记载,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上御案上的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求徽宗把砚台赐给他,徽宗答应了,米芾舞蹈以谢,又恐皇上后悔,便急着把砚台抱回,连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叹气说:“癫名不虚得也。”在砚学理论方面,米芾的《砚史》、苏易简的《文房四谱》、高似孙的《砚笺》、唐积的《歙州砚谱》、欧阳修的《砚谱》和杜绾的《云林石谱》等,这些著作对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明)端石雪村铭砚 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明时期的砚

元明时期,砚发生了许多变化。在砚材上,结束了长久以来石、陶并举的局面,进入石砚独秀的阶段。在形制上,元明砚既有承袭早期的砚形也有各种富有个性的样式。风格浑厚古朴,明快简洁,端庄大气。元明时期,砚逐渐摆脱了实用的束缚,开启了集实用和赏玩于一体的风尚。在雕刻技艺上出现粤派、徽派、苏派、浙派等众多砚雕流派,以及像顾二娘这样的砚雕名家。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端石雪村铭砚,砚石温润细腻,椭圆形,砚面上方开凿“八”字墨池,池外缘浮雕芝云纹,池内缘环抱螭纹图案。砚背内阴刻行楷七言,款书“雪村”。砚附黑漆盒,盖阳刻吴宽铭。此砚形制简洁大方,集绘画、书法、篆刻、砚雕为一体,是明代可用可赏之美砚代表。

(清)徐世昌铭歙砚 天津博物馆馆藏

清代的砚

清代,砚的取材更为丰富。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松花石,由于开采于清皇室的发祥地而备受尊崇,是清代新增的一种砚材。在形制上,除了传统的形制,各种仿植物、生物、几何形以及随形的造型层出不穷。在工艺上,清砚因石施艺,随形饰纹,显瑜隐瑕。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用的宫廷砚不惜工本,刻意求奇、求新、求美,风格雅秀精巧。天津博物馆藏徐世昌铭歙砚,砚作长方形,正面四周刻回纹边,中间海水云朵,砚背刻篆书和行书。此砚砚材考究(歙砚庙前青),纹饰丰满,图案繁复,是清代砚作的代表之一。

清代,伴随着玩砚的热潮,砚学著作和谱录不断问世。如朱彝尊的《说砚》、金农的《冬心斋砚铭》、高凤翰的《砚史》、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朱栋的《砚小史》、吴兰修的《端溪砚史》、徐毅的《歙砚辑考》、乾隆钦订的《西清砚谱》等等。在一个皇帝推崇文人投入的玩砚风尚中,这些著作和谱录,既是玩砚的推手,亦是玩砚的成果。

民国后砚文化之衰败

如果说,明砚与清初的砚装饰适度、古意尚存,那么清乾隆之后就是“文重于质了”,赏玩重于实用了。随着砚的文具功能逐渐淡化,砚的本质特征日趋减弱,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乾隆一朝是中国砚史盛极而衰的转折期。

民国赵汝珍在其《古玩指南》一书中曾论及砚文化之没落除西洋硬笔的冲击外,更因古器皆由西洋人定贵贱,而砚纯为东方诸国特有,与西洋少有渊源。此说不无道理,亦不尽然。中国,作为砚的发源地,今日砚文化几近微式已是不争的事实。令人尴尬的是,日本今藏中国历代古砚竟以十万计,有所谓“研究中国古砚要来日本”之说。为何在现代化、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日本,砚却不曾退出历史舞台,今日仍用之者多、好之者众?反观国内,识砚、爱砚之人少之又少,连职业书画家都少有用砚静心磨墨的,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清嘉庆二十年 双节园抱经子晋砖砚

今人赏砚应具之审美

历史悠久、良材众多的砚台,为何在今时今日如此没落?究其原因,今人赏古之审美观大有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米芾在其所著《砚史》中有云:“器以用为功,玉不为鼎,陶不为柱。文锦之美,方暑则不先于表出之绤。褚叶虽工,而无补于宋人之用,夫如是,则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这里,米芾对其赏砚的角度和主次都进行了说明。各朝文人对砚台的审美各有所好,其判定砚台好坏的标准也是各有所据。以余之浅见,砚之美在其质、在其形、在其工、在其品、在人心。

砚之美在其质。宋代苏轼在《书砚·赠段屿》中写道:“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苏轼为孔毅甫作铭的那方砚即为“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的歙砚,就是作为“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美砚代表。宋代蔡襄《咏徐虞部龙尾砚》诗云:“玉质纯苍理致精,锋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曾见今人刻九龙于地方巨“砚”上,雕工细致精巧,九龙跃然于“砚”端,但是在我看来,它再精美,也只是精美的石雕,不是砚,更无关书画。

砚之美在其形。砚台的形制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浸润下,道器合一、天人合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箕形砚”和宋代“抄手砚”就充分展示了砚台的形制美。尤其是宋砚,砚堂、砚池、砚边有了明确分工,砚的长度、宽度、厚度、形状都根据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有了相应成熟的设计标准。这样的砚,虽然素,但很雅。今人刻仿古形制砚,如果在细节上失之毫厘,在整体上就差之千里,味道全无了。

