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中国瓷器中的神秘红色:探寻钧红、祭红、郎红、豇豆红的魅力

06-20

中国瓷器中的神秘红色:探寻钧红、祭红、郎红、豇豆红的魅力

钧红

最早的红釉。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

釉层较厚,两次烧成,往往红中带紫,有开片和流釉现象。

钧红瓷器中,还常出现红、蓝、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

最初为宋时河南禹州钧窑(现河南禹州市)所烧造,故称“钧红”,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意义深远,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元、明、清时期出现的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名品奠定了基础。

祭红

钧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品种,从明朝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钧红瓷。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很名贵的原料如珊瑚、玛瑙、玉石、珍珠、黄金等都在所不惜。

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盛于康、雍、乾三代。在宣德时也称“宝石红”,也称为“霁红”。

数量稀少,因烧成难度极大。被誉为千窑一宝,其主要特点是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热稳定性较好,是瓷器中的精品,非常珍贵。

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 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郎红

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

产于清朝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郎红与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十分相近,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

康熙时期郎红中的厚釉器(也称为呆釉),色如牛血,称为“牛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窑红中既有厚釉也有薄釉,薄釉器又被称为亮釉,色如鸡血般鲜艳被称为“鸡血红”。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

特征是"脱口垂足郎不流",釉面透亮,有较强的玻璃质感,有明显的脱口现象。在口沿边上露出一圈白白的灯草色,到足部的时候就垂得比较多,但又不会流过圈足。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包含:粉红釉、孩儿脸釉、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品种,色调淡雅柔和,给人以含蓄之美。

豇豆红

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

豇豆红的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

传世的豇豆红以小件居多,如印盒、尊、柳叶瓶、菊瓣瓶等,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主要是康熙宫廷所用的文房用具。雍正时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雍正后已很难见到了。

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清康熙出现,釉中名贵品种之一。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基本不开片。原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美感,引人遐思。

玉石的种类及排名图片

紫砂茶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