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解析:《九成宫碑》为何不适合初学者?

06-26

解析:《九成宫碑》为何不适合初学者?








欧阳询的楷书,相比于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诸家楷书,要更难学一点。若是初学入门的人,这种感受恐怕会更明显。

学习欧阳询楷书的难点集中在哪里?我想,这个“跨”字足以让我们窥豹一斑了。

“跨”字,在历代楷书法帖中最常见的字形有两种:

上图中的两字都取自《东方朔画赞》,只不过左边一字传为王羲之所书,而右边一字则是颜真卿的手笔。

虽然字形有些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两位书法家写声符“夸”的最后一笔,都是以竖钩而不是以垂露竖为结束的。

在之前的日课中我已经多次分析过,欧阳询书法和王羲之渊源很深。而对照王羲之《东方朔画赞》和欧阳询《九成宫碑》的两个“跨”字,不免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欧阳询所写的最后那一笔,是竖钩还是垂露竖呢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和王羲之作品相比,欧阳询的变化之一是他的某些用笔,尤其是钩法往往写得更加含蓄。比如紧接着“跨”字之后的“水”字,欧阳询是这样写的:


图上圈出的这笔该是竖钩。但欧阳询的出钩之含蓄,使得这个竖钩的形态反而与垂露竖颇为相似。从此推论,“跨”字的收笔会不会也是这种更为含蓄的钩法而非垂露之竖呢?

其二,欧阳询之子欧阳通所书《道因法师碑》中也有一“跨”字,是这样写的:


从用笔来说,欧阳通之于欧阳询,可谓具体而微,虽然他的结字运笔较之其父要更峻厉些。小欧阳将“跨”字的最后一笔写做竖钩,不禁让我悬想,这是不是传自其父的家法呢

其三,从目的上说,临帖不是为了考古。也就是说,临写这本《九成宫碑》,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去精准地还原欧阳询的书写状态和书写效果,而是要藉助对这本法帖的学习,逐渐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坦率地说,仅以前文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条理由,我们尚不能完全排除《九成宫碑》的“跨”字以垂露竖结束的可能。

因为和欧阳询同时代的褚遂良,在其《伊阙佛龛碑》中所写的一个“跨”字,就是非常明显的垂露写法。


有关“跨”字的垂露竖和竖钩这两种写法,我都做过尝试,写出来的字形差别如下:


左边一字用垂露竖,线条会更硬挺。而右边一字用竖钩,则竖笔须向右蓄势微弯,然后再轻轻趯出。竖钩因此不呈直线而呈弓背状的弧线,声符“夸”遂有了一点倾而不倒的意思

我个人的看法,右边一字姿态要活泛一点,而左边一字则显得有些僵硬。这也是我更倾向于竖钩写法的又一理由。





“水”字的难点,就在最后一捺。为什么说它难?我们不妨藉下面两个字形的对比来进行说明:

这是我照原帖临写的两个“水”字。从相似程度上来说,左边一字要更高一点。单看这两个字的单一笔画,它们的笔法运用是一致的,可为什么成字效果却又不同?答案就在最后一捺的起笔点上。

右边这个“水”字,捺的起笔点正在竖钩之中,而左边那个“水”字,捺的起笔点却在竖钩之左——也就是说这一捺是横穿竖钩向右伸展的

写上面这两个字,我用的都是10cm见方的米字格。上述这点区别,其实也就是把右边“水”字的一捺往左上方移动了2mm不到,这个调整是极其细微的。

而欧阳询的原作比我书写的尺寸还要小得多,要观察他的这点变化,就更加不容易了。

让我们再把话题挽回来:向左上移动这2mm不到的距离有什么作用?

我们都知道,欧阳询楷书的主要特点是痩硬清健。在最后一捺长度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它向左上方移动2mm,结果是捺脚的位置也会相应地往上微微提起,让这个字看起来“腰线”更高了。

而又因为捺脚的左移,整个字的横向宽度遭到了轻微的压缩,这个字看起来就更“瘦”了。

在欧阳询的楷书当中,像这一类调整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技巧,其使用比例较之别的楷书名家更高,这也是欧楷比别家楷书更难入门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九成宫碑&晋公子原创

祺祥通宝真品图片

蝴蝶犬好养吗听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