(唐)陶龟砚

砚之美在其工。砚雕中,线条、工刻、意写、巧雕,处处见工。工在哪儿?以素砚为例,工在砚池的深浅圆浑恰到好处;工在外角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工在线条挺拔、干净利落。明代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指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唐宋!”此论述,不仅因为唐宋砚材精良、形制规范大气,也是因为唐宋砚的雕工“直能笔挺,曲富变化,简中间雅,工而不俗”。今日砚界,多见为了尺寸尽可能大,弄出各种奇形怪状,为了“显”工,极尽所能乱雕一气。多少良材毁于俗工!砚之美在其品。砚台是实用器,也是艺术品,可赏可玩。很多石砚都有丰富的石品和颜色,遇到好的石品,雕不如不雕,收藏砚板可用亦可赏。相较端砚,歙砚的石品非常容易识别。眉纹有两头尖的枣心眉、粗而精神的宋眉、细如甲痕的唐眉、成双的对眉、如大雁飞过的雁湖眉等。罗纹,顾名思义,如绫罗绸缎般,有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还有刷丝罗纹、瓜子罗纹、水波罗纹等。除了眉纹、罗纹,歙砚还有金星、金晕、龙眼、龟甲、庙前青、玉带、彩带等众多名贵石品。多年前和朋友秋游颐和园,走累了,在湖边一处长椅坐下,望着微风中那一湖波光粼粼的池水,我不禁感叹,歙砚中那水波金星的石品就是如此真切的画面啊!

砚之美在人心。“非人磨墨墨磨人”,砚之美,还在于其可静心、可载道。文房四宝中,砚是唯一可以和人交流、对话的。砚师动刀前需要相石,相石的过程就是砚师和砚交流的过程。石有不足,以工补之;石已至美,工不掩石。我藏有一方圆砚,原石砚料下部1/5处有坡度不平整,一般的砚师会把它做薄或做小,而这位砚师却把不平整的部分作为水面下翻滚的沙石和上面平静广阔的海天连在了一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很有味道。我非常喜欢这方砚,因为我看到砚师用心在里面了。古人做素砚,心态平和而朴素。他们身心融于天地间,有的是今人所奇缺的精气。今人做素砚,大多貌合神离,砚台上弥漫着浮躁气和市井气。静心是素砚之魂,没有静心,当然也就不会有素砚之美。

古代文人,每拿到一方好砚,常常日夜把玩,还会将自己得砚的过程或玩砚的心情铭刻于砚。曾有砚友在圈中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手上都有一些精品砚,哪一方是你的最爱?其中一人答曰:“用得最多的那一方就是最爱。”是啊,用得最多的那一方可能不是质地最好的,也不是形制最漂亮的,甚至工和品也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但就是因为用得最多,和你的心走得最近,它就是最美的那一方。

砚之美,在爱砚人的心里。

朱戎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④︱

刻砚的人,如何买山?

原创作者:鲁之研

琅琊砚痴紫金李说,宋代的徐似道有首诗,他很喜欢:

《买砚》

俸余宜办买山钱,却买端州一砚砖。

依旧被渠驱使出,买山之事定何年。

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黄岩县上珙人。少负才名。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为吴江尉,受知范成大。官至秘书少监,终朝散大夫、提点江西刑狱,以廉洁有才干闻名于时。

原来要买山的钱,却买了一块端砚。砚,真的有那么贵吗?

好的砚台,确实贵。

南宋初,绍兴府有位老者回忆说:“右军之后,持一风字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石扬休以钱二万得之。”

米芾著的《书史》: “有右军古凤池紫石砚,苏子瞻以四十千置。往矣古砚心凹……”

一个两万,一个四万,足见砚台之贵,也足见爱砚人的痴狂。

现在,琅琊砚痴紫金李,寂寂寥寥 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砚,他在想如何用这些砚去换买山钱,去买一座山。

唐代刘禹锡 《酬乐天闲卧见忆》诗:“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明 无名氏 《鸣凤记· 流徙分途》:“我那老爷呵,官居清白,无有买山钱。” 清 赵翼 《园居》诗之一:“必待买山钱,始慰栖巖志。”参见“ 买山 ”。

都提到了买山钱。

南朝还有个支遁买山的典故。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支道林(支遁)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

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诗中也写到:“给园支遁隐,虚寂养身和。”

后遂用“买山隐、买山居、买青山、支遁隐”等称退隐或退隐之乐。

李白也有《北山独酌寄韦六》诗:“巢父将许由,未闻买山隐。”朱熹《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词:“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 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炼丹成。”金农《怀人绝句》之二十:“闻说休粮买山隐,白髭须称罢官人。”

到了白居易,则写《端居咏怀》:“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后来衍生出“买青山”,如段克己《江城子·尘事鞅掌每与愿违缅怀山林萧散之趣》词:“九衢尘土涴儒冠。镜中看,失朱颜。颠倒囊资,吾欲买青山。”另一首《江城子·季春五日有感而作歌以自适》词:“生怕红尘,一点污儒冠。便恁归来嗟已晚,那更待,买青山。”

到了清代就有意思了,查慎行 《秋怀诗》之二写道:“买山归卧谈何易,始觉巢由是盛时。”他开始说起酸话了。

买山不易,隐居更不易。且看宋代邵棠的《怀隐居》:

