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北方笼鸟中的黄喉鹀:独特魅力解析

07-26

北方笼鸟中的黄喉鹀:独特魅力解析

黄喉鹀的饲养要点

黄喉鸭又叫黄眉子、黄蓬头,属雀形目雀科,是我国有名的一种笼养鸟。

(1)形态特征

黄喉鹀体长约16厘米,比麻雀稍大一点。头顶和冠羽以及头侧均为

黑色,眉纹前白后黄,直达枕部,后颈和腰及尾上覆羽等大都灰色,背栗褐色,具黑色羽干纹。两翅和尾大都黑褐色,羽缘棕白色,在翅上形成两道横带,最外侧尾羽几乎纯白色,次一对具楔形白斑。颏黑色,喉鲜黄色。胸部有一半月形黑斑,下体其余部分均为灰白色,两肋具黑褐色细纹。

雌鸟与雄鸟形态特征

上的不同点在于:雌鸟体色较浅涘,头部为褐色,喉部黄色较浅,胸部黑斑不明显。

夏季主要分布在内蒙、东北,春季在这两地域繁殖,秋季迁至长江以南的山地疏松或灌木丛间越冬。

(2)生态特征

其喜栖居于山区疏林或溪旁灌木丛间,也栖居于草地。平时成小群透动,很少结大群。春天鸣声婉转,常站在树枝上高声鸣叫。

(3)生活与繁殖习性

黄喉以植物种子、昆虫为食物。

5~6月间在林中或灌丛间地上营巢,巢由禾本科植物的细茎、叶片及毛发等造成,很隐蔽,不易发现。卵白色,杂以稀疏黑点的淡紫色斑。每窝产卵5枚。

(4)饲养管理要点

其较易饲养,生鸟开始需捆膀,但经过一段时间很快便能驯熟。

饲料以粟、黍、稗等,平时可喂芙蓉食,稍加些芙蓉粉,并经常给些面包虫、水果、蚱蜢等。要经常为其水浴,并注意鸟笼的清洁。每天要更换饲料和饮水。

黄喉鹀发生“撞笼”的应对措施

刚买来的或从野外刚捕来的新鸟,尚不能适应人工喂养,可能发生严重的撞笼现象。

防止撞笼现象发生的方法:将鸟笼放在较暗的环境中,并严格保持环境安静,尤其是应该避免受到家里其他小动物的干扰或惊吓。

如果黄喉鹀发生严重撞笼现象的话,还可以对黄喉鸦进行捆膀,方法是将鸟的两翅最外侧的4~5枚飞羽交叉在腰部,用棉线结扎,再把其余的飞羽翻于结所处的上方,有时甚至要连尾羽一起捆上,几天后即能适应笼养环境。

上述两种方法,可以只用其中一种,也可以两种同时使用。

应注意的问题是:无论黄喉一开始如何不适应笼养,都要及时提供饲料和饮水。置于黑暗环境中时,要有一定的光线使鸟能够采食。

黄胸鹀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黄胸鹀又称禾花雀、黄麻雀、麦黄雀、青黄雀、黄胆、老铁背、黄豆瓣等,属雀形目雀科。

(1)形态特征

该鸟成鸟体长约15厘米,形似麻雀,稍苗条些,羽衣华丽,头侧、额部均为黑色,背羽栗红色,翼上覆羽为白色,其余翼羽和尾羽为黑色,胸前有栗红色项圈,胸腹部鲜黄色中稍带绿色

雌鸟头顶栗褐色,后颈灰褐色,背和肩黄褐色;肩、腰和尾上覆羽栗色;翼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暗褐色;颏和喉近白色,下体余部黄色。

(2)生态特征

黄胸鹀是典型的河谷、草甸鸟类,除栖息于草甸、河谷外,还常见于柳、榆、槐树的稀疏林中,也栖息于草原或森林草原。

该鸟春季从印度半岛飞经西伯利亚到西欧繁殖,秋季依该路线返回,在迁徙时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

(3)生活习性

黄胸鹀主要食物为野生植物种子,也啄食稻谷、麦子、谷子、高粱等作物种子,对农作物有一定危害。

在野生自然环境中,该鸟营巢于草丛间,巢呈碗状,由草根、草叶、马尾松毛等构成。5~7月繁殖,产卵4枚。蛋为灰绿色,并有灰、褐色的斑纹。在繁殖期间也吃一些昆虫。

在广东,人们根据其昼飞夜伏的特点,在其栖宿的河边草丛中张网,待天黑后燃放鞭炮,黄胸鸦慌忙起身。结果撞到网上而被捉到

饲养黄胸鹀的管理要点

(1)饲养管理

黄胸鹀用点颏笼饲养,笼底加一块塑料承粪板,板上铺细砂平时饲料可按谷子(或稻子)、稗子、黍以5:3:2的比例混合后喂养,再适量喂一些面包虫、皮虫、玉米螟幼虫等昆虫,以及叶菜、水果,也可喂蛋小米。换羽期可喂些鲜谷子穗或黍子穗,如遇羽毛脱换不下,可喂蝉蜕或由鸡蛋壳内膜浸泡的水。

鸟一般不太怕冷,夏季要避免阳光直晒,但不能缺少阳光。

黄胸鹀不喜水浴。食缸、水缸每1-2天要清洗1次,鸟笼每周要洗刷消毒1次

(2)繁殖方法

用亲鸟繁殖黄喉鹀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①保持笼内清洁卫生,笼内设椭圆形洗浴杯,使雌鸟不会把污染的东西带入巢内。

②保持环境的安静,在鸟繁殖期间,饲养者尽量不干扰或少干扰亲鸟的孵化,产卵的巢窝要固定在笼内的栖架上方,防止震荡,洗浴杯要放在笼内下方,以防水湿巢窝

③避免近亲配对。

④种卵保持清洁,不要水洗或用布抹,宜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温度保持14~16℃,相对湿度75%~80%,洗净后吹干便可孵化。

京巴犬多少钱一只

观音菩萨像放在家里什么地方好