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历经沧桑的秦"泰山石刻"仅剩十字,被誉为国家一级文物

09-13

历经沧桑的秦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安国北宋拓本)


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角度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册的。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记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秦始皇东巡刻石多已残毁佚亡,今所存者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虽已残毁,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均为后人翻刻,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泰山刻石》也称《封泰山碑》,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刻石。



◆《泰山刻石》传世最早的是宋人摹刻于丛帖之中的残本。


◆拓本最早、最为著名的是明代锡山安国所藏北宋《泰山刻石》165字和53字本,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日本。



◆再有拓本就是辑入《秦金石刻辞》的29字本了。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



◆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刻石全文立于岱庙。




泰山刻石(安国北宋拓本)

各纵27.8厘米 横14.3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来自上海博物馆

2006年《中日书法珍品展》)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文222字, 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简介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


刻石原在岱顶于女池旁,后迭移至此。刻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


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特点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

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拓本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曾先后刻石七处。及二世立,又“尽刻始皇所立刻石”。


现大都湮没无存,唯存《秦琅琊刻石》86字和《秦泰山刻石》10残字,更为历代学者视为珍宝。因此许多文人争相传拓,有的还依所藏拓本摹刻于石,以期流传永久。



历史

清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 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 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


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


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


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李斯与《泰山刻石》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以其雄才大略,吞并各路诸侯,统一了中国,分天下为36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兼取三皇五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在这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转变时期,作为秦始皇最为重要的战略谋臣的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大业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之功,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里称其为:“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首谋。”



李斯,生年不详,卒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与韩非同为荀况的学生,早年曾为郡小吏,公元前247年西入于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得以游说秦王,后来深受秦王的赏识,劝说秦王灭诸侯、成帝业,遂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旋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拜廷尉。秦统一天下后,建议实行郡县制,并主持制定了秦一系列的法律规章。不久李斯官至丞相。始皇34年,李斯上言焚烧《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之书,为始皇所采纳,从而造成了文化上的一场浩劫。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废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此后虽竭尽曲承,而终被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在文学方面,李斯的散文上承荀况,下开枚乘、邹阳。其书奏议论,比喻层出,辞藻斐然,而又刻峭谨严,风格与《韩非子》相近。鲁迅先生称其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汉文学史纲要·李斯》)。


始皇26年,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发布政令,在全国“书同文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书体,以此颁布天下。李斯小篆既是秦代官方文字,又是后世篆书艺术之祖,在书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李斯在小篆改定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上曾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唐代李嗣真《书后品》称其书法为:“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窦臮《述书赋》亦云:“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就是放在整个书法史中去关照,能当此评价者,可谓不多。



李斯所留下的书法遗存,当是随同始皇出巡,所至之处的纪功刻石作品。这些纪功刻石作品虽然均无署名,但历来史料都确信必出李斯之手,这里权从旧说。


见于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处,它们分别是:泰山、琅玡台、峄山、碣石、会稽、芝罘、东观刻石。七处刻石中,碣石一刻早已没入海中,历代都无著录。芝罘、东观二刻石也早已散佚。峄山刻石原石早已毁于兵火。宋元两代都也曾作过翻刻,至今尚存。


琅玡台刻石,为琅琅玡山的摩崖,是天然的石柱,此刻石书法与《石鼓》相近,横画均呈弧曲状态,其下垂以及斜曲之笔,皆圆畅流美,自然生动,气息古厚,为李斯小篆的杰作之一。惜其磨泐太甚,几无完字,作为范本,会给临习者带来较大困难。


会稽山刻石,为始皇最后一刻。此石在南宋时尚在会稽山顶,但其字迹几乎全部损泐,后经辗转翻刻,书法已板滞无神,失去原刻风貌。要之,能全面反映李斯小篆风貌者,惟《泰山刻石》而无他选了。尽管有学者考证出《泰山刻石》非原石拓本,但与《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相较,要近于秦篆原貌多多。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时所立。石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及从臣名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详载其事及辞。



原刻石立于泰山玉皇顶南沿碑亭处,明嘉靖以后,此石流落在碧霞元君祠西墙外的玉女池旁,时仅存二世诏书四行29字。至清雍正年间,此石又被移置至碧霞元君祠之东庑。清乾隆五年,碧霞祠遭火灾,石佚。至清嘉庆二十年春,由蒋因培等人在玉女池中觅得残石两块,尚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十残字。后几经磨难,到宣统时尚存9字。残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内,或有疑为非原石者。


北宋刘跂是历史上最早对泰山刻石进行详细考察的人,他两次登临泰山,弄清了刻石的石材、形制情况,最大发现是弄清了刻石四面刻字,除了秦始皇刻辞,还有二世刻辞。他亲自墨拓,得146字,在《泰山秦篆谱序》中作了详尽的记载,为研究秦始皇刻石提供了宝贵资料。


《泰山刻石》传世最早的是宋人摹刻于丛帖之中的残本。拓本最早、最为著名的是明代锡山安国所藏北宋《泰山刻石》165字和53字本,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日本。再有拓本就是辑入《秦金石刻辞》的29字本了。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



《泰山刻石》作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历代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唐张怀瓘《书断》云:

“《泰山》、《峄山》秦望等碑并其遗迹,

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



袁昂《书评》亦云:

“李斯书世为冠盖,不易施平。”



李嗣真《书后品》称其为:

“秦相刻铭,烂若舒锦。”


宋刘跂《泰山秦篆谱序》云:

“李斯小篆,古今所师。”



明赵宧光云:

“秦斯为古今宗匠,

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价值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元赫经赞道:

“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

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岱史》称:

“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

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


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

“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此刻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史记》《泰山刻石》全文如下: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饰。

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黎,登茲泰山,周览东極。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颂功德。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

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秦二世皇帝元年胡亥增刻:“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 | 在这里您可以:

开启艺术之旅-零基础国画,书法,油画、艺术DIY等丰富您的业余生活。


关于艺术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玛瑙石原石图片 天然值钱吗

钓鱼饵料可以喂观赏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