玉堂萧散古臞仙,一谪因循不记年。

花落东风闲不扫,莺啼晓日醉犹眠。

买山仅了种瓜地,把钓因乘载鹤船。

独立 风骚无着处,朗吟声过乱云边。

再看元代王冕 的《梅花屋》:

荒苔丛筿路萦回,绕涧新栽百树梅。

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常带白云来。

买山自得居山趣,处世浑无济世材。

昨夜月明天似水,啸歌行上读书台。

他们的诗看似豁达,实则有怀才不遇的苦衷和志不得伸的无可奈何。

琅琊紫金李给自己刻了一个印章,叫:卖砚买山。

买山是他的理想。

紫金李决定,将这四个字,刻在每一个他制作的砚台上,作为标识。

但是,砚台卖掉后,到了藏家手中,这个标识看着似乎不妥。

后来想到“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这一句(出自宋·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很多文人是卖画买山、卖字买山,而作字作画需要研墨,离不开砚台。所以说,很多人是依靠砚台买山。

紫金李说,有个叫柳青凯的,画山卖画买山,很欣赏他。

那就改成“借砚买山”?还是“凭砚买山”?或者“奉砚买山”?

考虑来考虑去,紫金李决定改成“守砚买山”。

一个守字,包含了制作、收藏、使用等含义。

守砚买山,既是刻砚买山、卖砚买山,也是藏砚买山、用砚买山、食砚买山,更是卖画买山、卖字买山。

守砚买山这个标识,简化为买山砚。

又简化为买山。

于是紫金李又给自己起了新的名字,叫李买山。

卖砚买山,写成了买砚卖山,也是醉了……

砚一直在刻,山何时能买?这是紫金李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不买山,也能居山,山在心中,如同砚在心中。但是,心中的东西,总想化为手中的东西,这是证明给别人看也是证明给自己看。

那就是:靠传统文化可以生存,而且可以生存得很好!

关注

2020年7月的一个下午,

天气异常炎热,

紫金李正在竹林中雕刻一方砚台,

他的“紫光别业”却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这位不速之客来自日本,

叫井尚有一,

是一位日本当代著名书法家,

主要学习有“日本王羲之”之称的空海大师,

对中国古代的书圣王羲之也是特别崇拜。

在参加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日本爱知县·江苏省书道展实行委员会主办的“江苏省•爱知县中日友好书法展”时,

他听说,

临沂有人重新找到了紫金石并复制出了王羲之的琅琊紫金砚

兴奋不已,

特意要拜访。

井尚有一表示,

他曾经参观过首都博物馆的米芾款琅琊紫金砚,

也听说过苏东坡和米元章争夺砚台的故事。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看不到了,

甚至他的笔试也失传了,

只有他用过的家乡砚琅琊临沂紫金砚,

还能穿越千古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为一名王羲之的粉丝,

书法朝圣者,

井尚有一非常渴望能够得到一方书圣曾经使用的琅琊紫金砚。

他提出要出高价复制一方琅琊紫金砚,

却被紫金李拒绝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原来,

这位日本书法家要求在砚铭上补全字,

即“此琅琊紫金石所镌,

彼易得墨,

在诸石之上,

自永徽始制砚,

然皆以为端,

实误也。

元章。”

但是,

紫金李认为这是不对了,

据他考证,

应为“此琅琊紫金石所製,

易得墨,

在诸石之首,

智永之物,

皆以为端,

实误也。

元章。”

