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敦煌发现王羲之书法真迹:历史与艺术的重逢!

06-16

敦煌发现王羲之书法真迹:历史与艺术的重逢!

书法界每天都有事情发生,总是不缺新闻,不过,有一件事如果发生,那将会有石破天惊的效果,它就是“王羲之真迹找到了”。作为书坛地位最高、“徒子徒孙”数量最多的大宗师,却没有任何真迹留给后人,这实在是太遗憾了。


最近这些年发现的王羲之作品,基本都是碑刻,而且历经成百上千年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碑面已经斑驳不清了,修复起来难度大,学起来就更不容易了。笔画细节、笔路行走的痕迹是碑刻始终无法呈现的,只能通过墨迹呈现。


不少朋友学习魏晋笔法,往往把董其昌、赵孟頫的作品当作“跳板”,领悟这两位大师是如何学习王羲之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明白,就是赵、董生活的年代,“书圣”真迹已经寥寥不多了,他们其实也是通过前代学王的人,临摹他们的作品来学“二王”。


因此,赵、董对魏晋笔法进行了精简,虽然容易上手,实用性更强,但是魏晋风采已经被削弱殆尽了。以“唐摹本”“钩填本”为入门的确不错,因为这些作品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双钩填墨”法,号称“下真迹一等”,对真迹的还原度超过了90%。


其中有名的如《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等,但是,双钩结束后,还要进行补笔,难免就会产生失误、累赘的情况,“神龙本”《兰亭序》就是如此,在勾挑、转折时出现了败笔。


综合而言,唐代名家临摹的王羲之作品,更适合我们学习,一来这些法帖较为忠实于原作;二来,其中包含着书者对魏晋笔法的理解、提炼和融会贯通,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领悟唐人是怎么学习魏晋的。


1900年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一件唐朝时的临王作品真迹,它就是《旃罽胡桃帖》残卷。此作纵25.2厘米,横20.6厘米,共5行、21个字,以行草书写就,现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文物编号为“4642”。


经过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多国鉴定,此帖为真迹。《旃罽胡桃帖》残卷由于出土后不久便被英国人斯坦因“巧取”,所以见过的人非常少。此帖虽然可见于历史记载和各种丛帖中,但都是刻本,而这件临摹本,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墨迹本。


这部残卷可识别的几个字是“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凌空取势,敛锋入纸,起笔、收笔、转折处一搨直下,强调断连而不是顿挫,结字欹侧纵长,体势紧凑连绵,把王羲之行草的精髓学到了。


如果我们能把此作临摹通透,将加大提升对魏晋行草用笔的理解。

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红山文化发源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