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半生富足半生潦倒
他被称作光的诗人
伦勃朗和他的时代
王鲁湘:在欧洲美术史上有一位画家对于世界美术,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现代美术影响非常深远,他就是荷兰的伦勃朗,那么伦勃朗为什么会产生在17世纪的荷兰,他的绘画和他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关系,美国的莱顿收藏馆这一次带了7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11幅伦勃朗的原作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国家博物馆。
伦勃朗,17世纪荷兰乃至艺术史上最重要、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
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曾感慨“像伦勃朗般的艺术巨匠,我们应拜倒在他面前,永远不拿他去和任何人比较!”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家作品展。
伦勃朗1616年出生于莱顿城,这是一个纺织中心和大学城。他的家庭背景一般,父亲是一位磨房主,而在美国莱顿收藏馆现有的伦勃朗作品中,不乏其青年时代在莱顿创作的画作,这也正是莱顿收藏名称的由来。
伦勃朗青年时期就已经名声鹊起,1631年他离开莱顿前往阿姆斯特丹,成为这里最主要的肖像画家。当时的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政治最开明的国家之一。富裕起来的商人、市民阶层热衷购买绘画,以装饰他们的住宅和公共建筑。他们希望荷兰的艺术家能够通过作品来表现他们自身的形象,反映现实的生活与情趣。
正是这样的现实需求,带来了荷兰美术创作的繁荣,促使画家们转向描绘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涌现出一批精通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的重量级艺术家,从而造就了荷兰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而伦勃朗正是其中无可替代的代表人物。
王鲁湘:这也是26岁的时候画的一个小女孩。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艺术委员会 副主任:对,这种古典风格能看出订件的这种影响,因为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他的订件非常的多,这种订件客观来说会影响他的风格影响他的整个的这种艺术的走向。当然这种订件所表现的风格,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上面应该说是非常的这个明显,尤其是我们曾经展出过的鲁本斯与凡戴克他们那种肖像画的传统,实际上都是反映了这种订件的现实的要求,特别是画的服饰,精细的服饰的刻画,蕾丝画得跟真的一样。
王鲁湘:就是要通过服饰表现出这个人的阶层是吧啊,所有经济状态、社会地位。
陈履生:所以知名画家的订件非常多,订件就是根本也是画不完的。所以像他这种风格的绘画,作为伦勃朗早期风格,也只能说是反映他一个过渡时期,因为他并不具有伦勃朗那种典型的样式。
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举办的伦勃朗特展中,大多聚焦在伦勃朗黄金时期和晚年的成熟作品,而他的早年作品极少能一睹真容。
伦勃朗半生富足、半生潦倒,这次中国国家博物馆集中呈现的伦勃朗作品,大多出于早期创作,或许这更能映射出伦勃朗前半生意气风发的人生境遇和创作状态。
“自画像狂人”,在他63年的人生中,共创作了近百幅自画像。
梵高曾说:“人们都说,而且我很愿意相信这一点,了解自我很难做到,但其实画好自己更难做到。”
伦勃朗现存的大量自画像,在照相技术尚未发明的17世纪,除了可以用于研究他本人绘画技巧的发展和演变外,对于解读他各个时期的内心世界,也提供了比任何史料记载都鲜活的例证。
陈履生:今天把他各个时期的这种肖像联系起来看。20多岁到50多岁到60多岁,那么这个历史发展从他早年的意气风发,他那个时候相当的富有,能花很多的时间去收藏他自己心爱的东西,到后来变卖家产,自己给自己儿子的公司里面做相当于做搬运工一样的工作,到后来画的肖像里面的那种沧桑感。