紫金李坚持自己的观点,

日本人拗不过,

只好作罢。

一座文化的山,

屹立在紫金李的心中。

今年35岁的紫金李,

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

因为迷恋书法,

喜欢雕刻印章,

后来他就发展到喜欢砚台收藏和制作上来了,

并且专心研究起了琅琊紫金砚的历史。

经过几十年的探寻,

经他踏破铁鞋的寻觅,

终于在临沂境内找到了多种紫金石。

紫金石储量少,

成材率有特别低,

尺寸大的更是难得一遇,

所以非常宝贵,

紫金李复制的一方琅琊紫金砚,

最贵卖到了16万元。

三年前,

有个寻找琅琊紫金砚多年的苏姓香港客商,

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紫金李,

他一下要了十方紫金砚,

并称终于了了一块心病。

对此,

紫金李感到欣慰,

苏轼和米芾念念不忘的紫金砚还能被今人如此惦记,

先人们应该放心了;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一幅不存,

但是他用过的家乡砚却可以永世流传……

武士爱剑,

文人爱砚。

文人有砚如同美人有镜,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

在古代是文人墨客必备之品。

早在新石器时期,

砚台的雏形“研磨器”就出现了,

砚虽列“笔墨纸砚”之尾,

但可传万代而不朽,

所以后世收到文人极度重视,

特别是在古代的皇家宫廷,

还特别设立“砚务官”一职,

专门负责制作皇宫内皇帝大臣们使用的砚台。

在紫金之后,

中国古代就出了红丝砚、端砚、歙砚、洮砚四大传统名砚,

后来红丝砚佳料枯竭,

烧制的澄泥砚得以补位。

紫金李是山东省临沂村人。

他出生在一个农耕家庭,

却受到诗书传家的熏陶。

他的老师又是一名收藏家、书法家,

受到老师的鼓励,

他开始投入到民间艺术的行业,

同时他也很庆幸自己能生在临沂,

这个孕育了智圣、书圣、楷圣、算圣、孝圣的神奇土地,

紫金李说,

发明毛笔的秦国名将蒙恬也是古临沂人。

更难得的是,临沂有非常多的制砚良材,

诸葛徐公砚、羲之金星砚、颜真卿砚,

还有紫丝砚、天景石砚、燕子石砚、玉皇石砚、杏山石砚,

等等。

经过几年勘察,

他的逐渐掌握了紫金石的分布矿脉,

发现了很多能雕刻砚台的石头,

于是就买回家,

用手艺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紫金李介绍说,

在当地制砚大师们的影响下,

他开始研究在砚台上刻字题铭,

又跟随石壶鲁(即鲁之研)老师学习在石头刻画。

后来,

喜欢上了以石为纸、以刀代笔的创作感觉,

逐渐对砚铭艺术着起来。

2017年,

他专门跑到大西北,

去看那些石刻,

为此他辞掉工作,

专心研究起了碑刻书法。

在研究琅琊紫金砚过程中,

紫金李查阅了大量的史料,

他看到米芾的《米芾集》记载,

王羲之用过的另一枚“右军古凤池紫石砚”,

被“苏子瞻以四十千置往矣”,

苏轼以40贯买得此砚。

从而断定,

首都博物馆的那方紫金砚,

就是苏轼的紫金砚。

原来,

苏轼是想用自己的砚台陪葬!

琅琊紫金砚的原石储量丰富,

但是能用作砚台的好料九牛一毛,

以至于有时候紫金李转遍山头四五天,

也只能找到三两块可用之材。

“很多矿坑都被采石者炸开了,好料坏料都没了”,

紫金李忧虑地说。

现在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炸山采石的行为被抑制了,

紫金李就带着锤子和錾头,

一步一步走在石堆里寻觅。

“这比捡和田玉还难哩!”

当然,

紫金石的矿脉延伸范围很广。

紫金李认为,

那些端砚从业者笑话临沂兰陵的紫金石,

说紫金石不好用,

徒有虚名,

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

现在很多的端砚也不是老坑的,

有些就是垫路基的废料或者老坑周边伴生石,

下发效果根本无法与老坑料相比。

有些临沂同行也发难,

其实“琅琊紫金砚之有兰陵紫金石产区”,

就如同“端砚之有端溪一带产区”一样。

有人说兰陵古代不属于琅琊,

它属于楚国文化范围,

但是今日兰陵北部有部分地区是属于古琅琊的。

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一棒子打死。

江西和安徽,

他们是两个省,

但是他们都在提歙砚,

毕竟是有交界的。

端砚的产坑相当多,

眼花缭乱,

难辨优劣,

端溪东侧,

斧柯西麓、西江北岸,

羚山南麓、北岭一带、桃溪、沙浦,

都产端砚。

坑口,

则有计有老坑(水岩)坑仔岩、麻于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芭蕉岩、古塔岩等等。

至于石品,

更是多了去,

比如:

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火捺、猪肝冻、金星点、金银线、冰纹,

其它还有鸡血纹、鸡脚筋、白辉点等。

紫金李质疑,

为啥紫金砚不能有很多石品?

为啥琅琊紫金砚就非得跟首都博物馆的那块一样?

为啥琅琊紫金砚要束缚自己?

他说看不懂同行们的心理。

虽然大体掌握了紫金石的矿脉,

但是紫金李还是喜欢到不同的山沟沟转悠,

喜欢能有惊喜的发现,

为此,

他骑着自行车,

带着镐等工具,

用了13年多的时间,

几乎走遍了兰山附近的山山水水。

有一次,

他停下车用餐,

卷起煎饼正要吃,

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块石头,

他跑过去洗干净,

顿时两眼放光。

用他的话说,

“捡到了宝贝,堪称琅琊紫金石的标本,"

"含有黄皮、白皮、金银线、鱼脑冻、翡翠、冰纹、火捺、玫瑰紫、天青、浮云白、豆青、石晕、圆眼、金星等丰富石品。”

“打算用它当镇馆之宝!”

一个当地大老板,

同时也是奇石爱好者,

得知后多次提出想要购买,

紫金李借用《教父》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回应他:

“你能开出一个我无法拒绝的价码吗?”

后来老板出到60万元,

依旧没有能拿走石头。

这是紫金李的心头肉,

怎么会让别人轻易拿走?

紫金李说,

琅琊紫金砚,又名右军砚,端上砚,王羲之家乡所产,书圣曾用,苏东坡、米芾反复争夺。

米芾对紫金砚的评价很高,

认为“在诸石之上”“端歙皆出其下”,

所以琅琊紫金砚又被称为“端上砚”,

但是由于历史上罕见,

很多人不知道,

到今天很多朋友都没有听说过琅琊紫金砚。

虽然现在又被开出发来,

但是当地政府不够重视,

也缺少有力的宣传,

没有利用好王羲之这张名片。

他决心用这一生去发掘紫金砚,

也用这一生去宣传紫金砚。

琅琊紫金砚,

将成为他的生命,

就如“紫金李”这个名字

陪伴他一生……

守砚买山,

就是坚守将人精神,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

山在眼前,

一方砚就是一座山,

一座山可以化一座砚……

发现紫金石的奇石,紫金阁?紫金石腿?

