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高铁上的震撼瞬间:揭示孩子易崩溃的真实原因

09-06

前段时间,坐高铁来上海,听邻座大哥跟王总、张总、郑总谈了一个钟头的生意后,前排传来了一个小男孩的声音。

他说:“我想吃××脆!”

我没听清楚,应该说的是一种零食的名字。男孩七八岁的样子,半戴着耳机打游戏,他的奶奶或是姥姥坐在旁边。

老人直接拒绝:“那玩意儿有啥好吃的?还不如吃桃子!”

她从包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了两个桃,拿了一个递给男孩。

“我不爱吃带毛的桃子,和你说多少遍了!”

“都给你洗干净了!拿刷子刷的,没毛!你看看,哪有毛?”

老人把桃子塞给男孩,男孩躲开没接。

“拿着!别让我当这么多人的面骂你!”

“我不爱吃桃!”

“这个桃好吃,甜的,你尝尝!”

“我不吃!”

“不吃你早说啊!我都给你带来了,给你背了一路,死沉死沉的,这孩子一点都不懂事!”

来源:视觉中国

男孩不说话了……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标题叫:“女儿的反应为什么那么激烈?”

发帖的是一位妈妈,她的女儿高三,生病在家休息。

中午商量要吃什么,女儿说已经吃腻了外面的饭菜,让她做饭吃。

沉默了一下,女儿又说饿得等不及了,不如吃泡面,用开水泡就行。

帖主说:“行,我给你泡。”

但说完后,她又想了下,觉得煮的更健康,还可以加鸡蛋,于是给女儿煮了一袋面。

面刚熟,女儿过来一看是煮的,就崩溃了,问她为什么又是煮的。

帖主告诉女儿:“煮的更快,不就是一碗面吗?”

没想到回应她的是女儿涕泪横流的吼声:

“这怎么会是一碗面的问题?这只是煮的和泡的、时间长短的问题吗?

昨天你问我吃什么,我给你发了肥牛饭的做法,我说按着那个做就行,你就是不听,你非要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甚至我问你是用的肥牛还是肥羊,你也不说。

你总是什么事情都按照你的想法来,那件事之后,我才知道你‘骗’了我。这是一件小事吗?是小事吗?”

帖主最后提问:

“她哭了很久。最近女儿总是因为各种小事莫名地发脾气,她的心理是什么?”

这个帖子有7000多个回答,其中两个高赞回答简直是我的互联网嘴替:

“题主真的不理解自己的女儿吗?她不是为了一袋泡面发脾气,她是为了以前、以后许许多多的‘泡面’在抗争。”

“你不听她的,你问她干什么呢?”

当时刷到这个帖子,我还觉得有一点儿故事演绎在里面,感觉像是编出来的情节。但现在看来,即便是编的,创作灵感也是源于生活。

“还不都是为了你好”,这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太常见了。

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人这一辈子无非追求三件事:我被看见,我有价值,我很重要。

最基本的诉求恐怕就是“我被看见”。

什么叫“被看见”?

我的需求被在乎,我的声音被听到,我的想法被尊重。

你既然问了我的想法,就应该认真对待,如果你有别的想法,可以再跟我商量,而不是直接自作主张,把我当小透明。

当父母的都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份“好”,通常只是源于父母自身的经验和判断,很有可能忽视了孩子真正的诉求。

一个小学生,连吃不吃桃子都决定不了,一个生病的高中生,连方便面是煮还是泡都做不了主,你觉得他们真的“好”得了吗?

就像你来山东旅游,让我带你去淄博吃烧烤,我说好。然后我又想了想,把你拉去了山东美术馆看画展。

因为我觉得烧烤不健康,看展可以让你接受下艺术熏陶,都是为了你好。

你会真心感谢我吗?

再打个比方。

你给客户订货,客户要一万个A型号零件,你说好。

然后你又想了想,觉得B型号的性价比更高,花一样的钱还能多订一些,于是你自作主张订了一万两千个B零件。

你猜客户会称赞你人美心善,还是让你带着你的B零件法院见?

所以,孩子的崩溃,真的很难理解吗?

来源:视觉中国

“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默认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我的经验高于你的经验,我的决定比你的决定更聪明;你不知道什么叫“好”,所以必须由我来告诉你。

小到每天的饮食选择,大到人生重大抉择,如果成年人包管一切,傲慢地站在高处俯视孩子,替孩子做决定,暗示孩子的无能,那他们还有可能“好”吗?

我们经常分不清“爱”和“控制”的边界。

给你把面煮了,还能加个蛋,是为了你吃得更健康;给你带桃子,是怕你路上饿,为了你身体好。

但你有没有想过,他的人生,缺的真是那个桃子、那个鸡蛋吗?

不是的。

他们缺的是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主权。

我们的目标是养出内心富足,对未来有打算、有自信的人。

我们不可能一边事无巨细地决定他的人生,一边又让他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为什么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崩溃?

因为生活无法被自己掌控。

来源:视觉中国

他们不得不接住学校的所有压力,来自同学、老师、父母、分数,他们长期处在一种没有自主权的“无力感”中。

这是整体环境决定的,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家庭的小环境,在一些事情上,尽量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

决定吃什么、吃多吃少,决定空闲时间干什么,甚至是决定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姿势。

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最小掌控单位”,也是家庭能给孩子做的“兜底”之一。

不能要求全世界都看见我,但如果连家庭都看不见我,那会是很孤独的。

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习惯了替他们做决定,越过他们的想法,做“为了你好”的事。

其实也不用怪父母,因为他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一个人无法给予自己从未有过的东西,但可以做的是自我觉察。

觉察到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自恋型控制”。

人活得如果没有自我觉察,就会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进而纠结于“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

如此,只感动了自己,却推远了孩子。

共勉!

作者:黛西,旅居德国16年的高知妈妈,毕业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硕,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童书策划人,阅读推广人。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天赋一饼(ID:tf1bing),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育儿界的“人间清醒”,分享德国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养,给孩子带来精神食粮,为父母点亮一道光。二次转载请联系原平台。

藏獒乒乓球运动员

新加坡猫价格多少钱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