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揭秘20年前传奇岩茶:大红袍的魅力何在?

03-19

揭秘20年前传奇岩茶:大红袍的魅力何在?

乾隆皇帝有一首与武夷岩茶相关的著名诗作《冬夜煎茶》,其中对武夷岩茶有如下描述:

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用“气味清和兼骨鲠”来描绘武夷岩茶的“岩韵”,成为今天描述岩茶“岩骨花香”的重要引据。之后他的《冬夜烹茶》一诗再次强调了武夷岩茶的独特品质:

“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

虽然,乾隆的评价极大地肯定了武夷岩茶在茶叶界的地位,也推动了武夷岩茶的传播和发展。然而,这只是武夷岩茶做为贡茶被历史文字记录下来的一部分。自唐朝起,官府就开始在重要的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督造各种贡茶。当时最大规模的贡茶是浙江湖州的“顾渚紫笋”,被称为“天下第一”,但在两宋时期,武夷地区的北苑贡茶成为翘楚,被称为“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之后,宋朝时斗茶盛行,当时精制的龙凤团茶随北苑茶入贡朝廷,成为王公贵族享用的“贡茶”;此后皇族爱不释手,到了元朝创办了武夷御茶园。御茶园设场官负责日常管理,监督茶叶采摘。中国人讲天人之道,茶即是“天人合一”哲学的物质化,是水土、气候、茶树、与工匠的完美结合。大武夷地区“北苑贡茶”成为当时中国茶的最高审美,雕龙刻凤的团饼作为帝王贵胄的定制之物,让武夷茶盛极一时。明代,朱元璋为了恢复农业的生产,同时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下诏书明令禁止了蒸青团茶,改制散茶入贡。岩茶贡茶制茶工艺逐渐由蒸青转向炒青,极大影响了当下武夷岩茶的制茶工艺。



贡茶的缘起,其实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它与其它贡品一样,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自然,武夷山的茶人也明白:三分天成,余下的七分是担在自己的肩上。才使如今的武夷茶孕育自“烂石”,在无法复刻的环境与气候中滋养出了岩茶的骨鲠之力,使得“岩骨花香”飘向了全世界。



为了传承延续武夷茶在历史文化中的底蕴,并向曾作为贡茶的高品质武夷岩茶致敬。曦瓜曾特制一款茶品——“贡品大红袍”。采用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经文火炭焙而成,使其口感醇厚,独具岩韵。这款贡品大红袍因严格的选料,在七泡过后仍有余香。



如果说好原料是基因,那么工艺则是岩茶的试金石。高温焙火能焙掉部分苦涩物质,茶叶内的咖啡碱遇热会升华结晶,巩固前期做青发酵形成的品质,进一步降低干茶含水量,做到足够干燥,更利于保存与耐放。贡品大红袍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经文火炭焙而成,将茶叶做青做透,焙火焙透,让其内在水份更低,这就极其考验曦瓜茶人的手艺。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焙火到位,储存完好的贡品大红袍经过时间的充分转化,在火气逐渐退却的过程中,茶叶的内质转化,岩茶的各种茶多酚充分显现出来,陈放多年后仍旧可以体现出大红袍的岩骨花香。看似简单的焙火,却足以撼动大红袍的整体品质,这也是曦瓜家一直被茶友称道的特殊火功技艺。



已经推出近20年的贡品大红袍,依然深受常喝武夷岩茶的茶友们喜爱,其汤色透亮,花香显,韵味十足,是性价比极高的一款产品。

虽然,岩茶推荐保质期一般都是3-5年。但贡品大红袍到如今仍被不少茶友“囤货”收藏,仍旧有茶友寻觅,被茶友戏称为“可以喝的古董”。



贡品大红袍穿越了近20年的时间周期,在与岁月的博弈中赢得了时间的厚待,备受茶友喜爱。究其原因,其实是优质的茶原料配以最恰当的加工。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时代,已经传承千年。趟过历史的长河,茶叶的价值愈发水涨船高。茶除了能带来特别的感官体验,更能与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强关联。沉淀了多年的曦瓜大红袍,其茶品不仅仅是工艺与茶叶的结晶,更是那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与历史。续写“贡茶”过去的风光,让“古时贡品茶,香飘百姓家”。

八大山人作品价格

阿哈尔捷金马中国有多少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