很多自然形的紫金石

画家的园林诗意:卖画买山

西安晚报 2017-11-14 09:47:04 浏览数:230

王金岭先生的南圃园林独具匠心

□王金岭

西安城区西南二十公里终南山下,翠溪流经处友人置农业生态园,承蒙厚爱于其间僻处二亩供余挥洒。当初因城里燠热干燥,只是想在终南山下葺一茅舍养老,不想一旦做了起来,不由人便转了向,加之风雨寒暑只得弄成这般模样。正像初入丹青的新手,描得一虫一卉便悬之厅堂孤芳自赏。南方杂志发表拙作时偶发几张“南圃”小照也还好看,索性配上几张画,几篇短文一并印了出来,算是七十寿诞做了一件事。在此我首先感谢给我和泥摆瓦的工匠们,他们的劳作才得成之谓能避寒暑的空间。

苏州(拙政园)去过几次,前年我重游(拙政园)见山楼时,楼下有小瀑流出,若龙口吐水这才恍然大悟。再入水廊,那跌宕起伏回环曲折的匠心令人惊叹,造园者的初衷体现得如此完美。云(绿树)水间游龙的意境提升了这个园子的品味,园林大写意。不平庸不落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许多文人,五十多岁以后或隐于野,或隐于市,总之,只要谋得一块地方,筑园葺舍总要了却早年的夙愿。不少文人虽“资不逾中”但对园林爱之甚深,顾不得许多也就成了一番事业。不少美术青年都有做园子的念头,奢望终究消磨在自身文化和经济积累之现实中。许多古典园林,当初只是为个人享受的私家园林,现在仍然完好保存。事实上为打发时光营造一个极好的空间,这个过程是很美的,算得上极富创造力的生活,有实质意义的生活。弹古琴的人并不在意听者,因其音量小,微妙之处未必来者都能品出一二。陶渊明弹无弦之木聊以自娱,大写意。做园也是一样,假山很小,权当万壑,石涛“看山昨失一根藤”,假山上未必有此意。古人做园房屋尺度很小,房檐挑冠刮缵巾之事常在诗中读到,为什么?只为自己愉悦,没想开放成旅游点让人参观。简陋、质朴、偏远,甚至隐秘都是对隐逸的直解。“草盛豆苗稀”是懒得锄,文人做到这一步已不容易了。

竹子芭蕉文人所好,做了园子才知道。芭蕉绿化最快,每年老株周围发出五六个新芽,移到什么需要绿色的地方,那里指定有“雨打芭蕉”的韵致。竹子无须管它,蹿得到处都是,时不时给你一些惊喜。从破土的笋开始,纠正你以为竹子是越长越粗,事实是笋有多粗竹竿便有多粗。成大事的人生来就那么粗,只是大家没有看到他的起始发苗,不要盼小竹笋将来长成大竹竿。竹子芭蕉是无须破费的植物,如萝卜白菜一样是稍微动动就可以得来的清福。

清代一个篆刻家有枚印章,“卖画买山”太妙了,为了一块山地倾其毕生精力“卖画买山”,好好画吧,直到成名,画能换回砖瓦木料,二维空间才有向三维空间进发的可能。毕竟形式美的准则是一样的,长短曲直,刚柔收放,虚实显藏,疏密文野等等所谓美之术者也。经典的东西比例合适,我曾将“汝南王重修古塔铭”几个字放大到巴掌所呈现的气象,敦厚大气,小房子能做的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也不容易。我爱“千红榭”,我爱“汉风堂”。毕竟是我三年的心血。

“南圃”就像蜘蛛编织的网,别人说它很美,对于我来说,它只是为我捕捉清闲。

卖画买山 | 画廊的成本

三真堂鉴藏文化

2017-03-25 21:54

订阅

“利益是其中一个目的,但是还要考虑到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社会声誉和社会良心。艺术良心、品牌价值和你的本身的利润、基本的运营,这几条是你做画廊的运转良性优质画廊的一个根本,而不是说我们唯利是图,单单从经济一条线发展。

画廊主持者首先要是一个儒商

画廊的成本在书画市场里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书画市场里面藏友会把画廊看作商人,艺术家也会觉得画廊是商人,甚至我在卖字画的时候有的藏友会说我很圆滑、很精明,这些我都不介意的。因为你既然做了中介者,作为一个销售者,你就要面对这些问题,你就要去跟艺术家谈价格,谈利润,谈折扣,应对藏家的讨价还价,这是你的身份,你没法回避。我以前做过一个展览,讲到一个词“卖画买山”,作为我本人而言我来做书画市场是没有办法的,因为除了做这个我没有其他的办法既做书画又能谋生,我也没有其他的机会和路径去公职的团体,或者是美术馆画院里面,那我就选择了这个角色。首先这是我的职业,是我谋生的路径。若有人他既然能做画廊的老板,或者做一个书画作品的经纪人,他跟做明星的经纪人,或者做一个制片人,做一个电影推广一样都是有技术含量的,特别是书画领域,他必须有审美阅读的能力,至少他是一个文化上的,他是一个儒商。当这个行业有一个文化上的前提的时候,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藏家都要对画廊有一个尊重,如果他只看到画商或者是画廊中介机构的这种“商”的字眼的时候,至少说明这位艺术家的修养不一定够,或者是藏家的修养不一定够。我们既然参与市场,甭管是藏家、画廊还是艺术家,都有一个文化艺术的属性。我们直面的是艺术,画总归是有人来卖。所以我们讲画廊的成本,不要觉得画廊的老板是那么容易做的,其实很多画廊的老板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家,或者是大藏家,我们讲三个尊重,尊重藏家,尊重画廊,尊重艺术家。

