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归国之路揭秘

12-09

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归国之路揭秘

20年前以4150万港元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一珍贵的瓷器是如何入藏上博的呢?

近日,新书《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披露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澎湃新闻特选摘其中《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当作灯座的绝世孤品》一节。

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书影

2002年的一天,报纸上刊载的一条消息,使香港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只在古书中出现,世人却无缘一睹其芳容,传说中的绝世孤品,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蓦然闯入人们的视野,即将在香港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现身。它高三十九点五厘米,口径十厘米,足径十二点三厘米,腹径十八点五厘米,做工精致,图案精美。粉彩绘于瓶身上桃八个,蝙蝠一对,寓意福寿双全。此瓶撇口、细颈,长鼓腹下敛,圈足,因形似橄榄而得名。在身形婀娜的橄榄形瓶上,粉桃图案形象逼真,跃然瓶上,展现着绝世孤品傲然屹立的盛世美颜。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工业在清代蓬勃发展,尤其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产出的官窑瓷器的烧制水平更是登峰造极,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粉彩是一种釉上彩,彩绘时,先在白瓷釉面上勾成图样,再填上一层含有铅、硅、砷元素的名叫“玻璃白”的画料,然后用彩料描绘洗染,最后入炉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最大的特点是画面秀丽、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粉彩瓷器作为景德镇的主要品种,初创于清康熙晚期,到雍正和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尤其是雍正时期的官窑粉彩瓷器胎体光洁,釉色温润,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图案精美。雍正时期描绘蝠桃纹图案的粉彩瓷器多见于各式瓷盘和瓷碗,见于瓷瓶者极为罕见,而这件蝠桃纹橄榄式瓷瓶更是绝无仅有。中国经历了清王朝覆灭、外敌入侵的沧海桑田的百年苦难史和战争史,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有的珍稀瓷器葬身战火,有的则散落民间或流落海外。所以,在2002年之前,被称为雍正时期登峰造极的粉彩官窑瓶类器物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缺失的一环。

粉彩又称“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一般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玻璃白打底,于玻璃白上用笔将颜料依深浅浓淡的不同洗开。

而关于这件横空出世的瓷瓶的由来更是充满令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2002年冬天,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位名叫奥格登·里德的美国人(Ogden Rogers Reid)家里,正在进行着一场看似随意,后来却轰动世界的家庭谈话。这位曾任美国国会议员、美国外交大使理事会主席的里德先生和母亲海伦谈起,欲将外祖父的一批古董进行拍卖。谈话间,桌上的台灯灯座引起了他的好奇,他随口问道:“妈妈,这个灯座,也是外祖父带回来的吧?”“是的,它原本是只中国瓷瓶,在咱们家也有近百年了。”母亲悠然地答道。其实,关于这个瓷瓶的来历,里德家族也没有清晰的记录,目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由其祖父母在20世纪20年代前从英国带返美国;二是二战期间宋美龄访问美国时赠予里德的母亲海伦女士。这两种说法都源自里德家族,却都缺少事实依据。这件稀世珍宝一度沦为普通灯座,放置在茶几上,为了增加其稳定性,瓶内还加入了他家后花园伴着狗粪的泥沙。出于好奇,里德请来一位美国鉴定师鉴定这个中国瓷瓶。鉴定师仔细端详后突然说道:“这哪里是灯座?根本就是一件中国的宝贝啊!瓷瓶肯定是清朝的皇帝用过的。”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分别象征幸福、长寿和财富的福、寿、禄图案通常会同时出现在瓷器上,可是这只瓷瓶只有代表福、寿的图案,唯独缺少了代表财富的“禄”的图案。因为“禄”指皇帝给予官员的俸禄,如果缺少只能证明这是皇家御用之器物。里德听后不禁啧啧称奇,当即决定委托鉴定师拍卖这件宝贝,宝瓶就这样登上了香港拍卖会的舞台。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细节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细节

这只宝瓶流落异乡的命运已然令人扼腕叹息,而它的身世之谜更是令人唏嘘。据说,身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清代景德镇首席督陶官唐英参与了这件雍正粉彩橄榄瓶的烧制,还差点为这件国宝送了性命。相传,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春的一天正是把瓷器样品送进宫里的日子,随着有人不断地报出瓷名,督陶官唐英一边亲自清点,一边眉头紧蹙,一脸凝重。突然,他抄起一个粉彩双耳瓶扔进了御用箱旁边的竹编筐。周围瞬间一片寂静,紧接着不安的情绪便弥漫开来,因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完不成皇上的旨意就是欺君之罪,很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原来,唐英对烧制出来的粉彩瓷瓶十分不满意,宁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也要对瓷瓶重新设计图案,重新烧制。他将想法上奏后,终于得来喜讯,雍正帝决定再给他一个月的时间让他烧制出新奇的粉彩花瓶。唐英急得在房中来回踱步,不小心撞在了书桌的桌角上,案上的笔筒应声而倒在桌上滚动起来。唐英急忙伸手去扶时,却意外地发现,躺倒的笔筒上面的图案和竖直时的图案看上去大不一样,好像图案上的造型都活了起来。唐英突发奇想:把以往绘制在平面上的图案画在直立的瓶子、笔筒上,造型一定会立体感更强、更生动逼真。就这样,唐英亲自绘制的福寿双全蝠桃纹橄榄瓶的画样传入宫中,雍正帝龙颜大悦,并催促唐英尽快烧制。待到成品粉彩橄榄瓶出炉运抵北京时,雍正帝非常满意,一直将其视为珍宝。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在以后的战乱岁月中,这件国宝竟流落海外近百年,甚至成了一只普通的家用灯座。直到2002年,美国收藏人里德在获悉了这件国宝的价值后决定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将其拍卖,世人才得以见到这件稀世珍宝的庐山真面目

