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我从长江来":南京雨花石展的奇石之美

09-29

我从长江来

撰文/梁平

一枚枚形态各异的南京雨花石、雨花玉,可以形似祖国的绿水青山、江河湖海,亦可神似历史人物、花草树木……

在喜迎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之际,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在南京雨花石协会、六合雨花石收藏协会及广大雨花石爱好者的支持下,精心筹划的“我从长江来——第三届精品雨花石展”,9月28日盛大开幕。藏家刘兆江的《长江文人石》、朱勇的《长江千禧龙》等纷纷以“镇宅之宝”面目亮相,让这些一向深藏不露的雨花石走进游客的视野,令人叹为观止。

此次展览以“我从长江来”为主题,旨在延续历史文脉。

雨花石地质公园博物馆内外景致。

雨花石地质公园董事长王道林在当地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几年间斥巨资把中国观赏石之乡六合区横梁街道米家洼变身为雨花石殿堂,让藏家们手中的宝贝登堂入室,成为一道体现南京文韵的独特风景线,一跃成为南京独一无二的网红打卡地。

“我从长江来”雨花石展崭露头角的藏品,或是举世无双的一枝独秀,或是具有小中见大的人文况味,或是带着直击人心的历史气质,也可能朴实无华,却有故事、有传奇……

细品这些天然而又千姿百态的奇石,观者的心会随着它们看到诗与远方,在一见如故中,引出惊叹、羡慕,甚至是浓浓的乡思乡愁。


省文史馆馆员束有春建言引重视


著名文史学家、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束有春,一直对雨花石情有独钟,他的藏石《月下鸭语》也在这次展出之列。

《月下鸭语》中,一轮明月高悬天际,一只酷似卡通形象的鸭子呈“举头”状,似母子在对话,更似鸭妈妈在呼唤其他儿女回到自己身边。石上画面自然天成,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痕迹。束有春谈及如何淘得这块石头,眉毛挑起,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在束有春心中,民营企业家王道林是南京玩雨花石的“千里马”,他造园置景,故事远远要比开发一个单一的产品投放市场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雨花石地质公园的落地过程就是创业,其中的艰辛与甘苦自然不少。


束有春藏石《月下鸭语》。(中)

正因如此,束有春于今年8月底向省政府参事室提交了《建议将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建设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重点项目》的“参事建议”,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参事建议”认为,雨花石是南京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之一。目前,雨花石原生地生态修复与雨花石地质公园建设已初见成效。建议“将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建设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编制,加大对雨花石地质公园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其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长远发展的指导发挥在文化传播、旅游经济发展、全民健康等方面的示范作用,让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园中之园、园中之秀”。

束有春说,中央领导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我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雨花石有着“石中皇后”美誉,主要分布在今天南京六合地区及其毗邻的仪征市青山镇等地区,成为南京等地独特而又稀缺的地下宝藏。

考古发现,在距今6000至5000年的鼓楼区北阴阳营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有76枚雨花石,这证明南京人收藏与鉴赏雨花石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2016年,雨花石鉴赏习俗被省政府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往今来南京雨花石收藏鉴赏习俗已经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审美性、唯一性、世界性,是最具“南京文化符号”的品牌。

雨花石地质公园保护完好的“雨花台组”地貌。(公园供图)


央视曾将南京雨花石拍成宣传片译成10种语言,由文化部外联局发至驻外使领馆,向世界介绍南京雨花石。南京现在已经拥有国家级“六合国家地质公园”,但仍然缺少一个上规模有影响的雨花石文化国家级研究展示平台。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虽然已经在短时间内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但离充分展示雨花石文化魅力、为长江文化增辉添彩、为长江文化研究不断注入新内涵,还有一定差距。

束有春呼吁,一是将已在运营的雨花石地质公园建设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规划编制中,以充实和凸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文化深度和厚度,加大对雨花石地质公园建设的相关政策扶持力度,组织专家团队,加强对其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长远发展的指导,探索一条充满蓬勃生命力、独具江苏特色的“雨花石之路”,使其在文化传播、旅游经济发展、全民健康等方面充分发挥好示范阵地作用。

二是通过先“挂牌”的形式,让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调动参与建设的民营企业积极性,又能促使其沿着健康的、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为南京、为长江、全国乃至世界保护好这一方仅存的雨花石原生地,以期造福于子孙后代。

束有春的“参事建议”和送石参展,似乎是在“投石问路”,信心不容置疑。


“我从长江来”成为藏家的“赛道”


为办好这次“我从长江来——第三届精品雨花石展”,雨花石地质公园对原有展区进行升级改造,使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展石的“挑剔”,公园一方面笑迎与长江关联的藏石,另一方面选择以往甚少露面的“奇石”。藏家们不会眼睁睁地放弃这个免费展示的机会,送展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雨花石上体现长江之魂,是所有藏家心之所向。

雨花石地质公园藏石《我从长江来》有巧夺天工之美。雨花石地质公园博物馆馆长谢荣新介绍,《我从长江来》由8枚主题石和40余枚色彩斑斓、品相精致的沉积在砾石层的雨花石组成,分别代表了“火山口、火山喷发、流水搬运、望江楼、三星堆、宝鼎、陶罐、古城墙”,隐喻着长江文化源远流长。