艺术品投资运营是高智商的投资

其实讲画廊成本就是要尊重画廊,因为画廊他有付出和成本。我们在三个尊重里边讲到,画廊要挑选艺术家,要有资金的付出,要有时间上的付出,精力上的付出,看好一位艺术家之后把艺术品买回来,然后包装、出版、宣传,为艺术家说好话,为这件艺术品贴标签,然后试图去形成市场,由藏家来买单,从中赚取利润。其实这里面有很大风险的。书画市场最根本的风险其实是画廊担当的,他有很多的成本,他除了经济上的成本之外还有时间上、精力上,还有社会价值上的成本,甚至是损失。本来他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或者是一个很好的有身份的人,被人家说成商人了,这是精神上的损失。比如他投资了这些作品,没有选对目标,不能形成良好的销售,便是会亏本。这是一种很高智商的付出,一种高智商的投资。

担当和责任意味着付出与割舍

另外,画廊它本身还是一个书画经纪最主动、最积极的中间艺术,画廊要想产生利润就要有很大的热情。比方说一位艺术家,他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作品有多好,但是画廊不管这些,画廊觉得这件艺术品好,他要形成良好的销售,他就会积极的去宣传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他有很高的激情,因利润产热情。还有比方说他要关心这件作品买回来之后好不好销售,怎么去推广,怎么去形成更好的更大的利润,更好的市场空间、市场氛围。我们刚才还谈到好作品卖一个好价钱,现在的艺术家,如果一个畅销的艺术家,他是很强硬的,他有可能精品搭上普品,或者是价格上不松手。这时候你就承担了这些因素,画廊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我们整个谈“柳青凯书画经济学”里面很大的篇幅都是谈画廊的工作,他的成本和付出是非常大的。不要觉得画廊赚了多少多少钱,我们尊重画廊其实就是尊重画廊的付出,艺术家要尊重画廊的付出,藏家也要尊重画廊的付出,价格怎么守,选择什么样的藏家做艺术品投资点。一个有品牌、有担当、有责任的画廊的付出是更大的,你选好了一个画廊,比如说你选好了凤凰画馆,凤凰画馆不仅对推广的艺术家不遗余力的做宣传,还要守住价格,做好价格杠杆的平衡。比如说我们凤凰画馆有些作品标的价格有可能在别的画廊,别的小网店,他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薄利多销,打价格战。这样的话他不管你的市场,不管你的价格平衡不平衡,以及他卖的这些作品标价会对艺术家价格产生什么效果(有可能在销售方面,会影响我们),他不管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去破坏市场的基本平衡,我们不可能去倾销艺术家的作品,去跟别人恶性竞争,我们要守住这个价格体系,我们会付出很多东西。这就牵扯到了画廊的情操,画廊的定位,要割舍一些东西,割舍一些小的利润,这就是画廊的担当和责任。

要考虑到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地方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说我们的画廊,我们做网站做杂志,在北京虎坊路,在琉璃厂附近,这么昂贵的地段租工作室,招聘工作人员等等,还有制作出版物,印书、做杂志、做展览,每年会给每位藏友寄出很多出版物。尽管这样,还会面对很多藏友的讨价还价,你价格高一点有可能人家就不买了,这个付出是非常大的。但是付出是有回报的,一个优秀的画廊,或者一个优秀的中介机构,他的品牌,他的可信度,他的社会认可率,他所彰显的对书画艺术本体的判断,这种审美,这种社会影响,这种市场引导作用,甚至有利于书画社会发展的普世价值。这就会造成真正有责任、有担当的画廊的成本加大。所以说我们做画廊,作为书画市场经济机构,不能只顾利益,不可能也不应该以利益为最终目的。利益是其中一个目的,但是你还要考虑到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社会声誉和社会良心。艺术良心、品牌价值和你的本身的利润、基本的运营,这几条是你做画廊的运转良性优质画廊的一个根本,而不是说我们唯利是图,单单从经济一条线发展。

