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汪曾祺:生活之美的记录者

03-24

汪曾祺:生活之美的记录者


汪曾祺先生的书很受欢迎。读着他的文章,脑海里自然而然会跳出这四个字“生活的美”、“美的生活”。


年前因磕掉一颗门牙,到口腔医院去补,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补好。想想寒假到来,也就没有再要医生装一颗临时的假牙替代。于是过年期间,不敢多说话,牙门不关风,语音不准事小,别人看到露出的牙洞不高兴、不美观,事则大矣。


每天呆在家里,多读了些书。巧的是,读汪曾祺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文章,叫《翠湖心影》,文章讲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啦?” “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读到这里,想想自己的门牙,不觉笑了。这是汪先生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听到的一个故事,正好注解了我这段时间不想外出参与人际交往的心事。汪先生四十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四十年后那么亲切地写出来,如此贴近生活的记忆,读着怎不叫人喜欢?



人在求真求善的时光里,生活总是美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总是记录着美的片段,说明他是一个从容大度、积极善良的人。


他的《人间草木》,就是这些精美片段的代表。书中写美食、花草、树木、昆虫,写游戏,写喝茶,写北京人遛鸟、山西人吃醋、长沙的臭豆腐。完全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以平淡质朴的文风和娓娓道来的笔调,欣赏着、赞美着拉近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让人倍感亲切、 温馨,这种超脱功利的生活态度、构筑自然纯朴的理想境界、 构建深厚文化意蕴的记录有着永恒美学价值。


在汪先生的文章里,把对西南联大那段艰难的日子写成幸福的回忆。


他写西南联大那些艰苦的日子,记忆里也是那么的淡恬、那么的幸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昆明、对云南的热爱之情。


他写的一篇散文叫《昆明的花》,里面写了十几种昆明的花,写一种叫“叶子花”的三角梅是这样写的:“叶子花别处好像叫做三角梅,昆明人就老实不客气地叫它叶子花,因为它的花瓣和叶子完全一样,只是长条顶端的十几撮花的颜色是紫红的而下面的叶子是深绿色的。青莲街拐角有一家很大的公馆,围墙的墙头上种的叶子花。墙头上种花,少有。”


这种平淡如水流叙述,让人认识叶子花、了解叶子花、好看叶子花,就这么简单。


他写的《昆明的雨》也是自然而然的,舒舒服服,“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这种雨,看也好,听也好、读也好,都是绝妙。


当然后面写的在昆明雨季看到的和吃到的:仙人掌、各种野生菌子、木香花、缅桂花、陈圆圆自溺的莲花池、杨梅、雨天的鸡……每事每物,在他笔下都写得那么细致,那么传神。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那个时代莘莘学子的气息。以至四十年后,还忘不了那情味。


汪先生写人物,也是充满生活之美的。


他用笔最多的人物是沈从文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中,他说“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简单的陈述,很有神采和情份。


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中讲沈从文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又说沈从文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沈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沈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耐烦”二字,就是生活化语言,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意思。


还有,汪曾祺写闻一多先生,也是这样。他说:“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一个留着 “山羊胡子”、性格“强烈坚毅”、目光灼灼的“斗士”形象跃然纸上。


又说闻一多先生的《楚辞》课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也让学生上课抽烟,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教古代神话,却非常“叫座”。“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以至于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来听一堂课。汪曾祺这样写道:“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寥寥几笔勾出人物模样性情,引入胜景,一种素朴的鲜活感和亲近感油然而生。


又如《跑警报》一篇里讲到两位不跑警报的同学。一个是位女同学,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因为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热水没人用,她可以尽情享用。还有一个广东同学,爱吃莲子,大家都走了,他用一个大漱口缸在锅炉火口上煮冰糖莲子。这就是生活,记录下来,就是美的存在。



汪曾祺先生曾说:“生活,是很好玩的。”


读懂这句话,就读懂了汪曾祺先生。玩看生活、笑对人事,不容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菜根谭》上的这句话,也是很好玩的。


为人做事、崇真崇善、花开花落,平和心境,淡泊自然。这就是美,生活的美,美的生活。


有人说汪曾祺先生“大器晚成”,也有人说汪曾祺先生“宠辱不惊”。“大器晚成”也好,“宠辱不惊”也好,是因为汪曾祺先生有“生活,是很好玩的”这句话在心里垫着、在心里顶着。生活,在汪曾祺先生眼里全是美的有趣的人和事。他说:“写文章,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作家的责任就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给读者以喜悦。”


读着汪曾祺先生的这些文章,我回想自己缺牙的这些日子,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刻意去想什么美不美之类,只是感到说话漏风是不方便而已。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提醒了我,事物总是应该从向上向善向美的一面去追寻的,人性如此。记录美的生活,传递真情善意,汪先生的许多文章就是这样。从善与美的维度去作去想,从而又达到了一种真的境界。


真实记录下来,生活的美,美的生活。木香花、牛肝菌、青竹的烟筒、泡茶馆的学生、跑警报的教授....... 汪曾祺先生那山、那水、那人,那些文章,全是美的生活。文字之感人,就是记着美的生活。


蓝田玉镯子是白色的好还是绿色的好

草书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