藏家刘兆江的《长江文人石》由5枚雨花石组成,每枚石头上分别自然可见“长、江、文、人、石”,简直不可思议。淘得这5枚藏石,他数十年间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也奠定了自己收藏爱好的黄金时代。

藏家朱勇的《长江千禧龙》《长江三峡》《长江日出》系列、林健的《江山多娇》、徐秀萍的《江山如画》、罗巧云的《大河》、董庆生的《赤壁观流》等,也一一浮出水面,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与长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宝石,构成了收藏界的一个切面,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着时代的温度。

“我从长江来”展览成为众藏家的“赛道”,大家就像湍流一样向前飞奔,把自己珍藏久已的石头拱手献出,在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绽放自己对高雅艺术矢志不渝的姿态。

雨花石与长江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

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均创名“雨花台层”,后于1959年归为“雨花台组”,时代为距今约2300万年—258万年。雨花台砾石层中的砾石来源与长江及支流有关,雨花台砾石层为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是南京附近的重要地层单元。

纵观雨花石的形成经历,从孕育到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尤其是从次生搬运开始到形成砾石层,雨花石便成了长江的一员、江水的伴侣。

近些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当地政府出台有力措施,全面停止采矿,经过开发修复保留了砂矿开采的垂直断面独特的砾石层形成的雨花台组地貌。

政府这个抢救性保护和民间力量的加持,使得雨花石地质公园应运而生。

2020年11月14日,“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中央领导提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正是有了这样的方向,藏家们心中对观赏雨花石有了更多的描摹,思路也更加清晰。时至今日,雨花石收藏领域可谓叶茂枝繁。


“爱党爱国”情感渗透在奇石中


爱党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从长江来”展览虽以长江为主线贯穿始终,但同时也有迎中秋、国庆,缅怀伟人的作品,其中藏家刘蓉的《党徽》《红旗》《红星照中国》《十一》《八一》《七一》系列引人入胜,《党徽》上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清晰可见,它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红旗》藏石上,一面“红旗”迎风飘扬。还有戴康乐的《丰碑》、潘骏的《毛主席去安源》、陈声林的《伟人》、郑沪宁的《井冈红叶》等,也各具特色,绝无仅有。


藏家刘蓉的藏石《红旗》(左)。

称道华夏水天一色,记录四季轮回的作品也受到青睐,其中黄昌源的《春:空山新雨后》《夏:明月松间照》《秋:天气晚来秋》《冬:清泉石上流》,每枚藏石皆赋予诗词,让人眼前一亮。陈龙亮的《金秋麦浪》、李斌的《栖霞秋色》、沈卫东的《秋色》、王凌志的《秋荷》、唐志虎的《梅兰竹菊》、黄杰的《国色牡丹》等,都是极具价值的藏品。

秋风轻拂处,又是一年桂花开。“我从长江来”展览为游客观展、赏石,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赐予的浪漫礼物提供了绝佳机会。

在两层展厅内,张勇的《茉莉花》、王娟的《玫瑰石》、朱建群的《七彩蛋白》、潘仕清的《紫韵》、孙修才的《苦行僧》、王书宽的《神鹿》、邹健的《如来佛祖》、美石子的《良辰美景》、黄尔灏然的《释迦牟尼》、樊渝生的《钟馗》、杨有祥的《西湖之恋》、王赤敏的《呐喊》、戴飞的《夏日湖滨》、周宏云的《城墙记忆》、陈爱萍的《九龙壁》、金海的《弦窗》、张日升的《剑道》、林春晖的《万寿龟》、徐云的《茶壶》、赵九海的《阳朔山水》、滕云《结伴走天涯》、翟桂琴的《君临天下》、王彤的《海洋精灵》、陆志强的《卫星云图》等,精彩到不像是石头,而像是一幅幅立体生动的静物画。

布展时的展厅一角。

历史人物往往是藏家们聚焦雨花石的一条路径,容易产生共鸣。

很多赏石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镜头,朱禹帆、万庆林、张琴3人献展同名《朱元璋》雨花石,可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3枚《朱元璋》品相不同,人物却栩栩如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祈愿人世间平安祥和的雨花石作品也不在少数,如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戴康乐的《童子拜观音》,以及辛玉兆的《和平鸽》、潘骏的《吉祥三宝》、夏存新的《年年有余》、郭杰的《烟花》、谢荣新的《寿比南山》、杨文宁的《眉开眼笑》、蒋金山的《迎春》等。这些作品看一眼,就忘不了,因为其中有儿女情长、人间烟火。

布展时的展厅一角。

佛缘在“我从长江来”展览中也有呈现,徐正朝的《齐天大圣》《八戒巡山》、尹厚松的《高僧赏花》、范宁骏的《雕件佛》、孙川平的《传道》、朱彤的《大唐仕女》等,传递着人要具备修行慈善之心的道理。

知名雨花石藏家征争为“我从长江来”展览题写书法展名。该展10月8日闭幕。可以说,“我从长江来”展览是迄今以来南京雨花石最高水准的展事之一,不容错过。

摄影/范素丽

沉香是什么意思

仓鼠饲养八大禁忌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