所以一件艺术品走向市场形成一件书画商品的时候画廊的作用非常强大,比方说当经济因素与学术理想发生冲突的时候,画廊就是要有一个判断力,这个判断力决定着画廊今后的发展。在学术市场,在一个以审美为最终目的的艺术市场,人家藏家是冲着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来买单的这样一个理性的市场,画廊的作用力就不仅仅是从利益出发了,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四点。艺术良心,审美良心,品牌价值,正常的运营成本,然后才要考虑到经济价值。我想要想做出一个好的品牌,做出一个社会持久的影响力,把利益最大化,单从利益出发是不行的。当然,你要想做好一个四个基本属性最高定位的画廊,它的成本是很大的,这个成本它固然要从书画销售中去体现。现在做出版物、做展览这个附加的东西形成的成本也是要放在艺术品里面。所以它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做画廊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和学术含量的行业,是一个考验人智慧的行业。它是书画市场走向理性健康的一个基础,也是刺激书画市场的一个最有热情的中间者。

文字/ 源于《卖画买山 柳青凯书画经济学》

读印:黄易“卖画买山”

三个小布丁

6月前 文化领域达人

如果说从明代文彭开始算起近七百年是篆刻最为蓬勃发展的七百年,那么,自清代的丁敬开创浙派算起,近三百年,则是篆刻最为鼎盛的时期。所以,当代后学,只要想学习篆刻,则必然会涉及浙派篆刻,而提及浙派篆刻,就必然提到丁敬、黄易,即所谓的“丁黄”。

(余集作黄易像)

丁敬是浙派开派鼻祖,黄易则从19岁开始师从丁敬学习篆刻,可以说,他们的篆刻一脉相承,奠定了浙派的风格基础,他们是浙派开宗立派的奠基之人。学浙派篆刻必学“丁黄”,我们的读印系列曾读过黄易的“陈氏八分”一方印,本文我们再读一方黄易的印,就是这方“卖画买山”:

(黄易“卖画买山”及边款)

这方印,2.5cm见方,黄易在这方印的边款中写道:

湖上水田人不要,有谁买我画中山。此唐子畏自题画句也,筱饮欲卜隐居,乃以楮墨谋之,拙矣,得无以此石为他日笑柄耶。乾隆癸未春三月朔,刻于弋溪舟中,小松。

“湖上水田人不要,有谁买我画中山”,是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在画中的题句。唐寅才华横溢,博学多能,但他生不逢时,30岁京试时遭科场舞弊冤案,被打入大牢,后来沉冤昭雪,出狱又投错主子,只能绝意仕途,装疯卖傻,一门心思习书画,过着简朴的日子。“卖画买山”是艺术家们的自嘲、自得之语,其中包含的既有无奈之情,也有自傲之意,这种情怀,与后来的吴让之“画梅乞米”属于同样的情致。

大家知道,最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了艺术品交易,艺术家们养活自己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声名之下以作品换来生活物资,到了清代以后,艺术家们这种生存方式被沿用下来,艺术家们多不以此为耻,甚至以此为荣。比如郑板桥,他曾经作《板桥润格》如下:

“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

哈哈,来要字画,最好还是给白银!别的东西,不一定是我喜欢的。

这方印边款中所说的“筱饮”,指的是清代画家陆飞,字起潜,号筱饮。刻印这一年,黄易20岁,陆飞45岁,他们算忘年交。有意思的是,在这方印完成后又两年,陆飞就中了解元,虽然他晚年仍不得意,只能“卖画买山”,但至少黄易给陆飞刻这方印时,陆飞先生并没有完全放弃仕途追求。

好了,说回这方印。

1、回文字序。这方印,印面四字,呈回文分布,回文印作闲章,是文人们的创造,因为回文印很容易让人读错字序,但这方印不会读错,因为如果按常规字序,印文就成了“卖山画买”,语义不通,所以,它只能是回文读“卖画买山”。对于篆刻新人的借鉴就是:作“回文印”时,一定要注意字序改变后印文词义的正确。

(这方印的回文字序)

2、对角呼应与“三密一疏”。这方印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有明显的对角呼应与”三密一疏“,呼应建立在“卖”与“买”两个字的字形相似,有相同的“贝”字部件;另外,又因为“山”字与其他三字有明显的疏密差异,天然符合对比型章法中的“三密一疏”章法特征。如图:

(对角呼应与三密一疏)

实际上,关于对角呼应,这方印“卖”与“买”的两处文字接边,也是对角呼应的,“画”与“山”的一横与边平行也是对角呼应。

3、篆隶结合的线条特征。我们之前说过,黄易的作品有很多呈现隶书的书法特征,这一方印同样也有这样的特征。因为隶书的线条是波磔的,而浙派的刀法恰好正适合表现这种波磔明显的特征(比如这方印的横画与横折笔的处理)。

(篆隶结合的笔画特征)

实际上,篆书的纯中锋线条,常常因为太过缺少变化而显得单调或过于工艺化,加入隶意之后,隶书笔画的特征使文字增添了无穷的活力,这其实是浙派印风的又一重要的个性特征,初学者,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实际上,这方印的边框也值得一提,它的残破、斑驳,使印面表现出古朴苍劲的意味。

(【布丁读印】之7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买山之钱买砚载鹤之舟载书 温岭“第一网红”就是他

2016-10-12 14:44

唐宋风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浓墨重彩的板块,才子佳人浸乐其中。温岭人杰地灵,也诞生了一大批星光璀璨的偶像,用现在的话说,叫“网红”。后来有好事者排资论辈,认定徐似道为温岭“第一网红”——温岭第一代著名文化人。

老徐,字渊子,号竹隐,宋时黄岩县上珙人,今属温岭市。现娱乐圈大势,明星们喜欢搞跨界发展,影视歌三栖、演而优则导,千年前的老徐也深谙此道。

这哥们牛啊,在官场平步青云,诗、书、画俱佳,还在美食界、法医界混得风生水起。是的,你没听错,法医界,老徐任江西提点刑狱时——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司法长官,写了中国第一部司法验尸技术专著《检验尸格》。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法医界先驱,火爆一时的TVB剧《法证先锋》、《鉴证实录》都是向他致敬啊!

