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扇子上的华夏风情

06-14

扇子上的华夏风情

团扇温雅,羽扇精致,折扇文气

扇面之上,眼睛所到之处,不过方寸

却像是在片刻之间,

游历过四方,历经了四时

花鸟虫鱼,山水楼阁,才子佳人,千秋今古

都在这方寸、开合之间

扇面里藏着一个清远、精巧的中国

▲19世纪出口到欧洲的一批羽扇

中国历来有“制扇王国”之称。扇的历史很久远,扇面的文化也已十分古老。

据《古今注》中所述,最早的扇子出现于舜禹时期。但当时的扇子还为羽扇,由羽毛所制,意在障尘蔽日,增加帝王威仪。

至于汉代,中国开始出现绢制团扇,亦称纨扇。团扇之上,可以刺绣,可以作画,此后也开始有了扇面的文化。

▲清宫绢画花鸟宫扇

三国东晋时起,在扇面上作画题字开始兴起。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喜在扇面题字作画。

宋代时期,中国的美学极端繁盛,小品画兴盛,扇面绘画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出现了大量的优质扇面。加之徽宗等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宋代扇面一度达到顶峰。扇面之上,大到亭台楼阁山水,小到花鸟虫鱼细草,都是精妙入微,让人惊叹。

▲宋代 马远 柳岸远山图

▲宋代 张茂 双鸳鸯图

宋时,折扇也开始传入中国。至于明代,因文人美学兴盛,对扇的偏好由团扇转向折扇,扇面内容也极大丰富。扇子上所涵有的东方美学,也有了很大的空间延展。

扇大致分为羽扇、团扇、折扇几类,作画扇面多为团扇与羽扇。

- 团扇 · 半面羞涩,半面绮旎 -

团扇,汉代即有,又称纨扇,或是合欢扇,盛于西汉至宋朝的一千多年间。

外形多团圆似明月,气质也更加温婉秀丽,常见于诗人笔下,常见于美人指间。轻盈若无,又风雅之极。微微摇动,恍如明月流光,别有一番风情。

那句最是有名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轻罗小扇便是团扇了。

班婕妤也曾有一首《团扇诗》,可谓是写尽了团扇所承载的中国女子的期盼。小小一柄团扇上,写的满满都是对情的期待。扇面之上,半面是羞涩,半面是绮旎。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古时,女子常在团扇扇面上,绣制花鸟鸳鸯之类,以求好兆。而东晋之后,团扇开始与书画结合,文人画家与扇交好,在团扇这一小小天地上,挥笔成画,画下了千古山河。

南朝梁时画家萧贲就曾经说过,“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

▲佚名 深堂琴趣图

▲佚名 山水团扇

▲宋代 仙山楼阁图

▲宋代 牧牛图

▲宋人集绘 草虫瓜实

宋代以后,画家更是主动以扇面为载体,在扇上画下千里江山。宋词之中,诗人笔下,时常见到团扇的身影。“碧罗团扇自障羞。水仙人在镜中游。”女子出行时候,以团扇羞遮半面,自有一派隐约的风情。

▲宋代苏汉臣 妆靓仕女图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曾提到,“昔年高宗在寿宫时,赏桂,曾命画工为岩桂扇面,仍制御诗分赐群臣。”

- 折扇 · 山水之间,浮生风流 -

谈及折扇,总绕不开一把多情的桃花扇。

清代孔尚任在剧作《桃花扇》中以文字画了一把极美的桃花扇。它是侯方域与李香君这对才子佳人的定情物,也是整个晚明时代没落的一个悲情旁观者。一幅扇面,几处美人血,画出一树滟滟桃花。每每看到桃花扇,便唏嘘不已。桃花扇上花犹在,美人却已不知何处寻。

折扇似乎从一诞生,便染尽风流。据《宋史》记载,折扇在宋朝时期,由日本僧侣传入。而后在明朝时期,经永乐皇帝发扬起来。

永乐帝十分喜爱折扇,遂在扇面上大量题诗赋词,分赐给臣下。一时之间,折扇开始成为风尚。明清时期因为江南名士的推广,可谓达到繁盛顶峰。

明清时候,婉转绵长的江南,孕育出来许多的才子佳人,也孕育出来许多的风流,也才有了那把凄美的桃花扇。

或许折扇,本就是海上来客,自当染尽浮世风流。

不同于团扇,折扇更为复杂,有开合褶皱。折扇的扇面绘制便更加讲究,常需依扇骨、依褶皱安排画面布局。相比较而言,更加贴近中国画本身重意境轻写实的方向。

折扇之上,也往往多山水意象。怀袖一扇,如藏一个小小的山水中国在怀。

可以料想,当时的风流才俊们,手持一柄折扇,出没于酒肆茶楼,群聚笑而赋诗,诗兴一来,手挥折扇轻摇。隔着这小小的山水,诗词佳句如风流动,恰是一出风流盛宴。

扇有留白,有曲折,

如同中国本身。

小小一面扇,

后面藏着一个精致风流的中国,

不可不谓之奇妙。

夏日无凉风,何不持扇行。

- 中国精致 · 扇赏 -

画眉母鸟叫声大全30分钟

水晶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