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河蟹生活习性详解:养好蟹,了解透彻是关键

06-29

河蟹生活习性详解:养好蟹,了解透彻是关键

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水产研究社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


一、食性与生长特征


中华绒螯蟹为杂食性,但偏爱动物性饵料(如鱼、虾、螺、蚬、河蚌、水生昆虫等),并残害同类,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感兴趣。


在自然环境中,因动物性饵料缺乏,中华绒螯蟹主要取食水草、水生维管束植物或一些岸边植物。


幼蟹、成蟹一般白天隐居于洞穴中,夜晚出洞觅食。夏季蟹的食量大,但耐饥能力也很强,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不进食也不致饿死(但须保持鳃腔温润)。


(1)“无肠公子” 


由于蟹经常爬行水底的缘故,步足特别发达,头部和胸部连在一起成为身躯的主体——头胸部,而与其相关的腹部和游泳用的腹肢也就随之萎缩,成一薄片,卷贴在头胸部之下,以减少爬行时的拖累,所以人们就误以为螃蟹没有腹部及肠子了。


(2)“变色的铠甲” 


河蟹全身披甲,不愧为具有铠甲的斗士,一遇侵害就威武地举起两个大螯,奋起战斗。


由于甲壳下面真皮层中的各种色素细胞吸收和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河蟹的铠甲颜色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会显示出各种颜色,以适应环境和保护自己。


河蟹煮熟时变成红色,是因为甲壳中的色素主要是虾青素,加热后虾青素与变性的色素蛋白结合而造成的。


(3)“无色的血液”


血液仅由淋巴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即变形虫状的白细胞,而血清素则溶解在淋巴内,所以河蟹的血液是无色的,它的血液循环是闭管式循环系统。


(4)“呼吸与泡沫” 河蟹用鳃呼吸。


在水中,水流经过鳃腔,冲洗着蟹的鳃片,也起着呼吸作用。


但当河蟹暂时离开水以后,仍然依靠着鳃腔里储存的水分进行呼吸,此时,空气进入鳃腔,和剩余水分混合在一起,喷出来的时候就形成了许多泡沫,由于不断呼吸,泡沫也愈积愈多,同时,泡沫在空气中又不断破灭,发出淅沥淅沥的声音。


(5)“九月团脐十月尖”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农历9月份,雌蟹进入生长成熟阶段,而雄蟹则要延迟到10月份,只有这时的螃蟹才会肉味鲜美,蟹黄饱满。


“圆”“尖”指的是蟹脐的形状。9月要食雌蟹,这时雌蟹黄满肉厚;10月要吃雄蟹,这时雄蟹膏足肉坚。


二、行为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


复眼视觉敏锐,人在河边走,远处或隔岸的蟹会立刻钻进洞穴或逃走;在夜晚微弱光线下,也能觅食和避敌。


中华绒螯蟹能在地面迅速爬行,也能攀高和游泳。爬行以4对步足为主,偶尔也用螯足。第3对、第4对步足较扁平,其上着生刚毛较多,有利于游泳。


(1)断肢再生


当中华绒螯蟹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时,常会发生肢体自切。断肢处位于附肢基节与座节之间,此处构造特殊,既可防止流血,又可再生新足。


断肢数天后,就会长出一个疣状物,继而长大。但附肢再生仅在蟹蜕壳生长阶段,变为“绿蟹”后,再生能力也即停止。


(2)冬眠习性


和所有的水生动物一样,河蟹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蟹的越冬上。


当气温下降到5℃左右时,河蟹就会栖居在洞穴中或草丛中或泥土中,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期间,河蟹基本上不吃不动,螯足和附肢也基本无力。


(3)“横行霸道”的作风


河蟹头胸部的宽度大于长度,两侧步足的关节只能向下弯,爬行时,常用一侧步足的指尖抓住地面,再由另一侧步足在地面上直伸起来,推送身体向一侧移动。


因为它全身披甲和横向斜行,一遇侵害,常会竖起两只大螯,夹住东西死死不放,故给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横行霸道”的印象。


(4)贪食、好斗、打洞的天性


河蟹最喜欢吃螺、蚌、蠕虫、昆虫及其幼虫,消化能力很强,食量也很大,饱食后多余的养料储藏于肝脏中。


河蟹凶残好斗,常因抢穴、夺食而引起互相厮斗,往往也残害同类,受了伤的、附肢严重残缺的河蟹或刚蜕了壳后新壳尚未坚硬的“软壳蟹”,都会遭受同类的争食。


尤其是在河蟹交配产卵场所,为了争夺一只雌蟹,会有数只雄蟹凶猛格斗,经久不息。


河蟹昼伏夜出,呈穴居生活,蟹穴一般位于高低水位线之间,其洞穴迂回绕道,有的长达数米,因此河蟹常靠一对强有力的螯足掘穴,将土块掘起合抱于额前运出洞外。


三、生活环境特征


中华绒螯蟹生活在水质清新、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和池塘中,喜栖居泥岸或滩涂洞穴或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


在潮水涨落的江河中,蟹穴多位于高、低水位之间;而湖泊中河蟹的洞穴较分散,常位于水面之下。


中华绒螯蟹掘穴能力强,严冬季节,潜伏洞穴中越冬。但在土池散养成蟹,掘穴率较低,为10%~20%,且多为雌蟹;


大多数个体藏匿于底泥中,只露出眼和触角,维持呼吸;


或是寻找藏身之处,有时也会堆挤在一起。精养池塘池壁坡度大于1∶3,中华绒螯蟹在饲养期几乎不打洞。


河蟹是一种洄游性动物,每年“霜降”前后,淡水中生活的河蟹性腺发育成熟,便开始了由淡水向河口半咸水的生殖洄游。


每当秋季来临,寒风刺骨,淡水湖泊水温下降,性腺成熟的河蟹即顺着水流由湖、库、池塘向江河移动,再由江河向河口浅海远征。

董其昌简介及生平事迹

拉长石和月光石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