看到伦勃朗的这种现实的境遇都是刻画在脸上的,所以他把它画出来,要比一般人画他的话可能更有感觉。
所以我们看到他的肖像成就的高度是一般的画家是难以去比。所以在博物馆中,我们当伦勃朗出现的时候,最有标志的就是他的自画像,我有几次在那个大都会也好、在卢浮宫也好,一走到那个区域自己就会停下脚步。
王鲁湘:因为伦勃朗那眼睛正看着你呢,对。
陈履生:他人就在那儿,他那种震撼的力量他并不需要主题,并不是需要很多的。故事性的内容背景去衬托他,他就是一个肖像摆在那里,他就有这种震撼力,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这幅《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创作于1634年,画中28岁的伦勃朗意气风发。要知道,这一年,他在阿姆斯特丹迎娶了莎斯姬娅。也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圣卢克工会,这个身份让他开始教授学生并接收学徒,成为个体经营的艺术家。
陈履生:这张自画像我认为在我们所知的伦勃朗的自画像里面,是早期作品里面是比较突出的,不仅生动表达了伦勃朗他自己本身的这种形神的这样一种精神气质。
更重要的他的这种光的,这种早期的聚光的感觉,如果讲他的发展脉络的话,那么这张画我认为是不可或缺的。
王鲁湘:一般画肖像啊眼睛是最重要的表情的这个窗口啊、灵魂的窗口,他把它把放到了阴影中间。
陈履生:阴影中间,他实际上在做一种光影的实验,表现了一种实验。实际上也是在挑战自我,他把一个最难的东西把它放到肖像画里面去研究,这也为他后来做一些大的这种风俗画、历史画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王鲁湘:就是研究人类先从研究自我开始。
陈履生:那么伦勃朗的变革或者伦勃朗的这种创造性,也正是在于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不断的一个磨炼。
年轻的伦勃朗功成名就,夫妻恩爱。他的妻子莎斯姬娅一边为他管理账务,一边通过自己做画商的叔叔来帮忙伦勃朗联络订单。1942年,十六名城市自卫队员“众筹”向伦勃朗定制了的一副巨幅画像,它就是如今与《蒙娜丽莎》齐名的《夜巡》,但这幅画在当时却一夜成为上至贵族客厅下至市井茶肆的笑料,伦勃朗的半生富足,也在这一年终结。
王鲁湘:《夜巡》当然现在是世界知名度很高,甚至有人说它是世界三幅著名油画之一啊,但是这一幅作品据说在当时侯的时候,是受到了这个订货的16个人的拒绝、不满,甚至后来还请人在上头做了手脚,在这个上头为什么会要把自己的一种艺术的一种追求和理想贯彻到这个作品中间,而冒着得罪这个东家的这样一种风险。
陈履生:这个世界上著名的作品都有很多谜,包括像《蒙娜丽莎》也有很多未解之谜。它这个未解之谜就是他为什么这么画,而且突破常规这不符合接受订件的基本原则,订件的基本原则你要满足这个订件者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王鲁湘:对啊,所以要有甲方概念嘛。
陈履生:他实际上是画了一个群体的肖像,你如果画的群体肖像,或者画一个夜宴的场景,大家平起平坐不可能产生任何的问题的,恰恰他打破了常规,我认为就是说实际上到了这个时期,伦勃朗是春风得意,他因为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那么大量的要求,他认为他这个时候他可以去突破常规去画一些东西。
王鲁湘:也就是当时他在阿姆斯特丹很火。
陈履生:那么这个画《夜巡》的时候实际上他是一个顶峰阶段,另外在他整个人生中是一个分水岭,而且他到巅峰上跌入低谷,由此而开始。
有的人被光照着,有的人被塞在暗影里,这个头盔遮挡面目不清,那个只露了一个肩膀半张脸,这让士兵们大为恼火,每人一百荷兰盾,为什么有人站在中央,有的人却只能做“一片富有生气的阴影”?
官司、口水,铺天盖地地向伦勃朗涌来,多年来积累的声誉一落千丈。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妻子莎斯姬娅因为肺病去世。
伦勃朗彻底结束了他富足风光的生活,自此潦倒而终。
300多年过去了,这幅历经耻笑、切割、烟熏、水泡、甚至被泼过酸液的巨幅画作,如今早已是荷兰国立博物馆镇馆之宝,人类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编辑:王竹、蒙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