老徐少负才名,1166年中了进士,品貌俱佳的男神一枚,记载称他“韵度清雅,才华敏捷,名重于时”。他诗文做得好,有一次,宋宁宗立皇子大宴群臣庆贺,老徐当场作词,一开头就说出“建神明之胄,以观天地之心”的句子,群臣赞服,叶绍翁还赞他“真大学士也”,吸引迷弟迷妹无数。

老徐工诗词不是说说的,他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老师,戴复古曾跟着他学写诗。老徐有一本诗词作品,叫《竹隐集》,共11卷。

杨万里赞他:“自中兴以来,诸贤诗居其一。”陆游称他是“徐卿赤诚古仙子,十年四海推才华。”溢美之词跟不要钱似的一盆一盆泼过来。那可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居然说他是“古仙子”,说“十年之间四海之内论才华首推他”,可见当时诗坛对他的推重。

他的诗清新明丽,恬静质朴,这点在写美食的诗词上尤其明显。老徐游庐山,吃九江螃蟹,留下了“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句子,高度评价了螃蟹的美味,此诗流传甚广,他的诗仿佛给螃蟹戴了红顶翎子,让螃蟹得以傲视群菜。

他写杨梅“火齐无光荔实圆,未觉先说齿流涎”,形象又生动。大抵只有吃货写吃的才能每个字都说到人心坎里。此外,还有《莼菜二首》、《荠》、《蒲》等篇。

套用现在的时髦话:“有钱,任性”,老徐就是“有才,任性”。他在《买砚》中写:“俸余宜办买山钱,却买端州一砚砖。”拿买一座山的钱,买了一方砚!厉害了我的老徐,即便按古代的地价,这也绝对是土豪中的战斗机啊,历史上最贵的一方砚台没跑了!老徐的生平雅好从这里也看明白了,淡名利钱帛,酷嗜书画。

他还在《水仙花》一诗中写:林下清风自一家,稍亲梅竹近兰芽,只缘羞与凡花伍,移植名园不肯花。表达自己不屑于功名的情怀。

但老徐当官时政绩还是很不错的,老徐初授吴江尉,后来官至秘书少监,终朝散大夫、提点江西刑狱,以廉洁有才干闻名于时。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检验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北宋时验尸,验状是正式的验尸文件,但迄今尚未发现官发的格式。老徐任江西提刑时,已经有官方正式的验尸文件《验尸格目》,分初、复验尸格目两种。当时普遍存在检验官指轻作重,以有为无,差讹交经的现象,造成许多冤狱。老徐爱民如子啊,当然看不过眼了,针对这种情况,煞费苦心地写了《检验尸格》,向朝廷推荐在验尸中使用。

《宋史·刑法志》记载,《检验尸格》规定检验官验尸,应于伤损处当众唱喝伤痕,让犯人一起查看所画图本,众无异词后,再记录在案,作判案凭据,检验环节完全公开。这套验尸规则经朝廷颁行,在全国实施开来,为未来宋慈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老徐是个活得十分恣意的人,他淡出世人视线的方式也极富传奇色彩。一日闻弹疏,以舟载菖蒲数盆、书两箧,翩然而去,人争相望,若似神仙。

移买山之钱买砚,以载鹤之舟载书,倒是他的风格。

我想,他大概是倦了这世俗的名利场,过他的诗画人生去了。

闲章闲谈——卖画买山

王满平东津草堂

发布时间: 2019-05-11 14:32

关注

印文当采自明代书画家唐寅自题画句:“湖上水田人不要,有谁买我画中山。”想那唐寅少年饱读经书,加冕后中解元,本当京城会试,头戴花翎,光宗耀祖。但事以愿违,受考场舞弊之案牵连入狱,出狱又投错主子,只能绝意仕途,装疯卖傻,一门心思习书画,过着简朴的日子。

“卖画买山”是一个绝佳的词语,它不仅反映了书画家针对现实书画市场发自内心的真实主观感受,还承载着对艺术的热爱与理想生活的憧憬。自唐代开始,书画就有了市场交易,许多书画家把艺术与谋生紧密联系起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曾拟定书画润格,出售字画。近代齐白石也多次张示书画润格,卖书画求生计。现代书画圈更是如此,有过之无不及,书画艺术传承永不绝,尚有心声从古唱到今。板桥说:“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黄易的篆刻艺术以传统的浙派为基础,在古拙苍劲中有所创新。印文四字排为回文状,“卖”字与“买”字成对角呼应。全印章法自然,在平正中见恣肆。线条朴拙,印边刀损残缺,透出一种率真之气。

卖画买山,篆刻黄易

黑茶色头发图片效果图

翡翠吊坠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