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2亿年前,温暖浅海中的永丰菊花石:一种罕见的存世珍品

03-10

2亿年前,温暖浅海中的永丰菊花石:一种罕见的存世珍品

观赏石是最古老的天然艺术品,指岩石中的成分经过长期地质变迁,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受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各种纹理和图案的奇石。由于其形成条件十分苛刻,因此数量十分稀少,自古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相关记载,黄帝更被认为是早期赏石文化的发起人。

江西的多彩土壤孕育了颜色各异的岩层,岩石经地质变迁,受水流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造型多姿、色彩丰富的观赏石,分布在省内各个角落,如永丰菊花石、庐山彩纹石、婺源龙尾石、九江金星石等。其中,永丰菊花石以“天然野趣之真、质色形状之奇、浑朴高远之古、菊花美观之怪、孤高稀珍之绝”被人们誉为奇石。

因形似菊花而得名

2010年,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对全省观赏石资源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总结,形成了一份全省观赏石资源分布图,使大众对省内各类观赏石资源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省内观赏石在河流周边尤为多见。其中,产于永丰县八藤河底及藤田镇老圩村小河中的永丰菊花石以逼真的形态和绮丽的色彩,在观赏石家族中独树一帜。

从广义上来说,只要石纹呈现为菊花状的都可冠以菊花石的名号。我国菊花石的著名品种有北京的京西菊花石、湖北的恩施菊花石、江西的永丰菊花石、湖南的浏阳菊花石、台湾的台东菊花石等。

关于永丰菊花石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人张尚瑗的《石里杂云》:“吉水永丰有石,青质而黄章,章为菊花,金英粲然如画。”永丰菊花石虽然很早就被发现了,却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默默无闻。据永丰县陶唐乡居民曾铭介绍,直到上世纪90年代,菊花石才再次受到瞩目,并一度为收藏界热捧。相传一位上海下乡的知青根据县志记载的信息,于1994年前后在藤八河一带发现了永丰菊花石,并将其命名为“菊花水石”。

永丰菊花石颜色多彩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桦对各类观赏石的成因颇有研究,他收藏了几块大小不一的永丰菊花石,他告诉记者,菊花石中的菊花实际上是白色的菊花形结晶体,看上去很像自然界的菊花。永丰所产的菊花石与其他地方的菊花石有着明显区别,有经验的收藏家一眼便可看出。据介绍,永丰菊花石花朵清晰,花瓣一般在5厘米左右,小的有2~3厘米,大的可达十几厘米,且形态各异,有的呈含苞状,有的则是盛开状。

记者了解到,永丰菊花石之所以能够在赏石界中独树一帜,主要是因为它的色彩。永丰菊花石花色奇异,以白色为主,也有白玉色、粉红色、橘黄色等不同颜色,甚至在同一平面上几种颜色会同时出现。吕桦教授说,这在我国目前发现的菊花石中是独一无二的。

永丰菊花石何以能够颜色多彩?据吕桦教授解释,这主要是因为构成花蕊的微晶石英或燧石中含有硅、镁、锰、铁等矿物制色元素。如若有三价铁,就可能形成红色的菊花,而当铁含量较少时,红色就会浅一些,反之亦然。

孕育于温暖浅海环境中

菊花石内的花朵栩栩如生,令人感叹自然造物的奇妙无穷。据悉,不同地区的菊花石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如北京菊花石沟中出产的菊花石是由页岩、高岭土分解后结晶出来的;陕西宁强的菊花石是基岩中蕴含了天青石或方解石结晶出来的。

吕桦认为,温暖浅海的环境或是永丰菊花石形成的重要原因。现今,国内各地发现的菊花石所属地层均为二叠纪栖霞组,其他层位及岩石中尚未看见菊花石的影踪。目前我省发现的永丰菊花石、乐平菊花石和九江菊花石也同样都位于这一岩层中。从大地构造来看,江西由赣北的杨子准地台和南部的南华褶皱带两部分组成,约4亿年前至2.5亿年前的晚古生代至早、中三叠纪,江西大部分区域是温暖的浅海。

由于在永丰菊花石岩层所属的年代,江西是海洋环境,因而起初一些学者认为,永丰菊花石中的“菊花”是海洋中原始低级藻类生物形成的化石。但江西省地调院副院长沙元成并不认同,他认为,永丰菊花石其实是一种晶体观赏石,其中并没有化石的成分,而是一种石灰岩。

永丰菊花石中的花朵虽不是海洋生物化石,但其成因与当时温暖海洋中丰富的生物不无关系。海洋生物残骸的确有可能是形成石灰岩的物质来源。据吕桦介绍,永丰菊花石可以被认为是含碳酸钙的溶液在2亿多年前温暖气候下的二叠纪浅海中经过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而形成的石灰岩。

方解石聚集形成“菊花”

除了浅海中的沉积作用外,高温高压也是菊花石形成的另一重要条件。受沉积作用影响,原本在海水中飘荡的菊花石“前身”逐渐沉至海底,并不断地累积增加,厚度慢慢增至几千米。其受到的压力不断增加,使其逐渐靠近地心,温度也随之剧增。受高压高温影响,岩层水分减少,密度增加,慢慢地便形成了永丰菊花石所在的岩层。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菊花石中菊花的“花蕊”是晶粒状矿物的集合体,“花瓣”是一个个菱面体晶体形态紧挨或断续连接所产生的,矿物成分依据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其长短不等的柱状矿物集合体以花蕊为中心向三度空间做放射状排列,形态万千,慰为奇观。

据悉,在菊花石的成岩过程中,方解石围绕晶核——石英、燧石发生聚集作用而形成“菊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章鸿钊的《石雅》,是我国第一本从地质地理角度详细介绍观赏石成因的专著,其中对“菊花”形成的过程也有描述:“当方解石结合时,其质由散而聚,即聚即凝。”

河水冲刷后更加细腻

从四处分布的各种元素沉积成石灰岩到最后成形,永丰菊花石的形成过程基本都在海底进行。据了解,在约2.5亿~2.05亿年前的早中三叠世末,发生过印支运动(在江西又被称作安源运动),江西所在的地块隆起,岩层露出地壳,其中就有包括菊花石在内的碳酸盐类岩石。菊花石在海底沉寂了2亿年后,终于随着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破“壳”而出,“绽放”在陆地上。

菊花石在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地质作用后离开了浅海,“扎根”于陆地,但其实,成于海底的永丰菊花石并没有真正与水脱离关系。据悉,永丰菊花石又被称作“水石”,因其主要产于永丰县陶唐乡曾家段的八藤河底及藤田镇老圩村的小河中,长时间被流水冲刷,使得镶嵌有菊花的黛黑色石体石质极为细腻,与那些在山中开采的菊花石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曾铭称,根据科学检测,永丰菊花石的硬度不高,比较容易雕刻,所以除作观赏石外,还可以雕琢成石砚、石屏等精美的工艺品。

紫砂杯的真假鉴别如何鉴定紫砂杯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