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4-05 21:1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天采抛荒白牡丹时,无意间低下头。
偶然间,有了新发现。
因为在地面,俨然是生机勃勃的微观小世界。
青翠色的苔藓,在几场春雨滋润过后,颜色越发鲜亮;
四叶草、开着小黄花的野草、开着紫色小花的鸭跖草,在装点着这个被人忽视的地面角落。
脚下站的这片抛荒茶园,经过多年人为撂荒后,茶树们个个顶着超过一米八的大高个。
而主干,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递增,逐渐粗壮。
露出地表的枝干,超过成年男子的上臂胳膊那般粗壮。
由于山间多雾气,多林木保湿,水汽充足。
枝干上面,还爬有不少苔藓类植物。
随手扫下一个镜头,都是满满故事感。
《2》
之前做过一期对比图,用抛荒茶园vs台地茶园。
图片中,两者的反差很鲜明。
抛荒茶,多年撂荒,早已不再修剪。
而台地茶,则拥有人工精心看管照料的痕迹,树冠们被合理修剪得齐齐整整,发芽更密集统一。
之前在介绍一款抛荒白牡丹时,简单提过一句。
“抛荒白茶的产量,比普通白茶要低得多。”
当时有茶友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它们不都是白茶吗?
这得从抛荒与不抛荒的区别说起。
不抛荒,由人工精心照料的台地茶,会定期合理修剪。
就像保留平头发型的男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理发,保持造型一样。
台地茶的修剪,目的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一种茶园管理方式。
一来,修剪、剪矮之后,采茶更轻松。
二来,将茶树的树冠修剪后,会刺激来年生发出更多新芽。
其背后,颇有几分“不破不立”的道理。
每年春茶季,站在远处眺望。
成片种植的台地茶园的顶端,能看到一片鲜嫩、嫩绿、微带鹅黄的脆嫩茶青,待人采撷。
而抛荒茶园的远观图,则明显不一样。
远而望之,全是老叶。
那些娇小的、细嫩的、清翠的、新生的待采鲜叶,多数被老枝老叶掩映。
等到走到近前,才能看到脆生生、水灵灵的鲜叶。
《3》
人为抛荒,多年未修剪的抛荒茶,产量优势上不如台地茶。
背后设计一个植物学概念——顶端优势。
在自然生长,没有人为干预的过程中,茶树们会遵循本能,不断往上长。
在自然环境里,生长在深林、山林、密林深处的茶树,只有不断扎根,获取土壤养分和水分,不断拼命长高,才能获得“活下去”的机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自然界里,在茶树的四周,分布大量灌木、杂木、荒草丛、高大林木等。
茶籽落地生长,自然生长起来后,只有不断长高,才能获得采光权。
沐浴阳光,向阳生长。
随后,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制造能量,维持茶树自身的机体运转。
然而,在抛荒茶树不停生长、长高之后,每年树冠生发新芽、新叶的意愿强烈度,不如台地茶。
发芽量,远不如台地茶那么密。
这就导致了市面上,抛荒茶的产量,远低于台地茶。
《3》
除了受到发芽密度影响外,抛荒白茶的产量之所以那么少。
很大一方面,与采茶难度息息相关。
之前在山上,有软件给抛荒茶园的茶树们,大致量了下身高。
结果发现,从根部到顶端,水平垂直高度超过两米八、三米的情况,比比皆是。
哪怕身高一米七五、一米八,当你走进一片抛荒茶园后,目光平视到的地方,只是茶树的枝干。
要想看到茶青,还得仰起头,遥望顶端的树冠。
而现实中,采茶工们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伊姆、老伊伯,他们在采茶时,非常费劲。
采抛荒银针也好,抛荒白牡丹也罢,最常见的采茶方式是踮脚采与压枝采。
踮脚采,顾名思义,要踮起脚尖往前凑。
压枝采,也叫压低采。
做法是,穿上采茶工作衣,带好防晒帽后,腰间绑上装茶青的篓子。
站在一丛抛荒茶树跟前,一手压低一处枝干,另一手去采摘。
采完一枝,放开手,再去摁压下一枝。
艰难行走在抛荒茶园当中,颈部、面部、头发等,很容易被枝叶横斜的侧枝干扰、阻碍。
或是挡在前方,或是勾乱头发。
或是从树冠上面,掉落出一只小昆虫在身上。
或是不小心被锋利的断裂侧枝,在身体露出来的皮肤上,划出一道小口子。
期间的“采茶难”,可想而知。
《4》
亲自体验过抛荒白茶的采摘后,顿觉采台地茶要轻松许多。
台地茶经过修剪后,生长高度大致统一。
采的时候,不需要踮脚,也不用压低枝干。
所需的,只是弯下腰、伸手采。
台地茶园的茶树顶端,茶青鲜叶的生发数量更密集。
采的时候,可以集中采。
伸手,采;再伸手,再采。
循环往复,手上不断重复着机械运动。
由于发芽量相对密集,哪怕就固定站在一处原地不同,光是身前、身后的枝梢芽叶,采下来就能有不少收获。
不必像采抛荒茶那样,要考验眼力。
采完这一枝后,要用目光巡视一番,再继续采。
巡视、伸手、采摘;
再用目光巡逻扫视、再伸手、再采摘。
相比下,光是花在用目光寻找的时间,就要花费更多。
在同样的工时下,显然是采台地茶,收货量更高。
同样是站在户外采8小时、9小时茶,采抛荒茶的难度,与采台地茶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5》
在抛荒之后,抛荒白茶与普通白茶,会发生方方面面的不一样。
抛荒银针、抛荒白牡丹的白毫更密,毫香花香更足;
采茶时,从多年生枝干下采下的抛荒白茶,底部常见马蹄结;
喝茶尝汤时,抛荒白茶能获得部分独特荒野劲,汤感更劲,回味更持久。
所以,在抛荒茶与台地茶之间,前者产量更少、风味更好、养分更足、市场价值更高。
即便论产量,抛荒茶不如台地茶。
但在风味方面,抛荒茶更受资深老茶客喜爱。
在抛荒茶树身上,体现着这样的道理——凡事有舍才有得。
茶农们选择人为抛荒一片茶园后,能让抛荒茶树恢复一部分天然野性。
虽然论野性,抛荒茶与天生天养的荒野茶比,存在一大段差距。
但和台地茶比,聊胜于无。
停止修剪后,抛荒茶树专心专意“长个子”。
在维持自身顶端优势前提下,发芽量虽不如台地茶。
但却能让产出来的茶芽与新叶,个个能量丰沛。
就好比吃大锅饭,粥多僧少,肯定能吃得更饱。
抛荒茶,输了产量,赢了质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