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能以此论茶者,唯有顾渚紫笋可当之。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该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皇帝对湖州顾渚紫笋特别喜爱,所以宫女一听到顾渚紫笋已经运到宫的消息,便立即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
顾渚紫笋,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皇家贡茶,其清香冷韵,幽微淡远,在漫长的876年间,不知迷倒了多少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24岁的陆羽,雄姿英发,穿行在顾渚山的茫茫烟阁、苍松翠竹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阳崖阴林、陡山烂石中,他认识了顾渚山的野生竹笋。一睹过紫笋的芳心,便令陆羽兴奋不已,断然承认顾渚茶为第一。他把发现紫笋的喜悦,以及总结概括出的佳茗特征,一一记录下来,写进了不朽的《茶经》。他在《茶经》里总结道:“上者生烂石”,“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如果我们对紫笋茶足够熟悉,就会明白,陆羽是把生于烂石沃土之上的野生紫笋,作为好茶的典型,依此系统阐述了好茶应当具备的共性和特点。
据史载,为了高标准的做好紫笋贡茶,仅在唐代被逼进入顾渚山修贡的刺史,竟然高达40余位,其规格之高是中国茶史上从未有过的。紫笋茶,在给顾渚山带来极高声誉的同时,由于贡茶的逼催也害苦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顾渚山人。清幽的顾渚山,溪游林深,植被茂密,气候寒冷,清明之前的茶树发芽率偏低。但是,如果在清明节前完不成贡茶的采摘任务,对茶农而言,其命运几乎是灾难性的。就这样一直到宋代,地球遭遇第二个寒冷期,本就发芽晚的紫笋茶实在无法于清明前交出新茶,后随着皇朝政权的更迭,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河南与江浙转移,贡茶的制作中心也开始逐渐转移到温暖一点的武夷山区,紫笋茶上贡的数量越来越少,一直到明朝罢贡,逐渐消失。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政府重新试产、培育紫笋茶,此茶才得以重新扬名光大。
现在的紫笋茶采摘于每年清明节前至谷雨期间,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工序制成。 顾渚紫笋的鲜叶非常幼嫩,炒制500克干茶,约须芽叶36000个。极品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该茶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