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五月中。
《韵会》曰:
夏,假也,至,极也,
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 日 夏 至
夏至,是入夏以来的第四个节气。
韦应物有诗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这一天,太阳直射移动至北回归线附近,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白日最长而夜晚最短的一天。
01
夏 日,九 九
夏至,在先民眼中是阳气最鼎盛的日子,是阴气此消彼长的转折点,是天道轮回的分界线。
古人以初夏成熟的瓜果与新收的麦子为祭品,在夏至之日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唐宋时期,有学之士便根据气候的规律编写出朗朗上口的“夏九九”歌谣。
夏至,便是“夏九九”的开端。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水如沐浴......”。
明代著名的寿山石爱好者谢肇淛创作的这一首“夏至后九九谣”,广为流传。
人们便在这首歌谣的陪伴下,数过了一个又个夏日的“九”。
02
夏 日,贪 凉
夏至还不是最炎热的日子,但它预示着:酷暑,就要来了。
古时候,宫廷权贵的降温解暑的方式来自于冰。过了农历五月初一,冰窖便开始供冰。
冬日里艰难保存下来的冰块被放在冰鉴里,扇出丝丝冷气,又或是用来制作一些冰镇食物,这是奢侈的消夏。
民间也有寻找“冰凉感”的方式。
山林里,池水边,树荫下,邀上亲友寻一处阴凉之地。
铺上草席,吃着在冷水中浸泡过的瓜果,谈天、对弈、品茗、观荷、赏石,好不快活。
03
清 石,消 夏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白居易认为消夏还有一种方式是,静心。
夏日燥热,那些冬日里喜爱的浓艳颜色难免让人觉得不清爽,希望多见到一些晶莹剔透,色彩清冷的物件。
清逸如雪的高山石,似水初凝的坑头石,沁人心脾的荔枝洞,光泽冷彻,如冰胜雪,清凉得令人惊喜。
只要看上一眼,就能起到视觉“降温”的效果,心也自然就静下来了。
若是将这些美石雕刻成为夏日的物候,便能营造出一种独特体验。
或是一只夏蝉,或是一片荷叶,或是一群青蛙。
我们不再是那个以为抓住夏蝉便留住夏天的少年,但手中之物却能将我们带回那些以蝉鸣为背景声的时光,唤醒我们关于童年消夏的回忆。
骤雨,骄阳,快速生长的作物,夏天的一切,好像都是猛烈又直接的。
但和这些清心之石共处,心静下来了,夏日,便没有那么难熬了。
文字 / 逐风
图片 / 林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