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着极强的艺术市场号召力。他的每一幅画,都以天价成交,在2016年他的一幅以2.36亿港元成交。
他,被誉为中国画的创新者,被认为对中国艺术史有着巨大的影响,激发了中国艺术界对于“内容与形式”的讨论。
但他,也被列为:“歪门邪道”四大家之一,他的画作被评为“轻松而不深刻”,“四不像”
有的人,说他是“直言不讳”,而也有的人,评价他是“口出狂言”。
他就是吴冠中——中国当代艺术史最富有争议的画家。
在开年的一月展中,中国美术馆的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而在此次特展中,“吴冠中”这三个字尤其令人瞩目,因为,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争议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也形成了极赞极贬的两极分化。今天小新就带你们走进吴冠中,走进这个富有争议的画师。
诚如之前所提到的,吴老先生的画作件件高额,他的《周庄》在香港以2.36亿港元的高价成交。在中国艺术家的市场交易上,吴老先生的高价作品无疑做出了贡献。但吴老先生对于此却是不放在心上,作为一个身价上亿的画家,吴老先生的住宅依然很质朴——简易的居民楼,上厕所都要与人共享。
他本人也曾公开表示,高价拍卖艺术品是极为不合时宜的。吴冠中说:“我现在对拍卖毫无兴趣,拍卖图录也不去看。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有点畸形,人为因素太多,蹿上蹿下的,就像心电图不正常。作品的价值要由时间来验证,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岁月会作出筛选。现在值不值钱无须关心。低了别动摇,高了别太高兴。作为艺术家,他只管把作品留在人间,由后人评说。” 在得知艺术拍卖市场热度不高,市场不景气时,他评论到“好!艺术品市场冷下来了,画卖不出去了——好!”。对于吴老先生来说,作品是需要的沉淀的,也是需要积累的,一味的炒作与高价会让艺术家失去了心平气和创作的能力。
吴冠中老先生自从巴黎留学归来后,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赞誉者认为,他的画结合了油画的细腻,也糅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批评的人则觉得,吴老先生,学了个四不像,既没有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没有深探抽象画。是所谓的“中国式英语”。
他自己对此的观点是,中国画被“困在一堵墙”后,他希望,中国画要突破这种“墙”。他曾在90年代提出“笔墨等于零”,在其中他认为笔墨是技巧,而失去了具体画面的技巧是没有意义的。而张仃责反驳道,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失去了笔墨,就是失去了中国的精髓,这是中国画的最后底线。这场关于“笔墨为零”还是要“守住底线”的争论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众多学者的讨论,至今也没有人明确的答案。
吴先生的《扎根南国》,有着很浓厚的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子,里面的采用了很多大胆的绘画技巧。有人评价,这是融合,也有人批评这种画作是四不像。
对于吴老先生的另一大争议,就是他的言论,除了小新刚刚提到的“笔墨为零”之外,吴老先生曾经直接炮轰美协,更放话说:中国的艺术还不如非洲。在吴老先生的眼里,“只有中国政府还养着美协这种东西。”他多次表示,很多画家为了进入美协而创造作品,为了举办画展而进行创作。他认为“美协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美协让画家的“创作动力”不纯,最终使得艺术失去了本我。
吴冠中曾经对记者表示:“你可以调查一下,所有的美术家对美协、画院是什么印象?他们起的作用在哪里?他们为艺术的服务体现在哪里?他们的活动就是搞展览、大赛、评奖。大学扩招成了他们来钱的机会。我每天家里收到的杂志,都是些乱七八糟宣传自己的,这样搞就跟妓院一样了,出钱就给你办。”“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硬件越来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许多东西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现在一些国外美术馆,经常有中国人主动送画,回来就宣传炒作自己。”“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体制内拥有权力,又享受市场的好处。但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这些都是吴冠中老先生的原话,一句句让人觉得刺耳,太“直言不讳”。
吴老先生认为“艺术只能从苦难和生活中沉淀”,而非从“美协”中创造出来。因此,他曾表示,在这点上,中国的艺术还不如非洲。当然也有人认为吴冠中先生对于“艺术创作的方式”太过于“片面”。不是只有苦难才能成就艺术,论美协的作用不能光看其缺点而忽视其对繁荣中国艺术的作用。
对吴老先生的画作究竟该用何种态度?其流派是应传承还是摒弃?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检验一切,后世才能给出答案了。至于大家,也不妨到美在新时代现场亲眼看一看吴冠中老先生的画作,自己品评一番。这个展开展时间极短,感兴趣的朋友不要再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