拍卖结束当天的香港剪报,摘自《香港苏富比三十年》

2002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前夕,一架从英国飞往中国香港的大型客机上,一位气质高雅的中年女士正在翻阅一张当天的香港报纸,一条醒目的新闻报道吸引了她。她就是香港著名的女实业家和爱国人士、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中国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选举委员会委员张永珍。后来接受采访时,张永珍女士说:“飞机上的报纸登了,说有一天要拍卖这个瓶子。这个瓶子呢,已经在美国一个人的家里当了一个灯的底座,那么,我就想,假如我可能的话,我一定要把它买到我中国人的手里,把它买回家来。”回到香港,张永珍就约请胞兄、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参观预展,她初遇这件橄榄瓶便一见钟情,十分喜爱。了解其个性的胞兄提醒她说:“拍卖行如战场,买家们有可能急红了眼,争夺起来导致价位过高,耗资巨大,价格如果在一千八百万港元至两千万港元捧场就足够了,超过这个价,就太高了。”

5月7日,拍卖会如期到来。第五三二号拍品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苏富比拍卖行的定名)一登场就聚集了全场的目光,以九百万港币的价格起拍。场上气氛异常热烈,举牌的人应接不暇,竞拍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当天很多人从英国、法国、日本来到香港参加竞拍。张永珍女士故意稍晚,她一出价,另外一个买家马上举牌,高出一百万。几个回合下来,价格已经加到了三千万,张永珍心里清楚,当时的价钱已经超出了她的预估,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沉着应战。价格继续上升,三千五百万、三千六百万、三千七百万,最终,张永珍战胜了对手,当拍卖师的榔头一锤定音时,大家都拍手叫好。因为,国宝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最终的成交价加上佣金高达四千一百五十万港元,这样的天价高过以往几乎所有清朝瓷器在全世界的拍卖价格,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历史上获得了价格榜第二名的绝佳战绩。张永珍女士表示,“花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真的好开心”。香港当地的媒体对这一轰动一时的新闻争相报道,《南华早报》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在5月8日以“用作灯座的一个清代花瓶创下了四千一百五十万港元的拍卖纪录”为题详细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所有中国人都为国宝在经历百年后安然回归兴奋不已,张女士也在得到这件珍稀宝物之后特意让人做了一个大保险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将宝瓶好好地保护起来。可是过了不久,张永珍女士总觉得,把这么漂亮的一个瓶子放在保险箱里太可惜了,不想若干年后它再被别人拿出去拍卖,再去飘零。她出生于上海,成长于上海,十九岁定居香港,事业有成之后经常来往于沪港之间。于是,本着为国家和社会多做一些贡献的初心,张永珍女士做出了一个惊人且令人钦佩的决定——把宝瓶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永久收藏。

雍正画像

2004年初的一天,她决定将花瓶转交给专程赴香港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汪庆正先生。在家中,张永珍女士找来钥匙,打开保险箱,取出宝瓶,郑重地交给汪庆正。汪庆正等人抱着宝瓶登上飞机,一路精心呵护,顺利抵达上海博物馆。2004年2月14日,上海博物馆为张永珍女士举办了一场“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捐赠仪式”。来自中央机关、上海市委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领导与海内外陶瓷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其他嘉宾,三百余人汇聚一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向张永珍女士颁发奖状,上海市市长韩正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张永珍女士白玉兰荣誉奖。张永珍女士在捐赠仪式上用中英双语致辞:“花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真的好开心。不想让这独一无二、具有历史传奇的稀有珍品再次流到国外,所以我今天把它捐给国家。香港回归,不仅彻底地结束了它漂流在海外的日子,同时它也将不会再流落到外国了,因为它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上海。”话音落下,全场沸腾,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上海博物馆将永久收藏并展出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品,使之不再飘零。这只宝瓶目前静静地立在上海博物馆二层陶瓷馆的展柜中,在众多熠熠发光的珍贵瓷器中以其特有的不凡经历独领风骚,即便在玻璃展柜的包裹下,也依旧光彩夺目。

这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传奇,凝聚了一代陶瓷工艺大师的无数心血,代表了清代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艺,堪称清代盛世的彩瓷精品。它对研究清代的官窑陶瓷,研究唐英的制瓷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经历了封建社会的皇家盛世、纷乱战火的冲刷洗礼和流失海外的不幸际遇,百年之后在中国香港华丽现身。从它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就牵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弦,国人都热切期盼着国宝早日回归。拍卖会上持续走高的价格阻挡不住国宝回归的脚步。张永珍女士曾说:“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对家庭负责,有条件的话,应该帮助朋友,对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这样的人生才过得精彩和充实,才有意义。”

《归来》内页

(《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副研究馆员李竞辉、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馆员杨晓明著,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刊发,篇幅所限,此处未收录文章注释)

长寿花变色龙图片

貔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